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淑能

简介:连淑能(1942-),男,汉族,祖籍福建惠安,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五年制),留校至今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1999年任厦门大学外文系系主任,1999-2003年任外文学院院长,199...
[展开]

连淑能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连淑能(1942-),男,汉族,祖籍福建惠安,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外文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五年制),留校至今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1999年任厦门大学外文系系主任,1999-2003年任外文学院院长,1998-2003年任厦门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文科)委员、厦门大学评奖委员会委员。2002年起任厦门大学口、笔译资格证书考试中心考试委员会主任,2003年起任厦门大学双语词典与双语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副会长、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国际检索期刊源刊《外语与外语教学》顾问和编委、福建省外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厦门学习中心主任、学之源右脑开发教育机构资深专家、武夷学院特聘外语系主任、广州外事翻译学会顾问、厦门市翻译工作者协会顾问、厦门大学出版社咨询顾问等。

  1974-76年任驻外大使馆和专家组翻译。1985-87年应邀赴美国威拉姆特大学讲学并研究机器翻译。1996年参加全国选派公费出国人员竞争,荣获国家留学基金首批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应邀赴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语言与文化”跨学科研究和交流。1998年应邀作为荣誉教授由英国赴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和交流。他的留学报告《牛津剑桥之谜》获教育部重视,在教育部刊物《中国大学教学》、英国驻华大使馆刊物《英中未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信息报》、《环球时报》、《厦门晚报》等全国10多家报刊发表、连载或转载,并应邀到全国各地作了58场报告,被誉为“牛文化的使者”。

  主讲本科生高年级的翻译课、硕士研究生的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际学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英汉语言文化与翻译”、博士研究生“英汉文化语言学”研究方向,深受学生欢迎,荣获福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厦门市优秀教师称号、厦门大学最高奖“南强奖”一等奖(合作)、厦门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嘉熙奖”、“九州奖”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英汉语言与中西文化、翻译理论与技巧、跨文化交际学,已发表80多篇论文,撰写、主编、编写和翻译12本论著,代表性的有《英汉对比研究》、《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科研的创新问题》、《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再论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历程》、《英语基础语法新编》、《牛津剑桥之谜》、《新编英汉翻译教程》(待出)等,荣获部、省、市20多项嘉奖。

  1984年负责修订《英语基础语法新编》(刘贤彬、蔡丕杰、连淑能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加强对书中的重点和难点的论述,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和调整,重新出版,先后印刷 7次,共 60万册,远销国内及港澳地区。这是我国外语界在“文革”期间以至八十年代罕有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该书首次提出英语五大基本句型之说。全书以句子为重点,以基本句型为线索,用句法带词法,通过层次分析,解剖句子结构,由简到繁,由繁返简,辅以简易图解。出版之后,收到海内外读者大量来信,普遍认为“这是一部速成英语语法书”,英语五大基本句型之说也常被英语学者及其著作采用,影响很大,1988年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1979-1987)优秀成果奖、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

连淑能

  专著《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出版后,获得外语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我国外语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博士生导师王宗炎教授特地为连教授的专著《英汉对比研究》写了序言,认为作者在这一领域“身居前列,奋勇争先,成绩比许多人好”,本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用意义”,“继承了赵元任、王力、吕叔湘等先生的传统,同时又采摘了外国学者O.Jespersen, H.W.Fowler, R.Quirk 等等的精华,加以消化熔铸。脚踏实地,取精用宏,这是他的成功诀窍。” 博士生导师潘文国教授在《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指出,“八十年代,英语界出版过一些走从内到外路子的语法书,但全面运用这个方法进行汉英对比研究的,连淑能是第一个。”该书10年内重印8次,各地许多院校和读者把该书用作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颇为成功,反映甚佳,认为“该书有较高的学术性、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适合教学,又便于自学参考”,“书中还留下许多进一步研究的余地,能启发研究生继续深入研究,是一部很好用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因而荣获国家教委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等,并被选送参加国际书展。

  长篇论文《论中西思维方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2.5万字)发表后,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予以高度评价,如:外语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宗炎教授评语:“拜读寄来大作《论中西思维方式》。您抓住一个大题目,洋洋洒洒,条分缕析,值得佩服。”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许余龙教授评语:“大作《论中西思维方式》气势磅礴,系统深入,富有创见,是至今为止同类论著中最优秀的佳作。大作不仅观点新颖,对各项研究富有指导意义,而且文笔优美,逻辑清晰,实为不可多得。我把大作印发给我的博士生,大家都十分称赞,认为写得很好。”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罗选民教授评语:“大作《论中西思维方式》如此系统深入地论证一个大难题,令人钦佩。您出手不凡,是我学习的榜样。大作收入论文集《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确为之大为增辉。”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杨自俭教授评语:“《论中西思维方式》从哲学的层面上研究中西思维方式,内容丰富,高瞻远瞩,思路开阔,气势磅礴,富有创见,观点清晰,论证充分,文字流畅,从深度和广度拓展并深化了思维方式的研究内容,对中西语言与文化比较研究有很高的理论指导和启迪作用,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各行业、各级领导决策也有很强的指导与应用价值,是一篇优秀论文。”论文至今荣获2003 年福建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年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至今已被收入:《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语言 社会 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003年2月,参加“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与计算机科学系、中文系、海外教育学院等12位专家教授组成跨学科、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的研究实体,开展语言信息处理和机器翻译研究。连淑能教授自1981年起研究英汉/汉英机器翻译,于1986年在美国讲学期间与美国八位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出席计算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他在会上宣读论文《语义结构与机器翻译》,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和称赞,美国“Statesman Journal” 在头版作了长篇报道并附大幅彩色照片,美国电脑公司IBM、纽约州立大学、俄勒冈大学争相挽留他,连教授对这些请求都婉言谢绝,如期回国,参加了国家863计划项目“类人机器翻译系统研究”,课题经费15万元。(《厦门日报》1998年11月16日曾有报道)。1998年在美国俄勒冈大学讲学期间出席计算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英汉语义结构与机器翻译》,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称赞,同时被俄勒冈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199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参加“语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宣读论文《汉英语言与中西文化》,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重视。

  连淑能教授至今已被收入国内外30多种名人录,荣获美国传记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20世纪成就奖》等许多奖项。

  为了表彰连淑能教授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务院于1999年发给他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证书。

更新日期: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