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叔

简介:李培根 百科名片李培根李培根(根叔),1948年生,湖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母校工作。曾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副校长,2005年3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6月2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的演讲《记忆》打动了无数学子的心,并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   
[展开]

根叔的个人经历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基本资料

  姓名:李培根 

  性别:男 

    专业:工学-机械类 

  所在院系: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根叔

  研究方向: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CAPP/CAM、   并行工程(CE)、柔性制造、智能制造、加工自动补偿      主要职务: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   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   中国机械工程协会(CSME)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副理事长

个人履历

  1977年毕业于上海纺织学院(现东华大学)。

   1977年至1978年在武汉轻工机械厂任实习技术员。

   1981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

   1987年在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后回母校工作。   1987年升为讲师,

   1989年升为副教授,任教研室副主任,

   1991年升为教授,

   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02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03月起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社会兼职

  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

  李培根一直从事机械与制造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曾为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并担任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

   李培根院士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1997年,李培根获得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共同颁发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2001年,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2003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等6部委联合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李培根院士在制造业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的知名专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李培根在本单位主持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研发并与开目公司和天喻公司合作,实现产业化,已形成国内具有自主版权的CAPP主导产品之一。2001年分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组织建成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站e-works,已商业化运行,备受企业欢迎,成为国内访问量最大的同类网站之一。

观点摘要

  1987年回国后,李培根一直致力于制造业的信息化研究工作。曾担任CIMS中心主任的他,深知信息化在学校的管理和质量监控上,同样是一个重要手段。

   成本控制 

  一直以来,“成本”这根弦都紧绷在李培根心里,因为成本与质量息息相关。有一次,他出差到湖南长沙一家民营百货公司,该公司的经理告诉李培根:“信息化之后,企业不仅提高了效率,透明度也增加了,采购成本大大降低,信息化对企业控制成本很有好处。”这一席话对李培根触动很大。

   “企业都很注重成本控制。企业的总裁、总经理对反应财务状况、产品销售状况、原材料状况的数据都能一览无余。但我认为,目前学校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在信息化方面投入得也不够。结果就是,身为校长的我看不到任何相关信息。”李培根十分感慨。李培根曾一度困扰于学校的“信息孤岛”问题。在他的支持下,今年三月初,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注册中心。注册中心把涉及学生的相关信息都集中在一起,使管理更加规范。今后,学生入学注册、交纳学费、选课、成绩等信息,在计算机里都有可能看到。

   “信息化有助于学校控制成本,保障整体的管理质量。”李培根说。他认为,不仅在学生信息管理上,在教学科研的质量管理方面,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科研项目信息化既能促进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还能节约成本。他举例说,在科研项目上,科技处负责申请项目,而过程管理则应该归属相关院系。这一过程如果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将可以避免科研项目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当前,“信息孤 岛”问题同样困扰各大学校,李培根对此问题的解决表示乐观:“技术已经不是难题,关键是用心、多动脑筋。只要观念到位,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虽然不能一概而论。”李培根认为,从大学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来看,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在离校时,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的能力:一是应具备正确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设计一台机器,无论是概念设计还是总体设计,应知道要先从工艺开始考虑。二是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包括对事物的质疑力和解决问题的构想力两个方面。他们要能够从人们习惯的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同时又要善于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构想。他们还要善于从集体中、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主动地、乐观地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要学会质疑,还要善于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选择正确的路径去学习。三是应有协同力。现代前沿科学命题大多是由很多人协同完成。协同不仅是同学科学生之间的协同,还可以是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协同。

   分配制度 

  大学目前的分配制度是制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李培根看来,在大学的收入分配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多元化。大学教师的收入是由几部分组成,有国家支付的工资、学校的津贴,还有科研方面的合法收入以及其它一些收入。他说:“如果放任这种局面不去改变,今后会成为很大的一个问题。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最近这些年,很多单位的科研经费增长了好几倍,但相应的科研成果却没怎么增长,甚至创新型的成果还减少了。大学教授或研究者希望有更多的课题来增加收入来源无可厚非,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由此导致这些教授或研究者很难专注于某一项研究。收入的多元化甚至导致某些高校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不足,这当然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一问题单凭某个高校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它需要政府层面系统地研究和决策来解决。” 

  创新氛围 

  好的创新氛围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对此,高校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调整“指挥棒”,鼓励他们多花精力搞教学,尤其是想办法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比如,工科大学要对工业界开放,让工业界人士走上大学讲台,不仅要让他们到大学开展讲座,甚至可以讲授某门课中的有关章节,尤其是其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大学生也要到企业中实习,在企业中发现问题,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协同解决问题。

   在培养方法上,李培根倡导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引导学生“实学”创新。“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可明显感到中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不足。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u2018被动实践u2019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李培根称,学生沿着老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这样被动的实践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难以提升学生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主动实践,从实践中提升。

   教学质量 

  李培根说,“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的工作重心是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并强调,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

   开放式办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他说:“我给学校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李培根对开放式办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从内涵上看,开放式应该比国际化更广泛,社会服务也是一种开放。社会服务也是育人的需要,可以发挥一流大学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人才。按照地方经济需求,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四个方面入手,打造高素质人才。

   李培根认为,开放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是“对社会开放讲坛”。他提出,要“让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让更多的管理人才,走上我们的讲坛,以弥补学院式教学的不足。”他希望学校能在这方面有真正的改善,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质量。 

  在教学质量中,李培根首重本科生教学质量。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很多重要场合,他都提到过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从长远看,毕业生在社会中的总体表现是体现学校声誉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经费、课题和论文。不久前,在谈及学校发展战略思路时,李培根再次重申这一价值观,“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据了解,目前华中科大在校生超过5万。李培根表示,在他任期内,华中科大不会继续扩招,今年将在往年基础上减少500人。

   他还指出,要给学生持续的、甚至终身的人文关怀。李培根上任一年来,走进课堂,参加了很多学生活动。学生发给李培根的电子邮件,他一般都会亲自回复。去年,华中科大西边一座篮球场地板较滑,学生容易受伤。一位学生将情况反映到李培根那里,李培根亲自干预此事,篮球场很快整修完毕。遇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李培根的态度是“快速反应”,也要求相关部门快速反应。

相关报道

     2009年,华科6800名毕业生同获学位,曾创下全国高校毕业典礼参加人数之最。2010年06月24日,光谷体育馆迎来7780名毕业生,再次创下历史之最,被称为最牛毕业典礼。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16分钟的演讲《记忆》,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院士现在被华科大学生习惯性地称为“根叔”。在副校长张晋的印象中,“根叔”的称谓最初可能出现在该校白云黄鹤论坛上。“听起来很亲切,是学生对校长的一种u2018尊称u2019”。

   李培根表示,“根叔”的称谓到底从何而来,他也没什么印象,但出现应该有好几年了。现在,不论是学生在公开还是在私下场合这样相称,李培根都会欣然应答。

根叔演讲稿(2010年)!(记忆)!

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李培根与毕业生在一起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 ,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 “被”华中大记忆!

两会访谈之李培根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经在线访谈,“2010年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节目。本期访谈是由中国经济网和搜狐新闻联合直播。今天我们邀请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03-07 16:30]  

李培根:大家好。  [03-07 16:31]  

主持人:李培根校长是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曾任国家863/CIMS主题、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委成员,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欢迎您。  [03-07 16:31]  

李培根:谢谢。  [03-07 16:32]  

主持人:今天我们访谈的第一内容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对2009年的回顾,还是2010年的八个方面工作,自主创新,科技革命,都是多次被提到的。您是如何评价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意义的?  [03-07 16:32]  

李培根:本来在十七大的时候,党中央提出把咱们国家建成创新型国家,这个自主创新就是我们新一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我觉得自从前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它是一件好事情,是一个契机,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到自主创新的意义。  [03-07 16:32]  

李培根:我到广东去,听广东的朋友告诉我,广东有一大批企业,他实际上还是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就是低端的一些制造业,虽然他们的产品出口。这次金融危机之后,首当其冲这批企业受到冲击。这个时候,广东的一些老板就反思,他们觉得,看来还是要自主创新。所以我认为在这么一个调整时期,无论我们一些企业家也好,还是我们从事科技教育这些人士,大家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作用,自主创新在转型时期、对咱们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向工业化国家迈进这个时期,是有更重要的意义。  [03-07 16:32]  

主持人:对。您是咱们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是位于武汉市。在去年12月的时候,国务院刚刚批准支持武汉的东湖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示范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您认为国家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院所之间,如何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  [03-07 16:34]  

李培根:我先讲一下美国的历史,像美国的硅谷,这是世界很出名的,硅谷的产品和斯坦福大学是有密切关系的,美国波斯顿地区叫128号公路,在这个公路的周边也有一批高技术企业,这批高技术企业都是和MIT,就是麻省理工学院,当然还有哈弗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技术的发展和大学,和一流大学,是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知道武汉东湖开发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后,我们非常兴奋。我们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快速响应,当然了,本来我们学校始终跟开发区,跟武汉市合作得很好。但是这个示范区之后,我们意识到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机会。  [03-07 16:34]  

李培根:我们这个大学,当然还包括其他的大学,是这个示范区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部分,示范区之所以能成为示范区,开发区之所以能成为示范区,我想它和我们在武汉市以及区类的科技优势是分不开的。当然对我们来讲,它列为示范区之后,它肯定在发展的上面会有更多的机会,我们要利用它一些好的政策,包括它的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机会,我们要利用它也成为我们学校发展的机会。我在那个之后,我提出来一句话,叫“深度融入”。  [03-07 16:35]  

主持人:怎么来理解这个“深度融入”呢?  [03-07 16:37]  

李培根:怎么理解“深度融入”呢,一方面我认为我们要适应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重大需求,你比如说它是示范区,示范区它本来在光电子这个方面,光电子产业,这是它的主产业,还有生物医药,它也把它列入进去。我们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提出来新能源产业,这是一个战略型新兴产业,我们一方面瞄准它的重要发展需求,另外一方面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就是盈利,这是一所一流大学所必须起到的作用。  [03-07 16:37]  

李培根:因为如果一所一流大学在这个中间,尤其是科技发展、高技术发展,不能起到引领作用的话,它也不能称为一流大学。所以我们强调,除了我们去适应它的发展需求,就是要引领这个示范区的高技术发展。你比如说我们也瞄准了刚才说的这么几个领域,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以及新能源,正好这几方面也是我们学校有比较优势的,光电子这个产业对应的,我们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这个生物医药从去年初开始,湖北省抓生物医药,我们学校实际上是生物医药,是以我们学校为中心的,现在又是新能源,我们和武汉市签订了协议,在武汉市政府的支持下,当然具体,武汉市具体也是东湖示范区,主要也来自于它的支持,我们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  [03-07 16:38]  

主持人:您能否透露一下,咱们这个新能源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03-07 16:40]  

李培根:我们新能源,比如说像太阳能,目前最主要是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等,此外核能,我们也在做一些工作,尤其是有一个叫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说起来这个话比较长,ITER就是聚变。这是一个很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也参加了,中国政府拿出了一百多个亿,参加这个项目,世界上几个大国都参加了,以后要建一个实验站,建在法国,咱们国家也参与了。这个就是利用聚变,它实际上还是发展新能源。真正要到实际运用,可能还是至少30年以后的事情。  [03-07 16:40]  

主持人:但是我们已经开始在做了。  [03-07 16:41]  

李培根:国家也在关注,我们也在关注,教育部成立了一个ITER什么组,这个组挂靠在我们学校,挂靠在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组长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教授。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学校一些很好的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现在还在关注一个问题,大家可能热点都集中在一些新能源,比如说刚才说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等,我们现在还在关注一个问题——煤燃烧的问题。  [03-07 16:41]  

李培根:因为未来几十年,我们判断,实际上我们相信几十年之后,煤依然是中国能源消耗中间的最主要的能源,虽然说我们政府重视新能源,但是短期内它是不可能没有的,至少20年,30年内,可能煤还是我们一个主要的能源。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个煤燃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怎么更有效地利用它,另一方面,二氧化碳的问题,怎么降低。 所以我们现在组织一个大的项目,就是煤的负氧燃烧。  [03-07 16:42]  

主持人:就是降低它的污染排放。  [03-07 16:43]  

李培根:就是捕捉二氧化碳,当然这个技术的细节比较专业了,就是怎么在燃烧过程中间,更好地捕捉二氧化碳,这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  [03-07 16:43]  

主持人:目前咱们和开发区建立了很好的互动关系。  [03-07 16:44]  

李培根:对,它不完全是一个服务了,当然你也可以把引领看成是一种服务,这是最高层次的服务。  [03-07 16:44]  

主持人:谢谢您。这个很自然让咱们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很多企业面临一些技术需求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满足,另外一方面,科研院所,科研成果难以转化,咱们现在延伸到,据说华中科技大学目前和武钢合作,探索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这个方面您介绍一下。  [03-07 16:44]  

李培根:我跟武钢公司的老总,从前年开始,我们两个人很一致,希望能够探索一种校企合作的新的模式,并且我们希望武钢跟华中科技大学的合作,能够成为校企合作的一个典范,我们在努力,并且现在进展很好。我先回顾一下,就是我们常规的大学跟企业合作,多半是有时候一个教授,或者是几个教师带几个学生,跟一个企业做什么课题,这个项目一做完了就完了,或者是再找一个什么课题,不能说这样的合作没有好处,它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认为它对企业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第一,它不是面向企业的长远的重大需求。  [03-07 16:45]  

主持人:是短期型的合作。  [03-07 16:46]  

李培根:对,现在我急需企业要做什么事情,长远的大的事情,它也解决不了。  [03-07 16:47]  

主持人:几个人的力量还是不够的。  [03-07 16:47]  

李培根:对,这是一个弊病。第二个弊病,真正企业大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企业重大的问题,往往都是多科学的问题,我们有时候大学里面几个教授,甚至是一个课题组的几个教授,它专业的局限性是很大的。所以主要是这两方面的原因,我就看到弊病。所以我就提出来,希望咱们要跟企业探讨一种模式,就是我们能够面向企业的重大需求,长远的、持续的、我们能够为企业做一些事情。  [03-07 16:47]  

李培根:因为对学校来讲,它的长处不是解决一些最基本的工程问题,因为最基本的工程问题,企业自己是可以解决的。学校的长处,最好解决企业稍微长远的一些问题,比如5年,甚至8年,这个之后我希望企业我怎么怎么样,这些问题稍微长远一点,甚至有一点前沿的问题,这个适合于学校去做。另外学校我们强调,我们组织多科学的力量,不是某一个院系,更不只是一个课题组,我就组织多个院系,比如我们针对武钢的问题,可能我需要机械的,材料的,计算机的,控制的,能源的等等,这个领域太大了。  [03-07 16:48]  

李培根:我们学校作为一所功课背景很强的大学,我们很容易组织多方面的力量。再一个我们强调,企业的人和学校的人,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的研究人员,我们要融在一块儿,所以我们现在武钢支持我们,在我们学校里建了一个楼,专门建的这个实验室,这个楼大概是一万平米左右。  [03-07 16:48]  

主持人:目前这个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了?  [03-07 16:49]  

李培根:已经做好了。  [03-07 16:49]  

主持人:实验室运作开始了吗?  [03-07 16:50]  

李培根:开始了,我们强调企业的人跟学校的人要融和在一起,这样做出的事情才会比较好。既面向企业长远的需求,实际上不仅仅是他为企业做的事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想像,它实际上是对企业培养人也有好处的。  [03-07 16:50]  

主持人:是一种多赢的模式。  [03-07 16:50]  

李培根:对。  [03-07 16:51]  

主持人:另外我们理解,这种合作模式,不存在技术成果转化的问题,而是订单式的,企业有什么需要,我们整合大学的资源来合作。  [03-07 16:51]  

李培根:而且我们还有共识,如果我们研发的东西产生新的成果,比如说武钢进一步投资建立新的公司,远景是很好的,这个模式是非常好的。  [03-07 16:51]  

主持人:在校企合作这种模式当中也好,还有科研研发这个过程当中也好,在科技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还有一个问题如何保持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权益,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人才,鼓励科技创新这种氛围,咱们学校这方面有什么措施?  [03-07 16:51]  

李培根:我想这方面基本上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现在湖北省武汉市的政策也非常好,我们学校按照湖北省武汉市的政策,我认为就可以了。我举一个例子,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科技人员,你的成果,要转化的话,所产生的效益70%归研发团队,就是归个人。比如说我们学校的教授,他的职务发明,原则说理论上它应该是百分之百的。但是他们的成果如果转化的话产生的效益,70%归个人,学校只是30%。  [03-07 16:52]  

主持人:从这个方面讲,是非常尊重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付出的努力的。  [03-07 16:53]  

李培根:现在这个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  [03-07 16:53]  

主持人:听说这次人代会上,您带来的一个建议,是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您能不能帮我们介绍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建议?  [03-07 16:53]  

李培根: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部也提出来这件事情。我认为前几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强调,当时我是要强调实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个意思就是应用型的人才,实际上就是工程师,不光是工程师,比如医生他也是。  [03-07 16:53]  

主持人:今天又进一步明确了。  [03-07 16:54]  

李培根:我以前说过一个观点,这个创新是一个金字塔,比如说像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应该是塔尖的,像咱们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当然需要。但是话讲回来,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要成为工业化国家,它需要方方面面的创新人才,实际上这个金字塔中下层,就是量大面广的,类似于工程师这样的实用性人才。这样的人才的培养,咱们是不能够忽视的。  [03-07 16:54]  

李培根:我们曾经,比如像清华大学这样一流大学,当时号称工程师的摇篮,人们发现,我们突然发觉现在好像大家不以工程师的摇篮为自豪了,曾经我们以此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但是现在好像很多一流大学并不以此为自豪。  [03-07 16:54]  

主持人:可能会提得少了一些。  [03-07 16:55]  

李培根:比如像华中科技大学这样一所大学,我们也需要培养高端的科学方面的领军人才,这也是我们希望的。但同时我们意识到,大量的我们还需要培养好的工程师,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咱们这个国家不能够忘记这一点。希望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间,能够对这个稍微提一下。我那个建议也就是这个意思。  [03-07 16:55]  

主持人:咱们学校对学生培养方面,有什么措施和做法呢?  [03-07 16:56]  

李培根:当然我在学校里面,就是谈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我强调三件事情,一方面,是我们面上的教风学风建设,我们希望这方面能够抓好,使它成为常态化,不是说我们抓一下好一点,放松了又不行了,我们希望它常态化,这是面上的教风学风。再一个就是教育改革,实际上教育改革的目的,说到底还是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在学校里面讲过,提过一些,比如说我们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等等这方面,我们也在做一些常识,就是教育改革。第三就是拔尖人才的培养。  [03-07 16:56]  

主持人:希望能够产生塔尖。  [03-07 16:57]  

李培根:这个塔尖也不一定是科学方面的人才,包括卓越的工程师,因为工程师也需要拔尖人才。这一块儿我们这两年花了很多工夫,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学院,叫启明学院,就是启发的启,明亮的明。我们这个学院就是培养拔尖人才的。我们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我们抓得好,这个人才培养应该说是没有问题的。  [03-07 16:58]  

主持人:听您谈完这个,我们有一些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大学和大学生直接相关的,您作为大学校长,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大学生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03-07 16:58]  

李培根:这个话题以前就问过,我觉得当然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还在,不能说完全过去了,这个东西总是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经济发展速度减慢,一定会导致就业相对来讲会困难一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包括现在我们有些大学生就业工资待遇什么,都比以前降低了。但是总体来讲,国家、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应该说这方面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所以我讲,同时希望我们大学生们要学会退而求其次。  [03-07 16:59]  

李培根:比如我现在找到一个工作,这个工作怎么工资那么低,我不大愿意去。当然人希望找更好的工作,这个可以理解,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现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当工人的也不奇怪的,但是在中国人就认为,我怎么当工人,要转变就业观念。其实你真正踏踏实实地当几年工人,即使你今后走上技术岗位,当工人也不是白当的,还是会有作用的。我们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当过工人。  [03-07 17:00]  

主持人:从这种产业发展上来看,现在也有这种观念,这个就业难可能也是一个好事,它促使大学生做一线工人,但是制造业要发展,要升级,一线工人也是要有高素质的。  [03-07 17:01]  

李培根:对。  [03-07 17:01]  

主持人:现在有网友的问题进来,这个网友问,现在教育公平的话题天天有人在提,可是眼下有公平吗?一样的教育,有的人可以加分,有的人不可以,一样的教育,为什么长期以来这种问题没有解决办法?可能这个问题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  [03-07 17:02]  

李培根:我相信首先应该承认,可能目前的确是存在某种教育不公平,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提出要重视这个教育公平问题,政府正在努力,我相信肯定教育公平程度会越来越高。但是另外一方面,有些东西我们看从什么角度来讲,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比如举个例子,我在学校里面就碰到,有人提出,我们搞创新教育,有人提出公平嘛。  [03-07 17:02]  

主持人:咱们的创新教育是什么模式呢?  [03-07 17:03]  

李培根:比如我讲这个启明学院,我们不是培养拔尖学生,就是优秀学生,自然有人提出来,这个是不是有失教育公平,这个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讲,有的人讲,我的分数那么高,我为什么进不到这里来,那公平吗?所以这个公平,我们讲公平的时候,你是用一杆什么样的称去衡量这个问题,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讲教育,孔老夫子讲“因材施教”,他说得很好。但是你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你因材施教是不是公平呢?  [03-07 17:04]  

主持人:教育是有一定特性的。  [03-07 17:04]  

李培根:有些东西,咱们不要把它绝对化。  [03-07 17:05]  

主持人:我们看下一个网友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09年的时候出了一个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相对以往的录取方式是一个创新,如果没有一个监督的机制,会不会是一个腐败的温床,这是网友的担心。  [03-07 17:05]  

李培根:这个担心是存在的。原来我发表一个言论,我当时讲到,在当前社会诚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若取消高考,会是一个灾难,我发表过这么一个言论,我的这个言论也受到部分人的质疑,我觉得这没关系。但是我今天依然坚持这个观点,整个社会诚信不足,我们完全取消高考,时机还不成熟,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03-07 17:05]  

李培根:但是现在有一些学校,比如像北大,他们搞校长实名推荐制,我觉得我们社会要对此宽容,我也注意到,也有人指责,包括社会上,包括教育系统内部,我觉得不必指责北大这个做法,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呢,即使失败了,我们也应该宽容。但是我相信,如果社会监督得好,他们自己方方面面把握得好,完全有可能成功,在小范围地成功是可能的。如果现在全国所有的学校都采取这种方式,我估计有问题。但是我们部分学校,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值得一试的。  [03-07 17:06]  

主持人:有它的意义在里面。  [03-07 17:07]  

李培根:有它的意义。  [03-07 17:07]  

主持人:这有一个网友的问题,专门针对华中科技大学的,现在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很高,许多毕业生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想知道,咱们华中科技大学出去的学生就业率怎么样?  [03-07 17:08]  

李培根: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应该说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还是很受欢迎的,应该说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吧。  [03-07 17:08]  

主持人:今天非常高兴请到李校长参加我们的访谈,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03-07 17:08]  

李培根:谢谢大家。 

同名人物

前省政协副主席

  李培根,又名明翥,湖北人。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桐梓中学、水坝塘小学教书为掩护职业,进行中共地下组织活动,曾任中共桐绥工委书记。解放后任职四川省,曾任省政协副主席。在桐期间诗作散失,仅余2首。   《离桐梓1947年》:自甘跋涉川黔间,顶风冒雪有何难。夜郎来去志未酬,常怀心中一片丹。

烈士李培根

  原名李荣明,又名小春。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1年以私塾教学为生。1933年夏,参加县塾师训练班受训。1936年夏,满怀抗日救国的热情,考入扬州公民训练师资养成所,结业后曾先后担任区中心民校教官、校长。1938年在泰兴城组织成立了扬中第一个民间抗日组织――苏南抗日同盟会,宣传、鼓动群众抗日。不久,参加新四军挺进纵队。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了挺纵一支队政治处民运股长、扬中县抗敌委员会主任等职。1939年春,任挺纵战地服务团团长。其间,他大张旗鼓地宣传我党我军抗日救国的主张、政策和原则,揭露敌人的种种暴行,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1940年4月,任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同年秋,率县常备队参与歼灭薛德裕匪部。同年底,调任镇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代行县长职权)。1941年1月25日,因汉奸告密,在伏元乡富贵墩子遭伪自卫团包围,因寡不敌众,突围时壮烈牺牲。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