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耕今

简介: 王耕今(1911-2007),1911年生于河北省南宫县。1929年毕业于南宫中学。1930年毕业于河北省农矿厅的合作讲习班和北平大学经济系合作讲习所。
[展开]

王耕今的个人经历

王耕今 - 简介

1930年夏至1931年夏任《南宫周报》编辑主任。1931年至1935年在山东志孚中学做图书管理员期间,就读于上海《申报》新闻函授学校。1938年春入延安陕北公学,毕业后留分校图书馆工作,年末转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任图书馆主任。1942年至1945年任中共山东分局调查研究室土地问题组组长,在研究室主任薛暮桥指导下工作。1949年初,调任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研究员,后调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农业计划处副处长。1953年初至1968年在国家计委工作,曾任农林水利气象局副局长、 
局长和计委委员。1978年4月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农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顾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评议委员。2006年8月,王耕今先生作为学术界享有很高威望、对哲学社会科学有杰出贡献的离职资深学者,被授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王耕今 - 科研

到中国社科院后,王耕今先生满腔热情地投身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1978年,参加了胡乔木同志为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组织的天津、上海、苏州等地的经济调查和调查报告撰写工作。1979年春,受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委派,带领农村所、人民日报的几位同志去广东农村作实行“五定一奖”生产责任制效果的调查,5月20日调查报告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一项有力措施》为题,登在《人民日报》上。1979年冬,王耕今先生托人把郭崇毅写的一份生动地叙述安徽省肥西山南包产到户的曲折过程的调查材料转给胡耀邦同志,使热情支持农村改革,但对农民如此强烈、如此执着地要求包产到户缺少感受的胡耀邦同志,对此有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这些努力,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90年代末,社会上一些人上述中央,要求政府实施大西线调水工程。王耕今先生立即写信给朱鎔基总理,请他慎重对待这个缺乏科学论证的“重大工程”,直至朱鎔基总理委托秘书告诉他,这届政府不会考虑这个工程,他才放下心来。

王耕今 - 仕途

80年代初,受邓立群副院长的委托,王耕今先生担任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临时领导小组顾问,为后来在中国农村改革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一批年轻人(如现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同志、国家发改委主管农业的副主任杜鹰同志、北京大学的周其仁教授、宋国青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邓英淘研究员)集聚在农村发展所内,形成强有力的研究群体,做了许多实际工作。   

1980-1985年,作为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刊《农业经济问题》的总编辑,王耕今先生组织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结构调整、改农产品统购统销为合同订购和开放农产品市场,以及雇工问题等,使《农业经济问题》成为当时农业经济理论拨乱返正和宣传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阵地。   

王耕今先生是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是对学会和学会秘书处工作倾注心血最多的副理事长和顾问之一,也是最受大家尊敬的副理事长和顾问之一。作为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不仅协助理事长许涤新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耕今

在担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和顾问期间,王耕今先生曾深入20多个省、市、自治区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了多篇论文。1990年6月16日至7月6日,80岁高龄的王耕今先生作为“山西西山黄土高原区综合治理优化开发”考察组负责人之一,对晋西黄土高原区进行了为期21天、行程3000余公里的实地考察、研究,就山区生态经济建设问题与省、地、县领导广泛交换了意见,并就黄土高原的开发、治理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2003年3月3日,93高龄的王耕今先生提议并主持召开了“中国水利问题座谈会”,并在会上就我国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山、林、川、泽是一个整体,必须综合治理。应该把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结合起来,治表措施和治本措施结合起来,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现在将整治大江大河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显然是舍本求末,难以解决问题。大江大河之所以大,是因为有若干山溪小流汇为小河,若干小河汇为较大的支流,若干支流汇为大江大河。所以江河治理应先从山丘小溪的小流域做起,次及小河、支流,后及大江大河。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必须结合起来,致使小溪、小河里的泥沙不易流至山下,水流稳定,大江大河自然容易治理,也易于兴利除弊,使江河之水,更好地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以为建一个或几个大型工程就可以把大江大河整治好,既不符合客观规律,也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可能产生预想不到的消极后果。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很少,水资源匮乏已成为许多地区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我们应当千方百计地涵养水源、蓄水保水。要绿化荒山荒坡,把水蓄在山林和草坡的“绿色水库”里;要修筑山塘水坝,把水蓄在山塘、水库和湖泊洼地的“白色水库”里;要改进耕作技术、培肥地力,把水蓄在“水库”(即“土壤水库”)里,要严格防止江河继续污染,形成一个蓄水保水,调水用水的完整系统,这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是治水的根本方略。如果不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不把治水与生产结合起来,不把下游治理与上游治理结合起来,不把大江大河治理与小溪小河治理结合起来,单在大江大河中筑堤打坝、堵水束水,虽可得急功近利之效,但仍难免旱涝灾害的后顾之忧。   

王耕今先生还是许多学术团体的成员,曾经担任的主要职务有: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和中国林业区划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曾担任的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委员会副主任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约高级研究员;天津市科学技术顾问和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高级顾问。   

王耕今 - 作品

从1934年在《申报》上发表“烟台的渔民生活”一文算起,王耕今先生从事农村经济问题研究60多年,硕果累累。近来的主要论著有1989年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部出版发行的《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滨海区农村经济调查》和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的《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年》,1992年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从减租减息到联产承包》和1993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2006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农民与土地》。他的论著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调查研究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王耕今先生重视调查研究的作风可以追溯到30年代。1934年,他在《申报》上发表的“烟台的渔民生活”,就是根据自己的详实调查写成的。在担任中共山东分局调查研究室土地问题组组长的数年里,带领全组同志对3个区3000多户做了挨户调查,写了7篇调查报告,共20万字,分别刊登在调查研究室的4期《材料汇编》上。1989年5月,这些资料以《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滨海区农村经济调查》的书名,收录在《山东党史资料》专刊中。薛暮桥同志在“序”中说∶“这些调查报告不仅为当时山东分局和省政府了解情况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决定减租减息政策也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是保存下来的调查材料中最宝贵的一部分。”这项调查也是山东省志农村经济研究卷中列出的少数几项民国期间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之一。1947年,王耕今先生根据渤海区纺织合作社的调查,写了一本题为《渤海区的纺织合作社》,约两万字的小册子。书中介绍的是根据陕北南区合作社的模式,结合当地情况而组织起来的手工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收购棉花,分给社员纺线、织布,供给军需民用,有一套计价方法,调查材料也很具体,为解决解放区军民穿衣问题起到很大作用,对以后组织手工业合作社也有参考价值。1960年秋冬,王耕今先生接受陈云的指派到阜阳农村调查,了解灾情,并在南京向陈云汇报了阜阳农村困难的情况,为国家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正面的信息。   

王耕今 - 风格

王耕今先生特别崇尚鲁迅先生的风格,从心底里厌恶阿谀曲从的人和事,所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他的研究成果的另一个特点。1949年6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合作社发展的新阶段》,提出了全国已经统一,物资交流应打破地区局限,面向全国的主张。这个具有市场化取向的政策含义,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在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也有积极的意义。1961年和1962年,王耕今先生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以粮为纲全面地发展农业生产》和《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两篇文章,首先肯定粮食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同时指出农业生产从来都不是单纯生产粮食的经济,而是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业、林业、副业和渔业在内的综合经济。它们必须密切结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和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在强调“以粮为钢”的年代里,发表农业生产需防止片面性的意见无疑是难能可贵的。1980年,他在《关于稻麦三熟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做出的“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调查结论,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为推动农业资源配置从片面强调数量转到重质量、重效益的轨道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王耕今先生组织编写的《乡村三十年》,全书96万字,真实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凤阳县农村30多年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被学术界誉为了解我国农村发展的一部重要的参考书。最近10多年来,他主要研究农业生态经济问题,写出了《生态平衡与农业发展》、《研究生态农业的几个基本出发点》等一批论文和《鄱阳湖开发利用刍议》和《考察山西西山黄土高原区的几点启示》等一批调查报告,为推动生态经济研究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与积累问题研究》一书中,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3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农业的积累问题,弥补了我国过去长期以来不重视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积累的不足。   

作为博士生导师,他除了开设专题讲座和关心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外,还十分重视学生思想上的成长。他常常向学生讲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告诫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力争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 

更新日期: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