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伟

简介:王应伟,字硕辅,1877年9月29日出生于苏州。童年从师学文,以聪颖好学备受赏识,并得机喜读古算学。
[展开]

王应伟的个人经历

简介

    王应伟,字硕辅,1877年9月29日出生于苏州。童年从师学文,以聪颖好学备受赏识,并得机喜读古算学。青年时期家境衰落,设私塾糊口。后外出谋生,在广东潮州某中学讲授中国式算术(以甲乙丙丁……和天地玄黄……作为数学代号)。数年后,略得积蓄,遂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数学科,以成绩屡获第一蜚声留学界,得补官费。毕业后由校长推荐至日本东京中央气象台任职(曾任该台台长),主要从事气象、地球物理、天文诸学科的观测和研究。1915年回到祖国。

    回国后,1916年在北京中央观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后为气象科科长,建立起地磁和气象观测业务,参与了国内第一批气象和地磁观测人才的培训。期间,王应伟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课,讲授气象学、天文学等课程。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王应伟是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之一。

科技成就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中央观象台停办,气象及观测中心移至南京。1929年,应青岛观象台台长蒋丙然邀请,王应伟赴该台任职。青岛观象台当时设有气象地震科和天文磁力科,王应伟任气象地震科科长,天文磁力科原由高平子主管,后高平子受聘去南京天文研究所筹办紫金山天文台,天文磁力科科长由王应伟兼任。

    天文磁力科在高平子任职时,曾利用德国人留下的子午仪及测时设备参加国际经度测量,以简陋的设备而得出出色的精度,为观象台建立了国际声誉。该科的一项例行工作,是用160mm 口径的蔡司天文望远镜进行太阳黑子观测,还进行地磁例行观测及自动记录,不时能观测到磁暴等现象的出现。

    王应伟执掌气象地震科后,利用德国人留下的维开尔式水平地震仪进行连续记录,常能记录到地震信号,并根据s.p.地震信息的时延,估计出距地震源的距离。

王应伟

    三十年代初观象台台长蒋丙然向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申请资金,建立了320毫米口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建成后,正值抗战开始,当时把主镜拆下,带到后方保存,胜利后带回安装在原望远镜架上,现在仍在使用。原来的直径160毫米望远镜的镜头在抗战期间遗失了,建国后,由长春光机所潘君骅先生磨制了150毫米新镜头,并对驱动系统作了改进。

    王应伟先生用德人留下的维开尔式水平地震仪,进行连续纪录,常能纪录到地震信号,并根据s.p.地震信息的时延,估计出距地震源的距离。

    关于气象工作,王应伟在职期间,除按以往传统每昼夜24 小时进行例行气象要素观测外,还建立了测风气球装置,用于近地上空风向风速的例行观测。此外,每天还接收来自各地的气象要素电报,每天用大型电动风鸣器向全市进行3次报时(早6时,正午12时,晚6时),当地人称“拉敏呣”。

    观象台当时招收了一批练习生,在王应伟等人的培训指导下,他们后来大都成为骨干、教授或研究员。

王应伟在青岛期间,还在青岛大学(即后来的山东大学)兼课,讲授“球面天文学”等课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青岛,王应伟义愤填膺,愤然辞去公职,回到北京家中,潜心研究中国古历法和古天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王应伟既有古籍根底,又谙近世数理及天文知识,应史学家顾颉刚荐议,他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义务),从事对我国古天文及历书的释义工作。由于历代天文历书文献术语各殊,所列数据经转抄复制每多差错,要与现代的术语事例对照,得到确实有据的解释,看懂古义是一件艰巨的工作。自此王应伟按起居习惯,破晓举灯精研,每天工作半天,除因病住院外,未尝间断,写成《中国古历通解》一书。在一无工资待遇,二无课题经费的情况下,一位80多岁的老人奋战4年,完成洋洋50余万字的宏篇巨著,没有丰富的积累、渊博的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做不到的。为此,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授予他锦旗一面,表彰他为科学史研究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王应伟遂赋诗一首,放在案头以自励:遵循总路线康庄,忽庆更生喜若狂。事业刷新周复始,譬诸日月焕重光。

    1962年8月,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代表大会,85岁高龄的王应伟作为特邀代表,在会上报告了他的《中国古历通解》,受到广大与会者的高度重视和敬佩。

    1963年,王应伟准备为该书编写补遗,其内容从他在病中的概述可悉:

“……惟该通解尚须作[补遗]一书所关非细,材料已预备就绪,如上元算数公式之求法,如刘焯[皇极历]中[盈汛][沉总]二项即系后世刻白尔(kepler)[面积定律]之首先发现者;如唐南宫说为地表面纬度之长首先测定人;如日月离日躔月交食及五星会合之计算式和现代公式比较有何差异以及其他种种重要事项皆现时阅读者所急欲知道的……”遗憾的是,这些重要新见未及成文他就去世了。

    这本通解当时只做了油印本,原因是他以传统文言文写成,对照当今语言不够通俗,同时也为慎重起见,想再征求意见和核校。他曾请其弟子陈展云对文稿再以通俗语言成文。陈展云为此曾颇费精力,改写了一部分。遗憾的是此事未完成他也逝世了。

    由于该书对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及历书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决定正式印行出版。该书几经努力现已由辽宁出版社以《中国古历通解》为书名正式出版。这是王应伟为弘扬祖国古代显赫的科学文化,对我国天文事业所做的重要贡献王应伟学贯中西,治学严谨,谦以待人,严以律己,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德高望重。他严格教育子女,身教重于言教,其子女都已是我国有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如王大珩便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在青岛观象台建台百年的时候,年已八十三岁高龄的王先生专程赶来为青台赋诗一首。

    王应伟著述甚丰,涉及气象、天文、地磁、地震等多种学科。主要有:《中国古历通解》、《近世地震学》、《气象器械论》、《太阳系行星之视运动》、《观测水平地磁力之公式》等近50篇(本),并主编《青岛观象月报》,主要内容是对当月气象情况进行评述,并与历年平均数进行对比。

    王应伟是我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对我国近代气象、天文、地磁、地震等学科的奠基、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

在青岛

   

    20世纪20年代中后,先后支撑起青岛观象台的3个气象天文学家中间,王应伟是年龄最大的,他生于1877年9月29日,1929年到达青岛时52岁。后面依次是出生于1883年的蒋丙然和出生在1888年的高平子。3个人里面,台长蒋丙然的工作贯穿了从1924年到1937年的整个和平时期,而王应伟则基本是和高平子交替的,1928年高平子离开青岛参与组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一年以后原北京中央观象台的气象科科长王应伟来到青岛。

在王应伟到来的1929年,青岛也在经历变化。4月里,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改胶澳商埠局为青岛接收专员公署。随后,国民政府确定青岛为特别市,属行政院直辖。对普通人来说,有趣的事情是这一年的夏天本地首次出现了有声电影,而对青岛观象台这个科学高地来说,值得纪念的事件则是开始使用中国最早的采珍号海洋调查船,在胶州湾及青岛近海对水温、水质、透明度、沉积等进行经常性调查。

    作为中国天文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王应伟是在青年遭遇家道衰落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和他的苏州长辈在家乡是依靠设私塾糊口的。童年便喜读古算学的他后外出谋生,在广东潮州的一间中学教中国式算术。这是一种以甲乙丙丁和天地玄黄作为数学代号的计算技术,王应伟运用的得心应手。数年后,略得积蓄的王应伟获得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入东京物理学校数学科。王应伟的名声最早就是在日本赢得的,他以屡获第一的学习成绩蜚声留学界,终得补官费。毕业后,王应伟由校长推荐到日本东京中央气象台任职,并曾一度担任过台长。在东京气象台期间,王应伟得研习气象、地球物理、天文诸学科,并从事实地观测。1915年回国时,他已届38岁中年。

回国前的6个月,王应伟的儿子王大珩在日本出生。他给儿子起的小名叫“膺东”,义愤日本的寓意明确。后来成为了著名物理学家的王大珩回忆,1915年是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的时候,当时觉得日本将来肯定是中国的大祸害。王大珩说,“我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已经在日本的气象台上大概待了两年多了”。王大珩记录的王应伟回国的时间,是1915年的夏天。

    1916年,王应伟在北京中央观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后为气象科科长,建立起地磁观测业务,参与了国内第一批气象观测人才的培训,据此初步建成中国气象测候网点。这期间,他还在北京师范大学兼课,讲授气象学和天文学等课程。

资料显示,当时的青岛观象台还招收过一批高质量的练习生,在王应伟等人的培训下后来大都成为知名学术骨干、教授或研究员,如在美国的魏元恒和杨知凡等。在青岛期间,王应伟还在国立青岛大学和稍后的国立山东大学兼课,讲授球面天文学等。

    王应伟离开青岛的情形很匆忙。据知情人的回忆,1937年7月14号晚上,沈鸿烈市长亲自给蒋丙然打电话,通知撤离。蒋丙然和王应伟他们连饭也没顾上吃,带着孩子就走了。时年王应伟60岁。

1964年2月26日,王应伟逝世,享年87岁。半年后,他的儿子王大珩参与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沙漠中成功爆炸。

主要论著

    1 王应伟.论冰的成因.观象丛报,1917,2(8)

    2 王应伟.电气与气空.观象丛报,1917,2(9)

    3 王应伟.地震之震度及震源距离.观象丛报,1917,2(10)

    4 王应伟.降水论(1).观象丛报,1917,2(11)

    5 王应伟.说光环.观象丛报,1917,2(12)

    6 王应伟.论温度表.观象丛报,1917,3(1)

    7 王应伟.太阳系行星之视运动(1).观象丛报,1917,3(3)

    8 王应伟.太阳系行星之视运动(2).观象丛报,1917,3(3)

    9 王应伟.说青空.观象丛报,1917,3(6)

    1、古历通解(单印本)

    2、电气与气空                                 《观象丛报》2卷9期1917.3

    3、地震之震度及震源距离              《观象丛报》2卷10期1917.4

    4、说光环                                         《观象丛报》2卷12期1917.6

    5、太阳系行星之视运动(1)              《观象丛报》3卷3期1917.9

    6、太阳系行星之视运动(2)              《观象丛报》3卷5期1917.11

    7、刻白尔定律应用一例                  《观象丛报》3卷7期1918.1

    8、关于引力之一问题                      《观象丛报》4卷3期1918.9

    9、地转偏向力之几何的说明(1)      《观象丛报》4卷5期1918.11

    10、     地转偏向力之几何的说明(2)  《观象丛报》4卷6期1918.12

    11、     地球自转公转之势力              《观象丛报》4卷11期1919.5

    12、     太阳之辐射热                         《观象丛报》5卷7期1920.1

    13、     观测水平地磁力之公式          《观象丛报》5卷9期1920.3

    14、     月之向心加速度                     《观象丛报》6卷9期1921.3

    15、     时间及空间之相对的观念      《观象丛报》6卷11期1921.5

    16、     甘肃地震概说                         《观象丛报》6卷11期

    17、     时间及空间之相对的观念      《观象丛报》6卷12期1921.6

    18、     论冰的成因                             《观象丛报》2卷8期1917.2

    19、     降水论(1)                                《观象丛报》2卷11期1917.5

    20、     降水论(2)                                《观象丛报》3卷2期1917.8

    21、     降水论(3)                                《观象丛报》3卷8期1918.2

    22、     论温度表                                《观象丛报》3卷1期1917.7

    23、     说青空                                    《观象丛报》3卷6期1917.12

    24、     低气压与高气压(1)                 《观象丛报》3卷9期1918.3

    25、     低气压与高气压(2)                 《观象丛报》3卷10期1918.4

    26、     低气压与高气压(3)                 《观象丛报》3卷11期1918.5

    27、     低气压与高气压(4)                 《观象丛报》3卷12期1918.6

    28、     低气压与高气压(5)                 《观象丛报》4卷2期1918.8

    29、     说台风(1)                                《观象丛报》4卷4期1918.10

    30、     说台风(2)                                《观象丛报》4卷8期1919.2

    31、     说台风(3)                                《观象丛报》4卷10期1919.4

    32、     说台风(4)                                《观象丛报》4卷12期1919.6

    33、     说台风(5)                                 《观象丛报》5卷1期1919.7

    34、     说台风(6)                                 《观象丛报》5卷2期1919.8

    35、     海流之速度(1)                         《观象丛报》5卷3期1919.9

    36、     海流之速度(2)                         《观象丛报》5卷8期1920.2

    37、     海流之速度(3)                         《观象丛报》6卷9期1921.3

    38、     高层气温之变化                     《观象丛报》5卷5期1919.11

    39、     水银气压表之重力影响          《观象丛报》5卷11期1920.6

    40、     地温度之变化                         《观象丛报》6卷5期1920.11

    41、     大气温度之理论的解释          《观象丛报》6卷10期1921.4

    42、     高层空气温度变化                 《观象丛报》6卷12期  1921.5

    43、 水平气温倾度与倾度之关系 《观象丛报》6卷12期  1921.6

 

参考文献

    1 王大珩.《中国古历通解》序.1996

    2 席泽宗.《中国古历通解》序.1997

    3 陈美东,薄树人.卷首序言(《中国古历通解》).1997

    4 王应伟.序言(《中国古历通解》).1962

工作简历

    1877年9月29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15年 在日本留学和工作。

    1916~1928年 在北京中央观象台任磁力科技正,后任气象科科长,并负责编辑《观象丛报》。

    1922年10月30日 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王应伟是发起人之一。

    1928~1937年 1929年起受聘任青岛观象台气象地震科科长,并在青岛大学兼课,讲授“球面天文学”等。

    1937年1月~1938年1月 抗日战争爆发,在日本侵略军占领青岛后愤然辞去公职回到北京家中,潜心钻研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古历法。

    1949~1963年 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荣誉性质,无报酬),专心从事对我国古天文及历书的释义工作。

    1964年2月26日 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