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禧

简介: 姚天禧,即姚广孝。今江苏吴县人。十四岁时,度发为僧,改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亦自号逃虚子。姚广孝是通晓文艺、擅长诗文的僧人,他的诗文主要有《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此外亦有《道余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他的作品有古淡之雅,及“性空思玄、心寂语新”之味,且诗中亦有绰约含空之语,秀丽峻拔。
[展开]

姚天禧的个人经历

姓名

姚天禧 [明]即姚广孝。俗姓姚,初名天僖。

介绍

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及至隋唐,惟以禅宗最盛。禅的妙处,乃以空寂澄澈的宇宙之心,返身观照人世;比起儒教重政治之修、儒生专科举之途,则多一分出世与入世的融通。所以,习禅者往往成就得豪杰。譬如,元代投入佛门,随万松行秀大师潜心修行的耶律楚材,融会贯通儒、佛信念,既深味佛之解脱的旨趣,亦辅佐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成就了人世间的一番功业。又如稍晚几年之刘秉忠,同样于佛门清修之中,获得了一种超越古今历史的敏锐洞察力。既入得俗世,助帝王成就治国安民之业,又出得俗世,持守一颗清寂如止水之心。而明初姚广孝,亦如耶律楚材与刘秉忠。

姚广孝(1335-1418),长洲人,即今日江苏吴县。俗姓姚,初名天僖。十四岁时,度发为僧,改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亦自号逃虚子。三十岁时,姚广孝前往径山随师习禅。其间,他游历四方,与当时许多吴中文人往来频繁,交游酬唱、评书品画。所以有人把他列为“北郭十友”之一。及至四十八岁,姚广孝经人举荐,入燕府辅佐燕王朱棣,并密劝燕王举兵,策动“靖难之役”。靖难之谋既成,做了皇帝的朱棣便拜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其俗姓,赐名广孝。不过,姚广孝虽贵极人臣,却不改僧相,仍居僧寺,清净自修,且重新监修了《明太祖实录》及《永乐大典》。永乐十六年(1418),姚广孝八十四岁,病逝于久居之庆寿寺,受追封为荣国公,谥号恭靖。

作品

姚广孝的诗文主要有《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此外亦有《道余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

其诗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乃“清新婉约,颇存古调”。同时,姚广孝胸怀中所寓之对人世的深挚情感、对宇宙的知性观照,亦点滴弥散于诗文间。这仿佛合了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一书中说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姚天禧

姚广孝之情志秉性,有一种佛教信仰的参悟,可出人世之局外,以静虑之心观照万物之生灭来去;亦有一种在世生活的热忱,可入人世之局内,体会人间事之酸咸甘苦。故其作诗,既能入其内,以深挚之情感,写现实之生活;亦能出其外,以冷静之理性,写空寂之禅境。

特色

深挚之情与睿智之思

其一,姚广孝登览山水、访师问友之作,常有深挚之情与睿智之思。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广孝诗之内容而言。靖难以前的姚广孝,为一方云游僧,行于诸方,与道徒、文士结伴,参禅学道、观览胜概。故其于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作诗以记,抒之以情、寓之以理。譬如“偶来值禅侣,清谈忘永夕”[1],“忘彼区中缘,乐此尘外境”[2]。

[1] [明]姚广孝:《师林精舍遇盈师夜坐》,《逃虚子诗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20页。

[2] [明]姚广孝:《初春坐晚南轩喜王山人过访》,《逃虚子诗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15页。

因之,在人与事一面,有送别思怀、赠答宴游之作。如“我住城西寺,君归湖上山。马声知驿路,树色认乡关”[3],写离别之事。于姚广孝而言,云游经历一方面益于他在哲学与诗学上修养与磨砺;另一方面则使他与友人相知相交,结下深厚的情谊。所以,“离人千万意,都在短亭中”[4]。短亭筑在城外,立于路边,其中融入了客游人无限之离别意。姚广孝定是留连于短亭里了,且在离情别绪里,更平添一分对往昔乐游之追忆。譬如他写,“去年折花寄邻叟,今年邻叟无何有。可怜见花不见人,肠断东风绕花走。但愿东风休作恶,且使北人相与守。一枝送尔表情亲,侑花得句何须酒。”[5]乃是寄思念之情于东风,追忆与友人把酒言欢、切磋诗艺之真趣。

[3] [明]姚广孝:《送友人之武林》,《逃虚子诗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40页。

[4] [明]姚广孝:《舟次松陵》,《逃虚子诗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40页。

[5] [明]姚广孝:《折杏花一枝寄白范兼怀东邻故友》,《逃虚子诗集》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34页。

姚广孝居于吴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他曾写过《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6],乃是与北郭诸友同咏之作。其中有“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一句,言同里张适辞官退隐山林,诸友人相访之事。当时同往乐圃的,亦有高启、倪瓒等人,众人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而“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笼驯传信鹤,池畜换书鹅”一句,则是姚广孝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想往之境。而驯鹤与畜鹅的闲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禅者于圆融之参悟。

[6] [明]姚广孝:《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逃虚子诗集》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43页。

而在景与理一面,则有登览、题画及怀古之作。其中,登览与题画之作,多以今之眼光,或绘自然之景,或抒感怀之情,亦或寓哲理之思。如《洞庭谣》[7],以“七十二峰在其下”,“太湖三万六千顷”,极写洞庭的磅礴气势,由岚云水气之晦明变化,到阳动开霁之波平湛湛。山水景物,千态万状,尽在三十二句七言诗里了。又如《题画》[8]一首,写“小小板桥斜路,深深茅屋人家。竹屋夕阴似雨,桃源春暖多花”,以六言道出山里人家之恬淡与真淳。“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阴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丽澄澈之味。另一类题画诗,如《题倪云林墨竹》[9],则常有睹物思人之意。诗中写“开元寺里长同宿,笠泽湖边每共过”,即言姚广孝与倪瓒往昔交往之情谊,淡泊而真挚。

[7] [明]姚广孝:《洞庭谣》,《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明]姚广孝:《题画》,《吴都文粹续集》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 [明]姚广孝:《题倪云林墨竹》,《吴都文粹续集》卷八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至于怀古之作,亦常有以古之眼光,观照现世。如《春日过显忠墓》[10]一首,姚广孝立于墓冢前,遥想古人昔时龙凤姿,乃是“四海服威怒”。然转瞬间,恍惚如梦、万物皆空,只叹“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事业水上沤,功名草头露。死生谅莫测,荣华何足顾?”对姚广孝来说,古人的经历与事业,譬如浪花卷过,江水浮影,流逝不返。而现实之功名与死生亦辗转如烟,缘去缘来,终在历史与自然里归于空净,终在永恒中归于消散。所以于功名、死生、荣华之执念,全可抛弃。这种超越的观照,既是禅佛之体悟,亦是内心旷达之流露。另外,如《淮安览古》、《过顺德城》等诗,皆如此类,寓古今融通之味。

[10] [明]姚广孝:《春日过显忠墓》,《逃虚子诗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21页。

兼采众家,不事拘狭

由是,拈出姚广孝诗之第二个特色,乃“兼采众家,不事拘狭”[11],有唐宋、及汉魏的风格。元代诗人,写诗常染纤秾之习,而姚广孝好学古人之道,作诗往往有拟古之迹,其风清新雅淡,亦有高格。譬如“古淡岂易学,五字真吾师”[12],“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13]。此一特色,与当时文人风气有关。

[11] [明]高启:《独庵集序》,《凫藻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明]姚广孝:《馆中公暇读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诗》,《逃虚子诗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22页。

[13] [明]姚广孝:《京口览古》,《逃虚子诗集》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53页。

姚广孝既是通晓文艺、擅长诗文的僧人,自然与文人交往颇多。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明洪武七年(1374),是北郭诗社结社的时期[14]。于此十余年,姚广孝与社中灵魂人物高启最相投契,赠答亦尤多。高启是元明之际最出色的诗人。按照清人赵翼的说法,其诗“使事典切,琢句浑成,而神韵又极高秀,看来平易,而实则洗炼功深”[15]。此即是说,高启作诗,有兼师众长、待其融于心而浑然自成的特色。而姚广孝亦“读古今圣贤书,研究道理,作为诗文,刻意追古”[16]。两人彼此切磋,渐成相通之作诗、赏诗的标准与理念。譬如,高启以为作诗“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17]。姚广孝未有此类言说,却循此躬行实践。所以,高启在为姚广孝《独庵集》作序时,言其爱广孝之诗,读之不厌,更赞其诗“浓淡迭显”、“圆转透彻”,“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18]。可见得,广孝诗染当时之文风,通达古今,与文人切磋,彼此影响,渐成一派。

[14] 据欧阳光、史洪权之《北郭诗社考论》,北郭诗社以高启为中心,结社于至正二十年(1360),完结于洪武七年(1374)。

[15] 引自《明诗话全编》

[16] [明]姚广孝:《相城妙智庵姚氏祠堂记》,《逃虚子诗集补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165页。

[17] [明]高启:《独庵集序》,《凫藻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 [明]高启:《独庵集序》,《凫藻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诗中有禅佛哲理

姚广孝诗之另一特色,即诗中有禅佛哲理。诗人写诗,常于现实之此岸世界,吟咏山水、抒情写意。而姚广孝既为禅僧,又作诗人,故诗有禅境,亦有对彼岸圆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观了无法,何有寂与喧”[19],“竹云时驻影,桂露夕阑香”[20]。

[19] [明]姚广孝:《妙上人习静轩》,《逃虚子诗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13页。

[20] [明]姚广孝:《秋日重游穹窿山海云精舍十首》之二,《逃虚子诗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45页。

姚广孝曾作《绿洲曲》,写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禅宗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教义之一,故禅与诗的关系,譬如春与花,“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21]。思与诗,融会通达而无滞碍。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言“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22]。清人王士祯,亦主诗禅一致,拈出“神韵”二字,以言透彻玲珑之境。诗境与禅境,并不全同,以禅喻诗亦非以禅说诗。诗之美,在于气物感人、吟咏情性,以自然之春风秋月、夏暑冬寒,人事之悲欢离合、生活际遇,感发心灵。而禅之美,则在于棒喝交驰、彻见自性,于山色云林,平常生活中,参悟佛之诸法实相。诗之“言有尽而意无穷”[23],譬如禅之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皆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4]为胜。故禅味入诗,即是于心灵感发之中,了悟人生价值与宗教体验,以臻审美与圆融之境。

[21] [宋]释达观:《石门文字禅原序》,《石门文字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 [宋]严羽:《诗辨》,《沧浪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宋]严羽:《诗辨》,《沧浪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 [唐]司空图:《诗品》,《古代文论名篇选读》,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第306页。

另有一些明言佛理与禅机之作。譬如“禅翁指示人,又在第二义”[25],即言第一义不可说。禅宗以为最高的真谛,是任何话语皆无以表达的。若强说之,则会落入言筌。由是引申出类似“无言得真趣,何用觅玄音”[26],此种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教义。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实是取消了文字的权威性,取消文字于日常事理之中心性与导向性,而代之以本心之感悟。故以禅心观世,颇为真淳与澄澈。

[25] [明]姚广孝:《狮子林十二咏·右指松轩》,《逃虚子诗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61页。

[26] [明]姚广孝:《接待寺八咏·玄音堂》,《吴都文粹续集》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事实上,赏阅姚广孝诗文,至为重要的乃是以诗观人。世人议论广孝,常以异僧诋毁。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劝导且帮助燕王夺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由是,以其心中郁结之感性与知性矛盾去返观,仿佛恰当些。这种郁结使姚广孝在精神修养上,对宇宙、生命秉有一种圆融之理解。而另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又使他对人世充满了深挚情感。

姚广孝曾作《杂诗八首》,一写孔子,一写秦始皇,可见出姚广孝对现实生活种种之历史感悟。孔子一篇云:“仲尼昔在鲁,里呼东家丘。谁知百王师,圣德与天侔。要令臣子惧,茟削成春秋。遗经勤后来,一变乃从周。”秦始皇一篇云:“祖龙并六国,势大莫与争。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群经化灰烬,法令徔吾行。剧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鸿鹄骤一举,四海如沸铛。不逄赤帝子,天下谁能平。”[27]其所谓“笔削成春秋”,实于思想的角度,言孔子经典作为后世之规范,有治国安民的效用,亦能构建一个颇有秩序的社会。而所谓“鸿鹄骤一举”,则表现了一种救世心态。秦汉之际,与姚广孝所处之元季乱世十分相似。他以赤帝子,也即刘邦为喻,则是期待一明君在世,平治天下,以救民于“剧政”之痛苦中。此即姚广孝心中对人世之关爱。姚广孝本是医家子,自是熟谙种种病痛于人之苦难。为医者,救乡人于肉身顽疾之痛;为圣为贤者,则救世人于精神妄念之苦。姚广孝定是陷溺于此了,成为一种在世的情感牵系。

[27] [明]姚广孝:《杂诗八首》,《逃虚子诗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11页。

广孝亦作诗极言耽溺之苦痛,如《秋蝶》一类。前述所言,于姚广孝心底,有感性的、耽溺于世的一面。他牵系政治,欲以儒家之理想社会救人世之苦难,故其写诗,常有现实之感怀。且此种感怀,常是自信与积极的。譬如他写“悠悠范阳郡,蔚蔚娄桒村。村民深居稠,鸡犬日相闻。闾相具揖让,古来风俗淳”,“武侯既道合,关张乃君尊。不逢榷与掭,天下岂三分。英雄为时出,功德被生民”[28]。或有桃花源中真淳之民风,不饰雕琢,写胸中理想社会之妙想。或有盛唐诗人敞亮之精神,直抒胸臆,写英雄救世、积极进取之抱负。然此处诗作,却有淡然之阴霾,好像另一种声音,言理想未得之苦痛。

[28] [明]姚广孝:《娄桒村》,《逃虚子诗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16页。

姚广孝潜心习禅,亦怀人间事之理想及抱负。其之理想及抱负,非一己之功名,乃是化众生为善,待佐明君、平治天下,救民于乱世之苦痛。然元季明初一代,政纲混乱,盗贼四起。虽有张士诚割据江南、偏安一方,后亦有朱元璋统一中原、建立明朝。然此二者,皆非姚广孝所理想之人物。故长久以来,他始终活在“机”之期待里。至遇见当时之燕王朱棣,姚广孝年近五旬。而至辅佐燕王成为一代永乐大帝,姚广孝则年近七旬,已是垂垂老矣。生命之流逝,于姚广孝而言,譬如钟摆往复于左右,成为一种永恒。而在此永恒与无限里,个体之生命譬如渺小之萤虫,被吞噬于时间之维。于是,一种惶恐之感,自然而然地滋生了。

在这些诗作中,姚广孝往往自喻。譬如,在《秋蝶》里他以蝶喻心。蝶之遇秋,譬如心之遇霜。蝶遇寒秋而“凋残”,心则在无尽之等待里“憔悴”。一种归宿难觅之感,一种“南北驱驰十五年,人间事业任茫然”[29]之慨,乃是显然可见的。

[29] [明]姚广孝:《登金山寺寄甘露湛源长老二首》,《逃虚子诗集》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68页。

不过,姚广孝之天性实是乐观的,亦有对理想执着追求之精神。故其曰“如何不管身憔悴,犹恋黄花雨后香”。蝶之形单影只,于时节之更替而言,乃是无可奈何的。然对雨后清香之向往,足以使它振翅而飞。人亦如是。虽人力薄弱,事事难料、时时亦难料,然人对理想之追求与向往,理想于人之魅力与吸引,足以使人驱散阴霾,执着以待。所以现实里,姚广孝持守半生,终是待到了实现理想之契机。洪武十五年(1382)以后,姚广孝随侍燕王朱棣,以期辅佐明君,为众生造一安泰之世。这首诗,抒写入世间之种种酸咸甘苦。于形式上,有古风之清新;于精神上,亦有儒士之气象,充满深挚真情。

此外,知性使姚广孝有一种超然精神。他可以无心一己之利害得失,亦可以摈弃任何有目的之欲求。深岭之中,云松之间,昼夜交替、四时变化,皆是自然而然。对他而言,心存于此境,便也澄澈了,便也能够了悟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之法了。来与去,终与始,总是顺此因缘。就好像“声来本无始,声去宁有终”,而“禅翁已深悟,焉能动乎中。”[30]姚广孝晚年曾作《少师真容自跋》[31]。诗云:“幼读东鲁书,长习西方教。抹过两重关,何者为悟道。不厌山林空寂,不忻钟鼎尊荣。随缘而住,任运而行。犹孤蟾之印沧海,若片云之浮太清。了无他说,即此,便是人问我,更何如手里栾珠一百八。”算作此种反省与自识。也学,参禅使姚广孝秉有一种知性,去观照广袤无垠的宇宙,周而复始的生命。而儒家圣贤之学,则使姚广孝寄广博之爱于人世间。一种感性的、人世之爱,与另一种知性的、出世之悟,郁结心中,便全在一句“何者为悟道”里了。所以,姚广孝的生命里,始终散发着一种浓郁而澹泊、热烈而清冷气息。

[30] [明]姚广孝:《寄题听松庵》,《逃虚子诗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22页。

[31] [明]姚广孝:《少师真容自跋》,《逃虚子诗集补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十八册,第168页。

大体而言,姚广孝作诗,虽不及同辈高启之豪放清逸、沉郁幽远,却有古淡之雅,及“性空思玄、心寂语新”[32]之味,且诗中亦有绰约含空之语,秀丽峻拔。透过诗文,又仿佛可见一种命运无形、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士内心底下,常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想法。这种想法或可作为慰藉,却无法抚平文士们欲功成名就之念,所以无望的挣扎,悲戚的生涯,往往无可避免。而姚广孝兼合儒、释之学,非有独善己身之狭隘,以化众生为善之愿想,融儒于佛,借政治之途,去往理想之世。所以在禅心的体悟下,姚广孝虽有沉郁、漫长之等待,却少了文士们常有的哀戚之感,融宽阔、豁然之心于历史及自然,融政治之念于禅机。姚广孝功成后即退隐僧寺,有如汉留侯之张良。然姚广孝之隐,非身隐于山林,而是身处俗世,心则隐于佛乘。姚广孝于佛、于儒皆有作为,在他心里,既有系民之热忱,亦有禅思之空寂,其之深,于世于史乃是少见的。

[32] [明]顾起纶:《国雅》士品二,引自清陈田辑《明诗纪事》。

姚广孝塔

姚广孝塔,全名"太子少师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三至六月间。是年三月,八十四岁的姚广孝已是重病在身,大概是感到自己将不久人世,于是特地进宫朝见永乐帝,不久永乐帝又亲往他居住的庆寿寺探病。三月二十八日,姚广孝于庆寿寺病逝,永乐帝不胜哀悼,辍朝二日,命有司治丧,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四月六日姚广孝遗体按佛教仪轨火化,六月十一日,葬于已经落成的房山圣岗墓塔中。

姚广孝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为八角九级密檐砖塔,须弥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花卉,其上为三重外倾莲花瓣,上承塔身。塔身东、西、南、北四面雕仿木隔扇门,其它四面则雕花棂假窗。正面门楣上嵌石一方,上有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之上为九重叠涩檐,各角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远。塔刹铁制,由八条铁链锢于檐角吻兽上,状似葫芦,上耸立柱,直插云天。

永乐十六年,八十四岁的姚广孝病重,成祖亲自驾临庆寿寺探望,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惟一的要求是赦免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燕军攻破南京,传闻建文帝削发为僧逃走,朱棣就把溥洽抓来逼问,溥洽什么也没说,被关了十多年。既然这是少师的最后请求,成祖便下令放人。姚广孝死后,成祖很难过,停止视朝两天,尊重他的遗愿,仍以僧礼下葬。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脱口而出:世乱民贫.挖王不出头谁做主?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