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明

简介: 王波明,汉族,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金融专业,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曾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任职。1987年回国后,积极推动、策划并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建。1990年代初,亲自组织和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创了多项投融资先例,是中国投资方面资深专家和经济学家,现任中国证券市是场设计研究中心总干事、《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社长。2018年12月22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展开]

王波明的个人经历

职务简介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

  财讯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

  中国国债协会理事

  《财经》杂志总编

  《证券市场周刊》社长

王波明

个人简介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金融硕士。曾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任经济师,参与中国初期资本市场的建立,包括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筹建;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投资基金,从而开创了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先河;曾被世界经济论坛推选为“全球未来领导”成员。

  王波明作为证券市场的早期主要推动人之一积极推动、策划并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建。1988年3月,王波明、高西庆等人共同执笔,写成《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这份“建议”又称“中国证券市场的白皮书”。1989年3月15日,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成立,简称联办,后来改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随后参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筹备设立,建立起STAQ(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为早期证券市场的运行规范、丰富品种、市场培育做了大量的工作。1992-1993年期间联办参与筹备设立中国证监会,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规范、健康的轨道。之后联办又相继创办《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等在证券界和经济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杂志以及和讯网,继续参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人物简历

  王波明小学时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只上到了四年级。青少年时期在社会上晃荡几年后,被分到北京农药二厂的一个烧碱车间当工人。

  王波明的父亲王炳南从1964年至1975年,一直任外交部副部长。

  1980年,王波明到美国留学。198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到法学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交易所工作一段时间。

  1989年创办“北京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后来又正式更名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一直出任副总干事、总干事。

2016年11月15日,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王波明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之职。

职业概况

  创建证券市场

  王波明作为证券市场的早期主要推动人之一积极推动、策划并参与了中

  国证券市场的创建。1988年3月,王波明、高西庆等人共同执笔,写成《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这份“建议”又称“中国证券市场的白皮书”。

  建立STAQ系统

  1989年3月15日,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成立,简称联办,后来改名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联办随后参与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筹备设立,建立起STAQ(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为早期证券市场的运行规范、丰富品种、市场培育做了大量的工作。

  证券市场影响

  1992—1993年期间联办参与筹备设立中国证监会,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规范、健康的轨道。之后联办又相继创办《证券市场周刊》、《财经》等在证券界和经济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杂志以及和讯网,继续参与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建设。

行业观点

  2009年10月15日,在第五届中国地产金融年会上,王波明认为:过去,中国房地产开发

  资金来源结构过度的依赖银行体制,对于开发商来讲、对于银行系统来讲,这种单一的房地产融资结构也给银行体系带来了很多的风险。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这个局面现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就是说在房地产融资上,从跨出银行系、越来越多的走向直接融资、通过股权融资、通过债权融资,包括RITS都在初创阶段,但是主要的融资手段多了一些。

  王波明还认为,从直接融资方面,房地产公司2009年取得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房地产公司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期待创业板成为中国纳斯达克

  创业版推出一年多来,引起两极化的评价。《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在博鳌论坛期间主持的“创业版:创新发展的新机制”主题论坛上,引起各国证券市场人士精彩交锋。

  这场论坛除了台上的五位各国资本市场重量级讲者,连台下听众都出现“大腕”,例如去年在全球IPO市场上拔得头筹的港交所,其行政总裁李小加以听众身份表示今天是来学习、旁听的;而频频出现“台湾股王、股后”等高股价公司的台湾柜买中心,其董事长陈树也以听众身份发言补充对创业板的管理经验。

  王波明首先提出“创业版是否可能成为中国纳斯达克”的提问,东京证券株式会社社长斋藤惇认为,亚洲地区的社会结构即是具有众多中小企业,日本有93%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因此必须有一个较为简便、上市条件不那么严格的证券市场,提供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卓著。

  由于台湾发展中小企业“兴柜市场”已久,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薛崎也提供经验,台湾规定所有新兴企业必须到兴柜市场进行挂牌,除了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现价格,让新公司先去小额交易,从交易过程中慢慢发现股价沽值。台湾兴柜市场的上市条件十分宽松,仅需两家保荐人,以及有投资者愿意买进交易两项条件。

  做为证券市场保荐人角色的里昂证券董事长施立宏(Jonathan Slone)认为,美国Nasdaq创业板成功的原因,在于发展过程中,创投基金、银行、券商等机构要密切与创业板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上市氛围,才能成功的孵育新兴公司;因此国内在发展创业板的同时,应该同时注重创投、券商的质量管理工作。

  谈及中国创业板的推出,来自监管方的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认为,2009年推出创业板的时机极为关键,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的资金断裂问题,推出创业板有助于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

  而就创业板作为经济资源分配的机制,朱从玖更表示,创业板的推出代表以资本市场来分配经济资源的理念更向前一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行政配置被证明是较为过时的,现在甚至连大量国有企业也要藉由资本市场来发展,这是改革开放政策努力的结果。

  但是创业板成立一年多来,也引起有识者担忧,例如中信资本首席执行官张懿宸指出,创业板一开就浮现“高市盈率、高沽值、高融资额”的三高现象,企业股价不合理飞升,“全民PE”甚至导致前阵子有不识字老妪非法集资15亿元的疯狂现象,已经超过了美国Nasdaq在2000年网络泡沫时的狂热程度。张懿宸警告,Nasdaq在网络泡沫破裂后,造成创投行业十年都不赚钱的“迷失的十年”悲剧,如果不能改善创业板,担心悲剧重演。

  薛崎指出,其实妥善管理还是有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台湾对新兴技术产业有一项优惠上市政策,公司无须有三年获利经验,仅需成立一年,证明自身有创业技术即可上市,其间公司必须将创新技术送到工业局(主管工业发展的政府机构),由工业局认定公司是否真有创业技术。经此渠道上市的48家公司中,现在还有45家存在,因为财务问题下市的只有一家,其他公司是受到并购。

  张懿宸建议,如果中国创业板想要孕育出“中国谷歌”这样的公司,应该更注重商业模式的区别,现存创业板公司有许多是抄袭外国商业模式,甚至有知识产权问题的,很快复制其他公司经验而成功,这不是创业板应该扶植的公司,否则无法真正建设起“创新型”的经济。

荣誉记录

2018年12月22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提笔沉重

  胡舒立团队辞职后的首份《财经》已经面世。其中,《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撰写的社论《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致读者》十分受人关注。

王波明在社论中说:“当了近12年的总编辑,从来没写过社评,现在人去楼空,只好提起沉重的笔。”

王波明透露了《财经》编辑队伍的工作现状:“300个工位,可以算得国内最具现代气息的新闻编辑部,此时已经是空空荡荡。在过去不到一周时间里紧急入职的编辑记者只能充满一个小角落,不到20人的队伍要完成过去近200人的工作。”

王波明为《财经》投资方“联办”高管,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同时兼任中国国债协会理事、《财经》杂志总编辑、《证券市场》周刊社长。1987年回国后,他推动、策划并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建。1990年代初,他组织和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的投资,开创了多项投融资先例,是投资方面的资深专家和经济学家。

挽留采编团队

  11月20日下午消息,内部员工透露,《财经》杂志投资方“联办”负责人、《财经》总编辑王波明今日向计划离职的139名员工发邮件,再次向他们表示挽留之意。

“我们会不断反思,除却旧弊,锐意创新,接续《财经》的辉煌”,王波明在邮件中说,“尽管各位去意已决,我还想再次表示挽留之意。毕竟你们参与了《财经》的成长,目睹了《财经》的成功。如果你们能留下来和联办同仁继续为《财经》的明天去奋斗,将是《财经》的幸事。”

下周一至周二,《财经》杂志辞职的139名员工,包括主编胡舒立、副总编杨大明、执行主编王烁等高层在内,将集中办理离职交接手续。因此,王波明今日发布的挽留邮件也将是他最后的一次挽留。

消息显示,离职团队将继续在胡舒立的带领下,创办一份新的财经媒体,包括杂志及网站。目前的团队离开后,《财经》杂志新的高层团队也正在陆续到位,已经宣布的高层包括:总编辑王波明、副总编杨浪、副总编赵力、执行主编何刚、副主编法蛮。消息显示,原《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也很有可能加盟,担任主编一职。(际城)

以下为王波明的内部邮件:

给《财经》编辑部拟辞职人员的挽留信

《财经》编辑部拟辞职同仁:

获悉你们已经递交了辞职书,遗憾之外,我们惟有尊重你们的选择并真诚相送。

首先,感谢你们对《财经》所作的一切。《财经》的成功和成就离不开你们十一年来不懈的努力。在此,我代表全体联办同仁对你们独到的专业眼光,执着的职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表示由衷的敬佩和感谢!

其次,我想说,《财经》是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见证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我们一定会秉承《财经》多年来坚守的新闻理念和"独立、独到、独家"的办刊方针,以"厚德载物,和而不同"为宗旨,荟集国内财经媒体精英,继续办好《财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反思,除却旧弊,锐意创新,接续《财经》的辉煌。

最后,尽管各位去意已决,我还想再次表示挽留之意。毕竟你们参与了《财经》的成长,目睹了《财经》的成功。如果你们能留下来和联办同仁继续为《财经》的明天去奋斗,将是《财经》的幸事。如有意者,请与我联系。电话:XXXX(网易科技注:为保护个人隐私,隐去电话)

此致

《财经》杂志总编辑:王波明

2009年11月20日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