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非英

简介: 叶非英(1906-1961),原名叶毓茂,字士平,又名叶一茅、叶景,道滘永庆人,早年毕业于东莞中学。1923年考入蔡元培等主办的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与澎湃交往密切,随后到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大家的黄现璠,便是叶非英在三师任教时的学生。叶非英同时兼编辑本省政府出版的《革命之花》周刊。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遭通缉,投奔韦拔群,后随韦拔群等参加邓小平、张云逸组织的百色起义。不久叶非英被捕入狱,越狱后潜逃至香港。在港时他住在莫纪彭家,在莫纪彭主持的《大同日报》工作。1930年,叶非英在福建省泉州黎明高中任教,并在平民中学兼课。当年秋天,巴金探望黎明高中校长吴克刚,和叶非英相识,结为好朋友。
[展开]

叶非英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从1930年至1947年,叶非英在福建泉州从事办学、办报、搞学运、搞农运,长达十七年之久,他对教育的探索和改革在泉州一带颇有影响。1947年至1948年,莫纪彭在广州创办蔼文中学,聘请叶非英回穗筹建,后委以校长重任,但他只愿当个教员。当时叶非英还协助筹办了粤东女子职业中学。蔼文中学停办后,1948年冬天,叶非英仍回泉州民生农校任教。

1949年广州解放,叶非英离开泉州转香港回穗,协助创办新民中学。1950年,叶非英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1954年前后,曾被评为教育先进工作者,并当选为广州越秀区第一届人大代表。1958年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并以历史反革命论处,送石井劳动农场劳动教养。1961年,叶非英带病在田间劳动时死去,年55岁。

1983年5月,经广州市教育局党委复查,广州市公安局批准,撤销广州市公安局1958年7月19日对叶非英以历史反革命论处送劳动教养的决定。

相关事件

从事农运

1927年“四?一二”事变发生后,广西省政府通缉叶非英,他当时从下水道逃出南宁,投奔韦拔群。化名“叶一茅”,随韦拔群等人在广西东兰县武篆区开办第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韦拔群当主任,叶非英任教务长,负责具体安排农讲所的功课,还兼上《哲学》和《伦理》课。 这一时期,叶一茅与韦拔群相处密切,他对韦拔群评价甚高。叶非英的学生黄现璠后来于书中回忆说:

第三届“农讲所主要由教务长叶一茅负责具体安排农讲所的授业课程。韦拔群参与研究分配教员授业课程,并作最终决定。叶一茅负责教《伦理学》、《哲学》;赵世俊负责教《政治学》、《帝国主义侵略史》;闭雪平(即闭梦平)负责教《经济学》、《农运史》;邓恒若负责教《军事知识》。”

叶非英

无政府主义者

1926年,叶非英在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兼任《革命之花》周刊编辑。《革命之花》杂志由广西民政公署于1926年创办于南宁,原为半月刊。不久,改由广西省政府主办,并改为周刊,共产党员罗少彦任主编,中共梧州地下党创始人之一的谭寿林,当时也在该杂志任编辑。当时被视为广西无政府主义最大代表的叶非英,当时与中共党员一道工作,交往密切,可谓志同道合。稍后任中共广西省委代理书记兼广西省农民协会主任的雷经天曾于回忆文章中说:“1926年,右江农民运动的声势最大,震撼全省。国民党广西党部的农民部长陈协五,无政府主义者叶一矛(即叶非英),都想把东兰、凤山和右江各县的农民运动抓到自己的手里来,归他们控制。”曾在东兰第三届农讲所与韦拔群、叶一茅等人一道共事过的教员闭梦平曾回忆说:“后来有人说,叶一茅是无政府主义者,这个问题我不大清楚。大革命时期,不论是谁都不随便暴露自己的真面目。我和叶一茅只是一般的往来和关系,看不出他有什么无政府主义。他与韦拔群同志是比较接近的,但照我看来,叶一茅在东兰是不敢宣传什么无政府主义的。”原国民党广西省主席黄绍竑曾对朋友黄现璠回忆说:“我身边的人都说叶一茅是广西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看他在《革命之花》周刊上发表的那些文章,即可知他的观点与共产党人大同小异。听说当时的无政府主义信徒与马列主义者争吵不休,但在我们看来:两者是一路人,都要推翻政府。

办报

叶一茅随韦拔群参加百色起义。百色起义失败后,他被捕入狱,越狱后潜逃至香港,任职于《大同日报》。1930年,他在福建省泉州黎明高中任教,并在平民中学兼课。1931年,他转为平民中学教师,并协助主持平民中学工作。1935年,叶非英协助改办民生农校,先后在农校任教师、教导、校长。1939年,他倡办《大众报》,任发行人,化名叶景。他为《华侨日报》的周刊《自由评论》当主笔。并同吴慕农、吕尘心、杨孙岱等人在晋江县石狮镇发起创办《民声报》。

从事平民教育

在平民中学年代,叶非英就以巴黎公社为蓝图,组织平民公社,作为全校最高组织,由全校教职员和学生组成,分管学校各种事务,学校没雇工人,伙食大家轮流做,包括日常各种杂务。同时,还配合晋江、南安、惠安等县乡村农会,利用暑假开办了30所农村夜校(含工人夜校、农民夜校),还亲自编写《民众识字课本》等教材。平民中学被勒令停办后,他亲自带领平民中学高级农村教育科两届毕业生,两次组织教育参观团,第一次叫“中华沿海步行团”,凭着每人一条油布,一个背包,跋山涉水,走遍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南京,参观了杭州教育学院、匡互生办的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陶行知的山海工学团、燕子玑小学、生活教育社。晓庄师范虽已被封,他们也详加访问。第二次叫“华北农村教育参观团”,是坐海轮转火车,结合步行,到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参观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的平教会、民教馆、合作社、平民学校、工艺传习所等等,广泛吸取30年代教育改革的精华,可称为泉南教育史上的创举。 这两次参观,对后来民生农校的教育改革有一定影响。如将学生自治会改为“农学团”(以山海工学团为借鉴),师生打成一片开展种种活动;加强劳动教育,师生一起开辟校园、经营农场、园艺实验场、畜牧场;以农村教育科毕业生为骨干,在泉南农村一些小学推行小先生制,参与社会斗争,宣传抗日、组织歌咏队、话剧团、读报组、参加保民大会,演讲时事,抵制日货,为前线战士募寒衣,为出征家属代耕代书等。

错划右派

1957年在大鸣大放时,叶非英为一位罪不该诛的而被镇压的朋友鸣不平,结果在1958年反右远一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并以历史反革命论处送劳动教养。

惨死狱中

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粮食失收,叶非英吃不饱,吃地瓜藤,身体极度衰弱,腹泻不止,没得到治疗,劳教所还要派他到田间工作,叶非英被迫带病在田间劳动,因饥饿、患病、过度劳累集于一身,当场死于田间,年仅55岁。

历史评价

叶非英生活俭朴,不修边幅,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只喝开水。他在学校只拿最低生活费,身上若有点钱,就拿去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他对教育的探索和改革在泉州一带颇有影响。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受到朋友和学生的交口称赞,引以为楷模。非英先生之死,震颤了巴金善良的心灵。为他在<随想 录="录" 写了="写了" 怀念非英兄="怀念非英兄" 的一篇长文="的一篇长文" 替他说了公道="替他说了公道" 话="话" 文中指出="文中指出" 他不是一个讲空话的人="他不是一个讲空话的人" 甚至在三年灾害时="甚至在三年灾害时" 期条件差="期条件差" 吃不饱的时候="吃不饱的时候" 他还卖力气劳动="他还卖力气劳动" 终于把生命献="终于把生命献" 给他的祖国和他的人民="给他的祖国和他的人民" 文中还说="文中还说" 我不能不又想到他的无私的苦行="我不能不又想到他的无私的苦行" 他的一生是只="他的一生是只" 有付出="有付出" 没有收入的一生="没有收入的一生" 巴老还引用友人写给他的信说="巴老还引用友人写给他的信说" 在那时候="在那时候" 在那样的坏环境="在那样的坏环境" 里死一个人不如一条牲畜="里死一个人不如一条牲畜" 说他始终忘不了这样一句="说他始终忘不了这样一句" 他还说="他还说" 一个中国人什么="一个中国人什么" 时候都要想到自己是一个人="时候都要想到自己是一个人" 巴老还赞誉过叶非英先="巴老还赞誉过叶非英先" 生是="生是" 我们的耶稣="我们的耶稣" 为他唱出="为他唱出" 了一句令人动容的生之赞歌="了一句令人动容的生之赞歌">

纪念

1988年,泉州平民中学、民生农校校友会在民生农校设立叶非英图书馆,在泉州法石海印寺附近山上建立敬师亭,纪念叶非英等先师。亭中悬挂叶非英的纪念石匾,匾上刻有叶非英的事略,并附石雕半身像。

2002年,吕孙博先生为纪念培育他的恩师叶非英先生,慷慨捐资五十万元,在泉州市黎明大学(黎明职业大学的简称,巴金曾任名誉董事长)建立"叶非英奖学金",以表达对叶非英先生永久的怀念。

为了弘扬叶非英老师的高风亮节和人格 精神,承传他教书育人的奉献功绩,海内外校 友和社会人士为他在泉州农校筹建一个“非英图书室”。

更新日期: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