呙中校

简介: 呙中校,1975年生于湖北石首。1996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汉从事证券发行与市场分析工作。1999年11月,呙中校来到深圳做证券网站编辑。2002年11月,用“我为伊狂”的网名,在人民网和新华网的论坛上发表了《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2003年9月开始主持深圳因特虎网站网上论坛,2004年底起在香港《亚洲周刊》担任编辑工作。
[展开]

呙中校的个人经历

深圳你被谁抛弃

呙中校生于1975年,湖北石首人。在武汉大学就读企业管理,长期从事金融证券研究与企业的资本运营策

划,公开发表论文多篇。由于看到深圳当时人才外流,著名企业重心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情景,深感作为曾经是经济特区的深圳优势正在渐渐失去,2003年以“我为伊狂”的网名在互联网上发表万字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起全国上百万网民参与讨论。2003年1月通过媒体穿针引线,与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面对面对话。

网络新锐人物

2003年9月与老亨、金心异齐心合力打造因特虎,主持因特虎网上论坛及因特虎双周沙龙,在网上有“深圳三剑客”之称。2003年12月获年度“网络新锐人物”称号。

成就

2004年底赴香港《亚洲周刊》工作。在港期间,呙中校继续发表有关于香港和深圳两地比较的文章。已出

版作品有:《深圳,谁抛弃了你》、《十字路口的深圳》、《深圳选择突围》等著作。2003年呙中校以“我为伊狂”的网名在互联网上发表万字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震撼全国,轰动海内外。《深圳,你被谁抛弃》从深圳大企业迁都上海、人才北上发展说起,广泛而深入谈到深圳的人才引进、投资环境、行政效率、国企改革以及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问题,试图回答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在全国战略地位下降和特区何去何从的问题。随着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该文引起全国上百万网民参与讨论,“终结了网络灌水只有调侃和宣泄的浅层次价值的命运”(《新周刊》)。“文章洋洋万言,充满忧世伤时之怀”。“读后感慨万千,一夜未眠。”深圳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说。

呙中校

2003年通过媒体穿针引线,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与呙中校见面。该消息被全国各大媒体广泛转载,海外媒体如凤凰卫视、萌报、香港经济日报以及联合早报也大量报导,称“于幼军此举开创了中共省市长级高官与网上批评者当面交流的先河”(《明报》)。“一位市长因为一篇网文与一个普通网友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对话,畅谈一座城市的今天与未来,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这是“一场注定要写入深圳历史的对话”。

成名

“机遇始终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这话在呙中校身上又一次得到验证。1975年,呙中校出生于湖北省石首

市一个叫调弦口的地方,毕业于武汉大学企业管理本科。在武汉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三年后失业,1999年来到深圳换过5份工作。他说,对深圳认识的深入始于在人民银行工作的那段时期。“那时的我,一样的临时工,一样的自得其乐。”他与各种报刊资料(尤其是各种研究报告和海外资讯)打交道,也有时间思考一些问题。再往后他以自己“鄙夷”的股评谋生,每天写一千多字,两年下来写了近百万字的内容,这都是蓄势待发的过程。2002年11月,帖子《深圳,你被谁抛弃?》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首发,“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后引出了一场关于深圳命运的大讨论,讨论从网上延伸到了网下。他被抛向高空:与深圳市长于幼军对话,国务院调研小组点名座谈。

“我为伊狂”,这是呙中校的网名,也是《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署名,一个刻在集体记忆里的名字。这篇不失偏激但激情万丈的万言长文,让2003年的许多人都记住了他,在深圳5年依旧怀才不遇的证券公司分析员,就这样以这个时代里罕有的“一文成名”的方式跳将出来。无数人曾经这样设问———是谁成就了“我为伊狂”?是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体?是深圳这座特殊的城市?还是因为这个生机勃发的时代?呙中校说“我不能答”。那一年,呙中校大概是全国最“红”的网民。

发展

“从前,我曾设想过出名的种种可能,但从未想到过这种u2018暴发户u2019式的一夜成名。”呙中校这样形容他的“奇遇”。在万众瞩目之下,他本人的命运,也因此发生着变化。

因为这篇文章,呙中校曾有一段时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也有看不到未来的迷惘。当时网上盛传,他因文章的“敏感”而被公司辞退,甚至传言他被深圳“抛弃”了。问起真实的情况,此时的他轻描淡写:合约到期了。被炒“鱿鱼”,心里当然很不好受,但他说其实也有心理准备,“我一直保持了一种连我自己都想不到的平和心态”。

这篇文章也让网络空间呈现出新气象,网络空间的纵深意义不断延伸。在这里,呙中校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深圳三剑客”中的金心异和老亨,三人此后一起主办“因特虎”网站———这个深圳有名的民间智慧机构。令人振奋的是: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亮,政府在仔细倾听。

在做无业游民的那段日子,呙中校以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为骨架出版了该书。书中还探讨了上海、武汉、西安等其他城市的发展。说到这里,他的表情生动起来,特别提到网友“极品热干面”———“一个很热爱武汉的武汉伢”:他非常关心武汉的发展,对呙中校的触动很大,一封封同样言辞焦灼、以情动人的信使呙中校开始认真思考武汉的问题。

失望,希望,机遇,呙中校大量地谈着他对武汉的观察和展望:“当时我预测武汉会在2005年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机会,也不知现在情况如何了……”

赴港

在发表了《深圳,你被谁抛弃?》之后,呙中校曾接受香港《亚洲周刊》的采访,藉此与该周刊方面认

识。后来《亚洲周刊》招编辑,便把呙中校作为内地专才招了过去。刚到香港的内地人都一样,习惯性地把眼前的城市与电影里的香港两相对照。呙中校说,初到香港,发觉眼前的景观和电影里还真是“一样一样的氨,但呆久了,渐渐觉得这座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不是一般的先进和文明。“因为我们以前看的香港电影,都是黑社会横行的,但是去了香港之后,发现治安蛮好的,你很难碰上或接触到黑社会的。”看多了港片的人可能不相信,香港是全球治安最好的大城市之一。

人人都知道香港人的生活很忙碌,而呙中校把这种忙碌的原因之一归结于地价高,这种解释比较特别。他说:“这里地皮很贵,租金高,那么你就要想办法加快资金周转赚钱,租用酒店会议室必须准时,因为房间还有其他人接着要用。租金都是按小时计算,律师的工作也是按小时计算,因此大家不节约时间不行。”在这方面,呙中校觉得自己不是很典型的“香港人”——媒体的工作按部就班,节奏不会太快,“感觉与内地差不多”。

呙中校在香港工作,却喜欢在深圳过周末;他一个月过罗湖口岸两三次,路上要花两个多小时,他说还不太有“同城”的感觉;他对深圳还是那么了解,只是,“有的事情只能说说”。

写作

艰苦的写作环境

成名前的呙中校有一台很不起眼的电脑。这台电脑早该报废了。屏幕一下子变成惨绿色,突而又转白。脚如果不小心碰到了机箱,发出的轰隆声震天响。用这台电脑上网,屏幕有时候突然显现出麻将中“三条”模样且出现死机状态。呙中校总是对自己说:“没事,你重启就OK啦!”

资料整理

尽管这样这部电脑仍是不可替代的。开启电脑,打开E盘,里面的文档排列得像切割整齐的“豆腐”,再打

开文档,会惊讶里面的数据和信息茂密得像绿油油青葱葱的“梯田”。呙中校说,把这些文档中的数据对照着看,再加上提炼和思考,就很能发现些问题。呙中校打开电脑看他的宝贝“豆腐”,点开“经济”这块豆腐,好大一片梯田就出现在眼前,“国企”“金融”“医药”“物流”“高科技”。呙中校说,“该有的,一个都不能少!”《深圳,你被谁抛弃?》就是这样“炼”成的。虽然呙中校对很多媒体都说,写《深圳,你被谁抛弃?》只用了不到两星期。但在“经济”这个文档中最早日期是2000年1月。也就是说,呙中校刚来深圳时就养成了收集资料的习惯。再换句话说,《深圳,你被谁抛弃?》两年的积累,才能“料”到用时“不”恨少。每天下班后呙中校都会上网一到两个小时,收集他感兴趣的资料。不管用不用得上,只要他认为是重要的资料,他都会先收集,再归类。电脑桌下的一些“文件夹”,上面写着“信息与情报学”“网络经济”“市场营销”等。抽出一本“信息情报学”,发现竟然是把七八本同类书籍提炼并浓缩,这种专注的功夫可真不是一般人做得出来的!

呙中校有着罕见的三个字母的电子邮箱。对他而言,网络既是他的伙伴,也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的机遇。在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可以共享,民族习惯可以融合,旧约信条可以打破,文化类别可以交叉……更重要的是,呙中校这样的普通白领可以成名。

厚积薄发

呙中校说,他承认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自己收集资料这个习惯提供了莫大的方便。大学时,还没有赶上网络快车的呙中校,为采写资料特制了一种小卡片。为了方便以后查找,每个卡片背后都会注明出处。最后,他会用橡皮筋分门类扎起来。看到重要的文章同样会先复印,再分类装订。这种卡片就是后来电脑中的“宝贝豆腐”的前身。据说,大学毕业后的呙中校为带走这些宝贝,很费了些神。养成这一习惯要得益于小学二年级的一次罚站。老师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呙中校说,“我晓得你记性好,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次罚站和这句话,呙中校牢牢记住了。

因为资料收集是随意的,以至有的资料多,有的资料少。虽然落笔前,我想写带研究报告形式的文章,但研究报告不能厚此薄彼,所以最后《深圳,你被谁抛弃?》用散文化的方式,用“抛弃”串起文脉的感情,文章就很容易完成了!”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