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英

简介: 杨淑英 川剧女演员,曾在荣县、夹江等地演出。建国后,历任成都市川剧院演员、副院长、顾问。擅高腔、胡琴戏。所唱高腔曲牌〔香罗带〕尤富韵味,有“杨香罗”之称。
[展开]

杨淑英的个人经历

   

杨淑英 - 简介

 杨淑英,川剧女演员。四川自贡人。十二岁学戏。工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荣县、夹江等地演出。建国后,历任成都市川剧院演员、副院长、顾问。擅高腔、胡琴戏。所唱高腔曲牌〔香罗带〕尤富韵味,有“杨香罗”之称。代表剧目有《穆桂英》、《谭记儿》、《夫妻桥》等。

杨淑英 - 学艺记

1958年毛主席在成都视察郫县红光人民公社,下榻成都。安排观看了一场川剧,就是杨淑英主演的《穆桂英》,看后评价说:“川剧《穆桂英》好!”

1978年冬,对邓自力说:“杨淑英演穆桂英很有气魄,英姿飒爽,武打干净利落,嗓子宽厚明亮,吐字清楚,听得懂。”

杨淑英少年时备受困厄,刻苦学艺,真真是:洒尽了“奋斗的泪泉,牺牲的血雨”……

1928年农历六月,杨淑英诞生在四川省自贡市湖广庙附近一条小街上的一间破烂不堪的店铺里面。

1935年杨淑英七岁,有一位好心人告诉她妈,玉皇庙有一所教会学校,孩子可以免费入学。妈妈喜出望外,杨淑英也兴高采烈。

那天,妈妈给她穿上一件洗干净了的却是“补疤重补疤”的衣服,把她送到了学校。

在教会学校,杨淑英只读了一年的书,便不得不辍学了。为了对付不断上涨的物价,帮助家里多挣一点点工钱,她只好放弃上学,回家去协助外婆、妈妈洗衣浆裳,替裁缝店加工缝锁衣服扣眼,或是到盐井附近去捡盐巴喳喳。

然而,犹如是鬼使神差一般,杨淑英找到了一处属于自己的学园——就是她家附近的湖广庙戏楼。

由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来自两湖两广的人到自贡做生意的逐渐增多,他们仿照陕西商人修建西秦会馆那样,由湖广同乡会倡议集资,修起了一座飞檐翘角的湖广庙。

庙门口,一对石狮子分踞左右,雕刻精细。大殿的对面有座戏楼,高约九尺,戏楼下是进出的通道。大殿与戏楼之间,有宽阔的石板铺地的大院坝,两旁筑有看戏的厢楼。

庙里不时有戏班子来唱戏演出:有时是酬神赛会,戏班由商会、行帮请来,免费公演;有时是营业性的卖票商演,即使是买票入场,一般也看管不严,小娃儿可以趁人不备偷偷溜进去,站在不起眼的边边旮旯看戏。

只要听到川剧的闹台锣鼓一响,小杨淑英就激动了,好像有一股无形而又强大的力量召唤着她,吸引这着她。她手脚麻利地做完家务,就溜向湖广庙戏台。

台上进进出出的各行当角色,展现了色彩绚丽的生活画面,生动活泼的戏文、吹打念唱的音乐美妙异常,撼动着小杨淑英年幼的心灵,使她从中得到了艰苦生活的慰籍和寂寞童年的欢乐。有时候,早台演完了,守门的人要清场,杨淑英担心出去了进不来,便悄悄地躲进厕所里,饿着肚皮等着看午台的戏。

从戏文里,她获得了许多的知识:历史故事,兴衰治乱,善恶美丑,人情世故,待人接物……。川剧的戏文,像春风甘雨,滋润着小杨淑英的心田,又像一部大百科全书,满足了她求知的欲望,激了她对川剧朦胧的依恋和思慕之情。

戏楼成了杨淑英的学园,川剧艺人就是她的启蒙老师。

更其重要的是,那些南来北往的川剧班的演出,诱发了杨淑英与生俱来的艺术感悟和得天独厚的演唱才能。她迷上了戏中的人物,身不由己地模仿起来,学着台上演员的唱腔、表演身段,她在台下低声附合,忘乎所以地手舞足蹈,惹起周围成年人的注目,嬉笑的声音里多半蕴含的是一种嘉许。


杨淑英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