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平(科学家)

简介: 张亚平(1965年5月—),出生于云南昭通,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1999年担任云南省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2001年带领的研究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创新研究群体;2002年获得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是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亚洲学者;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2004年获得生物科学创新奖;2005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同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主席;201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的研究方向是分子进化与基因组多样性。研究重点包括:动物基因组进化与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家养动物基因组及人工驯化遗传机制,动物与人的遗传多样性等。
[展开]

张亚平(科学家)的个人经历

人物经历

1965年5月,张亚平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从事水利、水电的地质勘测工作。

1982年,由于对动物非常感兴趣,加上高中的生物和化学两门课的高考成绩较好,张亚平报考了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并顺利考上。

1986年7月,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报考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进化学专家施立明的研究生,回到家乡云南,进入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开始探索线粒体DNA(mtDNA)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1991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1992年8月)。

1992年8月,经老师施立明推荐,前往美国圣地亚哥濒危动物繁殖中心(CRES)分子遗传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跟随导师Ryder教授继续进行动物的分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995年8月)。

张亚平

1994年,导师施立明因病逝世前写信给张亚平,希望他能回国接手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他回昆明悼念施立明后考虑到回国工作的科研条件和仪器设备等问题,拜访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院士并获得他的支持。

1995年,结束了在美国的工作,回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任(时年30岁)。同年获得第二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先后获得80万元的经费,项目结束后,被纳入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又获得80万的经费。

1996年7月,出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2005年3月)。同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

1999年7月,担任云南省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2年6月,获得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38岁),隶属于。

2004年7月23日,获得生物科学创新奖。

2005年3月,出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同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07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年4月,当选为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2009年7月,被聘为昆明学院名誉院长。

2012年1月,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张亚平从事灵长类、食肉类等一系列动物类群的研究,澄清了这些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推动了国际生命条形码计划和国际“千犬基因组计划”。同时通过推动中国科学院西南家猪分子育种基地的建设将畜禽进化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家猪分子育种实践并进行产业转化与推广。

张亚平在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群和动物DNA库的基础上,主要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及机制,澄清了灵长类、食肉类、两栖爬行类等动物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和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系统地研究了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贫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确定了家犬的东亚起源,证明东亚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作用下基因组进化的研究,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动物适应进化和畜禽经济性状形成的遗传机制。

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张亚平先后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等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承担项目

时间项目名称项目来源
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演变与保护研究973项目
动物DNA条形码基因和隐存多样性的研究NFSC重大项目
基因组中新遗传结构的起源与动物的适应进化NFSC创新群体项目
家犬在人工选择下的高原适应机制研究NFSC面上项目
家犬在人工选择下的微进化研究NFSC 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
基于人工选择作用分析克隆鉴定重要功能基因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
猪、牛、羊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性状重要育种价值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验证农业部转基因重大专项
猪脂肪沉积等优质高产分子模块解析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
西南分子育种基地的完善与能力提升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
青藏高原家养动物适应性状的解析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
驯化动植物对高寒环境的适应及基因资源利用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子课题
2001年-2006年分子进化与进化基因组学NFSC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2002年-2005年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主基因定位973子项目
2003年-2007年主要畜禽经济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多样性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05年-2008年动物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NFSC重点项目
2011年-2014年动物DNA条形码基因和隐存多样性的研究主持,国家级
2013年-2014年家养动物的基因组学研究与品种培育主持,省级
2013年-2017年猪脂肪沉积等优质高产分子模块解析主持,部委级
2014年-2016年基因组中新遗传结构的起源与动物的适应进化参与,国家级
2015年-2016年中亚人群的高原适应遗传机制研究主持,省级
2016年-2017年利用郊狼基因组探讨物种形成主持,省级

成果奖励

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来源
1996年猕猴属的分子进化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7年中国若干特有珍稀动物类群的细胞与分子进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0年动物DNA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白化猕猴的培育及其白化遗传机制的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1年滇金丝猴生物学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3年人和动物球虫生物学研究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云南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补体C4 C2基因相关性研究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B2肾上腺素受体遗传多态性与哮喘关系研究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史的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6年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史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中国人群氧化抑制物遗传多态性与COPD关系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2010年真兽类若干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1年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规律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维持机制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3年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
2013年动物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4年中国群体慢性气道疾病的遗传机理和药物反应研究与应用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4年基因组多样性与亚洲人群的演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论文著作

截至2017年,张亚平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m Genet》、《Mol Biol Evo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

代表论文

Wang MS, Otecko NO, Wang S, Wu DD, Yang MM, Xu Y, Murphy RW, Peng MS*, Zhang YP*. An evolutionary genomic perspective on the breeding of dwarf chicken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7, 34:3081-3088. IF14.558

Wang MS, Zeng Y, Wang X, Nie WH, Wang JH, Su WT, Otecko NO, Xiong ZJ, Wang S, Qu KX, Yan SQ, Yang MM, Wang W, Dong Y*, Wu DD*, Zhang YP*. Draft genome of the gayal, Bos frontalis. Giga science, 2017, 6(11):1-7. IF10.644

Zeng L, Ming C, Li Y, Su LY, Su YH, Otecko NO, Liu HQ, Wang MS, Yao YG, Li HP, Wu DD*, Zhang YP*. Rapid evolu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learning and energy metabolism for domestication of the laboratory rat.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7, 34:3148-3153. IF14.558

Li Y, Wang MS, Otecko NO, Wang W, Shi P, Wu DD*, Zhang YP*. Hypoxia potentially promotes Tibetan longevity. Cell Research, 2017, 27(2):302-305. IF12.393

Li HP, Xiang-Yu JG, Dai GY, Gu ZL, Ming C, Yang ZF, Ryder OA, Li WH*, Fu YX*, Zhang YP*. Large numbers of vertebrates began rapid population declin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PNAS. 2016, 113:14079-14084.

Shen QK, Sulaiman X, Yao YG, Peng MS*, Zhang YP*. Was ADH1B under Selection in European Populations? Am J Hum Genet. 2016, 99:1217-1219.

Wang GD, Zhai WW, Yang HC, Wang L, Zhong L, Liu YH, Fan RX, Yin TT, Zhu CL, Poyarkov AD, Irwin DM, Hytonen MK, Lohi H, Wu CI, Savolainen P, and Zhang YP*. Out of southern East Asia: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omestic dogs across the world. Cell Research. 2016,26:21-33.

Wang GD, Peng MS, Yang HC, Savolainen P, Zhang YP*. Questioning the evidence for a Central Asian domestication origin of dogs. PNAS. 2016, 113:E2554-E2555.

Wang GD, Zhai WW, Yang HC, Wang L, Zhong L, Liu YH, Fan RX, Yin TT, Zhu CL, Poyarkov AD, Irwin DM, Hyt?nen MK, Hannes Lohi H, Wu CI, Savolainen P*, Zhang YP*. Out of southern East Asia: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omestic dogs across the world. Cell Research, 2016, 26:21-33.

Peng MS, Shi NN, Yao YG, Zhang YP*. Caveats about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chicken mtDNAs from northern China. PNAS, 2015, 112:E1970-E1971.

Peng MS, Fan L, Shi NN, Ning T, Yao YG, Murphy RW, Wang WZ*, Zhang YP*. DomeTree: a canonical toolkit for mitochondrial DNA analyses in domesticated animal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15, 15:1238-1242.

Bai B, Zhao WM, Tang BX, Wang YQ, Wang L, Zhang Z, Yang HC, Liu YH, Zhu JW, Irwin DM, Wang GD*, Zhang YP*. DoGSD: the dog and wolf genome SNP database.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5, 43:D777-D783.

Shao Y, Li JX, Ge RL, Zhong L, Irwin DM, Murphy RW, Zhang YP*. Genetic adaptations of the plateau zokor in high-elevation burrow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Zhou ZY, Li AM, Wang LG, Irwin DM, Liu YH, Xu D, Han XM, Wang L, Wu SF, Wang LX*, Xie HB*, Zhang YP*. DNA methylation signatures of 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s in porcine adipose and muscle tissu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

Ge RL, Cai QL, Shen YY, Murphy RW, Wang J, Zhang YP*, Wang J*. 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the Tibetan antelop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 4.

Li Y, Wang GD, Wang MS, Irwin DM, Wu DD*, Zhang YP*. Domestication of the Dog from the Wolf Was Promoted by Enhanced Excitatory Synaptic Plasticity: A Hypothesi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4, 6:3115-3121.

Li Y, vonHoldt BM, Reynolds A, Boyko AR, Wayne RK, Wu DD*, Zhang YP*. Artificial selection on brain-expressed genes during the domestication of dog.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3,30(8):1867-76.

Li Y, Wu DD, Boyko AR, Wang GD, Wu SF, Irwin DM, Zhang YP*. Population Variation Revealed High-Altitude Adaptation of Tibetan Mastiff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4, 31(5):1200u20131205.

Liu J, Wang XP, Cho S, Lim BK, Irwin DM, Ryder OA, Zhang YP*, Yu L*. Evolutionary and Functional Novelty of Pancreatic Ribonuclease: a Study of Musteloidea (order Carnivora). Scientific Reports, 2014, 4.

Shi NN, Fan L, Yao YG, Peng MS*, Zhang YP*. Mitochondrial genomes of domestic animals need scrutiny. Molecular Ecology, 2014, 23:5393-5397.

Wang GD, Xie HB, Peng MS, Irwin D, and Zhang YP*. Domestication Genomics: Evidence from Animals. 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 2014,2:65-84.

Wang GD, Zhai WW, Yang HC, Fan RX, Cao X, Zhong L, Wang L, Liu F, Gao Y, Lv XM, Irwin DM, Savolainen P, Wu CI*, Zhang YP*. The genomics of selection in dogs and the parallel evolution between dogs and huma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4:1860.

Zhou ZY, Li AM, Adeola AC, Liu YH, Irwin DM, Xie HB*, Zhang YP*.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of 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 Genes and Their Potential Association with Domestication in Pigs. 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4, 6:1387-1392.

Li JT, Li Y, Klaus S, Rao DQ, Hillis DM, Zhang YP*: Diversification of rhacophorid frogs provides evidence for accelerated faunal exchange between India and Eurasia during the Oligocene. PNAS, 2013, 110(9): 3441-3446.

Che J, Chen HM, Yang JX, Jin JQ, Jiang K, Yuan ZY, Murphy RW, Zhang YP*: Universal COI primers for DNA barcoding amphibians.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 2012, 12(2): 247-258.

Chen R, Irwin DM, Zhang YP*: Differences in selection drive olfactory receptor genes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in dogs and wolf.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2, 29(11): 3475-3484.

Jin W, Wu DD, Zhang X, Irwin DM, Zhang YP*: Positive selection on the gene RNASEL: correlation between patterns of evolution and func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2, 29(10): 3161-3168.

Shen YY, Liang L, Li GS, Murphy RW, Zhang YP*: Parallel evolution of auditory genes for echolocation in bats and toothed whales. PloS Genetics 2012, 8(6): e1002788.

Zhou WW, Wen Y, Fu JZ, Xu YB, Jin JQ, Ding L, Min MS, Che J, Zhang YP*: Speciation in the Ranachensinensis species complex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Molecular Ecology 2012, 21(4): 960-973.

Gao JJ, Pan XR, Hu J, Ma L, Wu JM, Shao YL, Barton SA, Woodruff RC, Zhang YP*, Fu YX: Highly variable recessive lethal or nearly lethal mutation rates during germ-line development of male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NAS, 2011, 108(38): 15914-15919.

Sun YB, Shen YY, Irwin DM, Zhang YP*: Evaluating the roles of energetic functional constraints on teleost mitochondrial-encoded protein evolu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1, 28(1): 39-44.

Wu DD, Irwin DM, Zhang YP*. De novo origin of human protein-coding genes. PloS Genetics 2011, 7(11): e1002379

Yu L, Luan PT, Jin W, Ryder OA, Chemnick LG, Davis HA, Zhang YP*: Phylogenetic utility of nuclear introns in interfamilial relationships of Caniformia (Order Carnivora). Systematic Biology 2011, 60(2):175-187.

Bawa KS, Koh LP, Lee TM, Liu JG, Ramakrishnan PS, Yu DW, Zhang YP, Raven PH: China, India, and the environment. Science 2010, 327(5972): 1457-1459.

Che J, Zhou WW, Hu JS, Yan F, Papenfuss TJ, Wake DB, Zhang YP*: Spiny frogs (Paini) illuminate the history of the Himalayan region and Southeast Asia. PNAS, 2010, 107(31): 13765-13770.

Shen YY, Liang L, Zhu ZH, Zhou WP, Irwin DM, Zhang YP*: Adaptive evolution of energy metabolism gene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 in bats. PNAS,2010, 107(19): 8666-8671.

Wu DD, Zhang YP*: Positive selection drives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keletal genes in modern humans.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2010, 19(12): 2341-2346.

Yu L, Wang XY, Jin W, Luan PT, Ting N, Zhang YP*: Adaptive evolution of digestive RNASE1 genes in leaf-eating monkeys revisited: new insights from ten additional colobines.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0, 27(1): 121-131.

Zhong L, Zhang YP, Fu WP, Dai LM, Sun C, Wang YQ: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STP1 I105V polymorphism and COPD: a reappraisal.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0, 181(7): 763-765

Shen YY, Shi P, Sun YB, Zhang YP*: Relaxation of selective constraints on avian mitochondrial DNA following the degeneration of flight ability. Genome Research 2009, 19(10): 1760-1765.

Wu DD, Wang GD, Irwin DM, Zhang YP*. A profound role for the expansion of trypsin-like serine protease family in the evolution of hematophagy in mosquito.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9, 26(10): 2333-2341.

Zhao M, Kong QP, Wang HW, Peng MS, Xie XD, Wang WZ, Jiayang, Duan JG, Cai MC, Zhao SN, Cidanpingcuo, Tu YQ, Wu SF, Yao YG, Bandelt HJ, Zhang YP*: Mitochondrial genome evidence reveals successful Late Paleolithic settlem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PNAS,2009, 106(50): 21230-21235.

人才培养

张亚平与美国、日本等国的多个实验室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已联合招收培养了一批国际、国内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广泛交流。他的学生中有两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有3人获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2001年,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试点资助的15个创新研究群体,在启动的前三年获得360万的支持。

荣誉表彰

时间荣誉/表彰来源
1994年全国青年科技标兵
1996年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02年美国生物多样性领导奖(Biodiversity Leadership Awards)
2004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04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奖
2004年生命科学创新奖(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
2004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09年第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社会任职

时间担任职务来源
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
2005年06月-2013年08月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2013年09月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
2005年06月-2014年06月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2014年06月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
2009年0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2008年06月国际生命条形码中国委员会副主任
2013年10月国际生命条形码中国委员会主席
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
云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
云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
2008年04月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2010年07月-《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副主编
2008年07月-《Anim Genet》编委
《Cell Research》编委
《Sci Rep、J Hered》编委
《遗传学报》编委
《科学通报》编委
《动物学报》编委
《自然科学进展》编委
《生物多样性》编委
《动物学研究》编委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云南大学教授、双聘院士

人物评价

张亚平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2002年生物多样性领导奖评)

张亚平的研究和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国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进入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中华英才》杂志评)

更新日期: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