曹邺

简介: 唐代大诗人曹邺与晚唐著名诗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
[展开]

曹邺的个人经历

中文名称: 曹邺
又名: 邺之
性别: 男
民族: 汉族
职务: 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
生卒年: 816~?
国别: 中国
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

曹邺 - 简要介绍

曹邺 (816~?)晚唐诗人。字邺之。阳朔人。自小勤奋读书,屡试不第,流寓长安达10年之久。大中四年(850)登进士,旋任齐州(今山东济南)推事、天平节度使幕府掌书记。咸通(860~874)初,调京为太常博士,寻擢祠部郎中、洋州(今陕西洋县)刺史,又升吏部郎中,为官有直声。咸通九年(868)辞归,寓居桂林。平生擅长作诗,尤以五言古诗见称。诗作反映社会现实,体恤民疾,针砭时弊。著有《艺文志》 、《经书题解》及《曹祠部集》。

曹邺

曹邺与晚唐著名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任郎中,刺史等官职,他的诗多是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感慨,少数是讽刺时政,也有一些山水佳篇。他写下了不少千古名诗,如《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怨诗》(四首之一):“手推讴轧车,朝朝暮暮耕。未曾分得谷,空得老农名。”所有的这些诗,对官吏盘剥百姓的讽刺真是入骨三分。

有《曹祠部诗集》2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曹邺 - 籍贯

曹邺在大中四年(650年)中了进士,惊喜之余,写下了《寄阳朔友人》:“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这诗反映了当时广西文化教育的现实,对广西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诗中他希望自己开个头,撒下种子,桂林今后能出更多的人才。

翻开广西地方志,唐代中进士的第一人是梧州府的李荛臣(632年),由于梧州偏僻,李荛臣对广西的影响并不大,时隔两百余年,才出了第二名进士,这就是桂林府的曹邺。而曹邺之后,临桂人赵观之(855),平南人梁嵩(925)等许多广西人都先后中了状元。清代举人泗城教授王维新在《阳朔道中怀曹邺》一诗中说:“唐代文章原后起,岭西风气实先开。”指曹邺不仅在晚唐全国的诗坛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广西地区诗风的开创人物。曹邺以前,广西土生土长的文人未见史载,曹邺可以说是广西第一个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曹唐(临桂人)一起,对广西地区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传曹邺少时曾在阳朔城北天鹅山下的一个岩洞中读书,这个岩就是现在的读书岩。后人为了纪念他,曾在那里建曹公祠,曹公书院。只可惜祠和书院已废,只有读书岩现在还是阳朔古迹。曹邺曾迁居桂林城北的阜财坊,后迁莺坊。唐末,桂林曾为曹邺建名贤坊,可惜这些胜迹都没能保存到今天。

曹邺出生山清水秀的阳朔,在阳朔留下了不少描绘山水的诗篇。如《东洲》:

江城隔水是东洲,浑是金鳌水上浮。
万顷碧波分泻去,一洲千古砥中流。

诗中所说的东洲,又称金鰲洲,在城东漓江中,形状窄长。傍晚,远望它宛如一条金色鰲溯游而上,为阳朔一景。阳朔县城西隅,有屏风山,又称西山,也叫西郞山。曹邺有《西郎山》诗一首:“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自古明良时一遇,东郎未会恨斜阳。”而城东福利附近,又有一个如同人样,立于其上的小山,与西郎山遥遥相对,叫东郎山,曹邺作诗《东郎山》:“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诗人借景抒怀抒发了被迫隐退,明君良臣不能常得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遐荒之地,仍丹心系念国事的高尚情操。

桂林阳朔(今属广西)人。大中四年 (850)进士。曾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迁太常博士,历祠部、吏部郎中,仕至洋州刺史。

曹邺和于□、刘驾等在创作中都致力于古诗和乐府,反对当时拘守声律和轻浮艳丽的诗风。他的诗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如《捕鱼谣》:“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对最高统治者予以大胆的谴责和讽刺。《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不啻为贪官污吏写照。又如《筑城》:“呜呜啄人鸦,轧轧上城车,力尽土不尽,得归亦无家。”写出沉重徭役使农民家破人亡的惨状。他的诗质朴洗炼,多采用民间口语,有些接近谣谚,而笔锋锐利,富有战斗性。

曹邺 - 事迹、诗评五则

桂林在唐有二曹诗人,皆负重名于时。其一讳邺,字邺之,阳朔县人。尝作《四怨三愁五情诗》 ,为中书舍人韦悫所知,力荐于主司,大中间登进士第,由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迁太常博士,晋祠部郎中,仕终洋州刺史。其一讳唐,字尧宾,桂林附郭人。尝为道士,太和中举进士第,累为诸府从事,以暴疾卒于家。二公诗欧阳文忠公撰《唐书·艺文志》谓其集各三卷;近年浙中刻《唐四十家诗》有邺之诗止二卷,尧宾诗集则无存焉。(明·蒋冕《二曹诗》跋)

予尝见曹邺之《监察从兄》、《读李斯传》诸作于选集中,窃谓唐之诗人鲜出其右,恨不多得。去冬,过阳朔,衙推雨岩陈君遗以全帙,凡若干首。其意隽以永,其风肆以则,其欣戚感遇各得乎性情之正,读之不忍去手,盖与昔所见者未易选择去取也。君将刻之,走使者告予。夫诗文无益于世则其人无可重轻,虽联篇缕章,只为木灾耳已。邺之诗不过百篇,获见其一、二犹且宝之,况完璧无可疵耶?是固可传也。(明·杨沔《曹邺古风诗》序)

唐大中间进士第邑人曹君邺,字邺之,自以为魂武帝之后,故名若字取焉。其诗多为古体,《四怨三愁五情》诸什皆沉浑慷慨,有建安七子之风。尝为博士,时宰相高璩、白敏中相继物故,议谥太常。公建言:璩交游丑杂,进取多蹊径,谥法"不思妄爱曰剌",请谥为剌;又责敏中病不坚退,且逐谏臣,怙威肆行,宜谥曰丑。持论不阿如此。后徙居桂城阜财坊市门西,观察使令狐(陶左换)以邺所居,改为迁莺坊。(明·曹学(亻全)《重修唐祠部曹公读书岩祠堂记》)

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邵谒、苏拯数家。……就中邺才颖较胜。(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曹邺,字邺之,阳朔人。明蒋冕序称大中间登进士第,由天平节度掌书记,累迁太常博士,祠部郎中,仕至洋州刺史。然郑谷《云台编》有《送曹邺吏部归桂林》诗,则又尝官吏部,冕考之未尽也。《唐书·高元裕传》载,邺为太常博士时,议高璩赠谥事,其论甚伟。顾其诗乃多怨老嗟卑之作。盖坎坷不遇,晚乃成名,故一生寄托,不出此意,不但韦悫所称《四怨三愁五情》诸篇。及乎登第以后,《杏园席上同年》诗则曰:"匆匆出九衢,僮仆颜色异。"《献恩门》诗则曰:"名字如鸟飞,数日便到越。"《寄阳朔友人》诗则曰:"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月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又何其浅也。张为作《主客图》,邺与其数,则当时亦为文士所推。其《读李斯传》及《始皇陵下作》二首,诸家选本或取之,然皆无深致。 《唐志》载邺集三卷,今仅二卷,其有佳篇而逸之耶?流传已久,姑存以备一家可也。

曹邺 - 诗鉴赏

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首诗如题所示,写的是官仓里的老鼠。在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首《官仓鼠》显然从这里受到了一些启发。

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谁都知道,老鼠历来是以“小”和“怯”著称的。它们昼伏夜动,见人就跑,所以有所谓“兽之大者莫勇于虎,兽之小者莫怯于鼠”的说法。然而官仓鼠却非同一般: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官仓鼠何以能至于此呢?这一点,诗人并未多说,但读者销加思索,亦不难明白:“大”,是饱食积粟的结果;“勇”,是无人去整治它们,所以见人而不遁逃。

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了就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

至此,诗的隐喻意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又是谁在作后台呢?“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这种以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的写法,早在《诗经·硕鼠》中就有。不过,在《硕鼠》中,诗人反复冀求的是并不存在的“乐土”、“乐国”、“乐郊”,而《官仓鼠》却能面对现实,引导人们去探求苦难的根源,在感情上也更加强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发展。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他有“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形象突出,又点出了鼠的贪心。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曹邺 -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104671

http://www.esgweb.net/Html/tsjs/142.htm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