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稙通

简介:波多野稙通(はたの たねみち、明応5年(1496年) - 天文14年(1545年))日本战国时期丹波的战国大名。后改为稙通。
[展开]

波多野稙通的个人经历

简介

  波多野 稙通(はたの たねみち)为丹波的战国大名波多野氏当主。波多野秀长之子。香西元盛和柳本贤治之兄。波多野晴通之父,原名波多野元清。

  波多野 稙通作为支配西丹波的大名,他被称为智勇兼备的名将、修筑了名城丹波八上城,以此将丹波的国人置于其支配之下。

       他驱逐了细川氏在丹波的势力从而统一了丹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国大名。其实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之后成为幕府评定众之一。

  1526年、其弟香西元盛因为与守护细川尹贤争斗而遭到杀害,稙通于是联络另一个弟弟柳本贤治在丹波驱逐了忠于细川氏的丹波守护代内藤国贞,并完成丹波统一,使得波多野家转化为名副其实的战国大名。

  之后幕府细川高国派兵讨伐,但在桂川原之战中败北,波多野稙通的势力由此得到 细川晴元认可,成为幕府评定众之一。

波多野稙通

  

家族

  父,波多野秀长

  弟,香西元盛和柳本贤治

  子,波多野晴通

  

大名

  大名是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由比较大的名主一词转变而来,所谓名主就是某些土地或庄园的领主,土地较多、较大的就是大名主,简称大名。土地或庄园的领主为了保护家园,大多拥有其所属武力,一般称之为武士,相当于中国古时的护院、护卫,规模越大,进而成为统领一国的领主,那就是所谓的大名了。日本各个时代中大名的定义都有些不同,不过一样都是统领某一个领地的地主之意。大名这个称谓的意义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诸侯。现在广指出名的人。 

波多野氏

       为藤原秀乡的后裔,平安时代自关东举族迁居丹波,逐渐成为丹波国的有力国人。波多野秀长在“应仁之乱”中加入细川胜元东军,在京都、近江等地屡立战功,深得胜元的喜爱。“应仁之乱”平息后波多野秀长被胜元之子政元(“半将军”)任命为丹波守护,波多野家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秀长之子植通是波多野家的中兴英主。1515年植通主持修建了日本战国时代十大坚城之一的八上城作为居城,向世人宣示了波多野家人力、物力和财力之丰厚。1525年植通趁细川家“内粉”、近畿大乱之际驱逐了细川家安在丹波的钉子——丹波守护代内藤国贞,从而独霸丹波一国,使得波多野家转化为战国大名(波多野家的勃兴是战国时代屈指可数的几个守护驱逐守护代的例子之一)。

详细信息介绍

  室町时代

  在室町时代,大名是由幕府任命,又称为“守护大名”。他们在经济上掌控一个到数个分国的庄园与公领,以扩大守护领国的势力。对于地方武士(“国人”),大名对他们支配能力则有限。大名掌握领地过大时,会任命家臣为“守护代”协助掌管部份分国。

  战国时代

  在战国时代,无须幕府任命,只要支配数郡到数国势力,能稳固支配国人者,就是大名。战国时代的大名一般被称为“战国大名”,出身背景以守护、守护代、国人和平民四种为主。

  江户时代

  主条目:藩 (日本)

  在江户时代,知行一万石以上者便称为大名;当时全日本有超过200家大名,在江户幕府的统治体制下分为亲藩、谱代、外样三类。

  亲藩大名

  谱代大名

  主条目:谱代大名

  即世袭的大名世家,是指在1600年的关原之战以前一直追随德川家康的大将。谱代大名地位仅次于亲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职,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权力,俸禄却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邻等。德川家康设计幕府统治必须完全由亲藩和谱代大名操控,外样大名不得参与。

  外样大名

  主条目:外样大名

  外样大名则是在关原之战被迫臣服的大名,他们有的拥有雄厚实力,如加贺藩的前田利家有一百二十万石领地、萨摩藩的岛津忠恒有七十七万石领地、仙台藩的伊达政宗有六十二万五千石领地,三者皆外样大名而又是全国领地最多的诸侯,不过,却没有亲藩或谱代大名的权力,又常被幕府监控,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也无法成事。因为外样大名的领土多在偏僻的外边,在锁国时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国势力结合,成为倒幕的主要动力。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