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阿·瑞恰慈

简介: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年2月26日出生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诗人、语言教育家,曾在英国剑桥大学(1922-1929)、中国清华大学(1929-1930)、美国哈佛大学(1944-1963)任教授,“新批评派”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展开]

艾·阿·瑞恰慈的个人经历

艾·阿·瑞恰慈

   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年2月26日出生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诗人、语言教育家,曾在英国剑桥大学(1922-1929)、中国清华大学(1929-1930)、美国哈佛大学(1944-1963)任教授,“新批评派”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对20世纪文学批评起了最大影响的英国理论家,应当说非瑞恰慈莫属。瑞恰慈是英美形式文论的第一个推动者,他在二三十年代写的七本美学与文艺哲学著作,在文学理论中引入了两门学科:语义学,与心理学。前一门学科后来成为新批评派的理论基础,后一门却受到形式文论的强烈反对。但是这二门学科,却在瑞恰慈的终身中国梦想中结合起来。

  1922年,当时还是年轻学者的瑞恰慈,便写出他的第一本著作,即与奥各登合著的《美学原理》。

  1929年瑞恰慈夫妇又来北京。在1929年-1930年期间,一直执教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此时瑞恰慈已经出版了《批评原理》、《实用批评》等轰动性的著作,成为西方文学理论界的权威领袖。

  20世纪三十年代初,瑞恰慈成为奥各登发起的“基本英语”运动的领袖,试图把语言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一种社会实践。

  1937年冬,瑞恰慈到云南大理一带攀山探险,夜渡洱海。1938年春季,再度北上,到平津地区,以天津的耶稣会师范学校为基地,重新开始基本语工作。此事颇引起争议,瑞恰慈说他的时间度量单位,“不是10年20年,而是半个世纪”,意思是日据与否,可以暂且不论。但是到1938年夏,连瑞恰慈也明白了,整个世界已经无法宁静。他回到西方,在哈佛工作二十年,基本语运动也萎缩成成人扫盲教学法的一种。

艾·阿·瑞恰慈

  1950年,中国内战结束。国情的稳定,使瑞恰慈再度来到北京,试图重振旗鼓。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梦想再次破灭。

  1978年,八十五岁的瑞恰慈寓居剑桥,突然接到北大校长周培源代表“前同事们,前学生们”寄来的礼物,欣喜若狂。当时他水肿病已很严重,靠利尿剂维持,却依然决定重返中国。“四十年前耕耘,终于能清点一下成果”。

  1979年5月,瑞恰慈到桂林、杭州、上海、济南等地的高校周游演说,坚持要谈谈基本语的理想。1979年6月初,瑞恰慈终于在青岛病倒,被人用火车送到北京协和医院时已经昏迷不醒。1979年7月中旬,中国政府决定派医生和护士护送瑞恰慈回英国剑桥,但他一直没有醒过来。1979年9月7日,瑞恰慈中止了呼吸。

  主要著作:

  《美学原理》(Foundations of Aesthetics ,1921, 与奥各登合著)

  《批评原理》(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1924)

  《实用批评》(Practical Criticism,1929)

  《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 1923, 与奥各登合著)

  《孟子论心》(Mencius on the Mind,1932)

  《科学与诗》(Science and Poetry ,1926)

  瑞恰慈文学批评交流与价值理论研究艾·阿·瑞恰兹(I·A·Richards)作为20世纪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批评理论对于英美新批评及20世纪的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瑞恰兹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维多利亚批评传统的危机和时代的要求,逻辑实证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和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柯勒律治关于想象力的浪漫主义理论的影响等。 瑞恰慈认为:“交流的描述和价值的描述是批评的两大支柱”,并且认为在近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建立起一种价值心理学说,交流理论和价值理论是其文学批评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他的关于语言艺术的交流理论认为:文学艺术交流的实质是情感经验的交流。瑞恰兹通过对经验范畴的界定勾勒出经验之一般组织的图形或框架,认为经验包括智力的和主动的(或情感的)两种,后者才是诗歌的目的。通过对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考察,瑞恰兹建构了一个作者(Writer)、作品(Writing)和读者(Reader),即“三R”互动的交流系统.作者把其经验带入作品中并以作品的形式传达给读者,读者凭借作品这个载体实现与作者情感经验的交流,达到理解作者、理解世界的目的。语言文字符号构成了作品存在的外在表现形态。文学的问题,首先是语言的问题。瑞恰兹将语义学分析方法用于文学语言的分析,强调对文本进行“细读”式的解读,力图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最终达到与作者的情感经验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但文学艺术作品的语言特性、语言与思想的非同步性或间接性、作品的用典特性、误读和歧义等因素影响着交流的有效进行。瑞恰兹在此提出了解决策略:区分语言的科学用法和情感用法,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功能和意义入手,即“意思、情感、语调、用意”入手把握作品的意义,从对语境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意义,从而达到情感经验交流的目的。 瑞恰慈主张将价值判断引入美学和批评领域,强调价值理论在批评中的重要性,主张将心理学方法引入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他把心理学的一系列概念范畴诸如兴趣,心态,态度以及冲动等引入到文学批评中,目的是要建立一种价值心理学说,把心理学和文化价值结合起来。瑞恰慈以“冲动”为核心概念建构了自己的心理学批评模型,注重分析读者的反应和研究这些反应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艺术作品是一个冲动的系统组织,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冲动的满足和平衡,冲动的平衡主要依靠想象力的综合作用来实现。最有效的诗使各种冲动在系统中获得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的心灵籍之得到完全的平衡。瑞恰慈强调的是读者对文学的反应以及如何评价这些反应,他的价值理论就是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建构的。瑞恰兹十分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他把诗作为微妙地调和现代生存混乱的手段,认为“诗歌能够拯救我们”。瑞恰慈的价值理论,其实是他正在为之提出解决方法的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文学艺术提供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好我们的生活,使最重要的冲动获得成功和平衡,价值理论的意义正在于此。 在瑞恰兹的批评理论体系中,交流理论和价值理论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作品的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交流,只有在交流的基础上文学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唯有通过交流而表达出有价值的东西,价值才能得到阐明。交流理论和价值理论相辅相成,互为阐明,交流的实现是为了更好地评价,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 瑞恰兹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他的批评理论对英美新批评和西方文学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新批评派的一系列核心概念,诸如“反讽”,“张力”,“含混”等都明显的受到瑞恰慈思想的影响。瑞恰慈的批评理论对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分析美学和结构主义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瑞恰兹的价值理论一方面注重分析读者的反应,一方面是研究这些反应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他的批评旨趣体现了人文精神。瑞恰慈以交流理论和价值理论为支柱构筑起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对于如何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对于如何相对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如何更好地达到交流情感经验的目的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进行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