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洲(院士)

简介: 刘兴洲(1933年3月17日-2011年11月29日 ),男,汉族,天津市人,冲压发动机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65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航天科工集团总公司三院第三十一研究所研究员、航天科工集团总公司科技委顾问。
[展开]

刘兴洲(院士)的个人经历

主要成就

刘兴洲主持研制成功二种型号的低空超声速冲压发动机。在CF-06发动机研制中,解决了低温起动、提高燃烧效率、火焰稳定器烧蚀等技术关键难题。在CF-03D发动机研制中,解决了发动机快速起动等问题。进行了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研究、机弹一体化冲压发动机燃烧室试验研究、“大型运载火箭、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报告”等项目研究。获得多项奖励。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领域

航空推进系统,从事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工作简历

1951~1952年在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学习;

1952~1956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动机系学习;1957年至今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工作。

刘兴洲

1961~1965年在前苏联莫斯科空军航空工程学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历任工程组组长、研究室主任、冲压发动机主任设计师、某型飞航导弹副总设计师、某型导弹副总研究师、副所长、总工程师、所科技委主任、《推进技术》杂志编委会主任、863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现任航天科工集团科技委顾问、第三研究院科技委顾问、31所科技委高级顾问、高超声速推进技术高级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科工委航天火箭与导弹发动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

学术及科研成果

1966年,刘兴洲同志带领技术人员,在十分简陋条件下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冲压发动机试车台;1984年,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冲压发动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冲压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形成了我国冲压发动机研发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1992年担任某发动机首任技术负责人,为我国某型导弹研制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7~1992年,刘兴洲同志担任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专家组一起提出了以载人飞船起步,以空天飞机为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先进的、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三步走”的研制建议;1998年,倡议形成的“研制某专项技术发动机及某飞行器”专家建议书,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促进了高性能发动机的研究进入实质阶段,有效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在高性能发动机研究实施过程中,规划了研究方向、技术途径和技术路线,为技术突破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兴洲同志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系统总设计师,领导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研制出了地面火炬、珠峰火炬、火种灯,使奥运火炬首次在世界屋脊成功点燃,兑现了中国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展示了“奥运火,航天心”的风采。同年被《中国科学人》杂志评为“2008年年度人物”。

刘兴洲同志主持翻译了《冲压发动机与火箭发动机原理》,成为当时我国冲压发动机研制重要参考资料;主编了《战术导弹动力装置》,是我国飞航导弹动力装置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担任《推进技术》编委会主任期间,领导《推进技术》成长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期刊。

刘兴洲同志198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航天事业50周年杰出贡献奖”。

更新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