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沃希·费伦茨

简介: 豪沃希·费伦茨(英文:FerencHavasi,匈牙利文:HavasiFerenc;1929年2月20日,皮什克,——1993年6月3日,陶陶。)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治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匈牙利社会主义经济战线工作的主要领导人。
[展开]

豪沃希·费伦茨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豪沃希·费伦茨(Havasi Ferenc,1929年2月20日——1993年6月3日)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党中央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中央经济工作小组组长。

人物传记

政治生涯

1929年2月20日生于匈牙利科马罗姆-埃斯泰尔戈姆州埃斯泰尔戈米区洛鲍特隆市皮什克村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洛鲍特隆水泥厂的工人。1943年,14岁的豪沃希·费伦茨在父亲工作的地方当杂工,之后当建筑工人。1945年参加青年运动,1947年加入匈牙利建筑工人全国联合会,1948年加入匈牙利劳动人民党(1956年改建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949年起成为脱产的党务工作者,先后任洛鲍特隆水泥厂党委书记、陶陶巴尼奥水泥和洋灰厂党委书记,1950年任陶陶巴尼奥市党委宣传鼓动部部长,并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党校学习一年。1952年任科马罗姆州党委宣传鼓动部部长,1954年任州党委第二书记。1956年任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科马罗姆州委员会书记,并毕业于经济技术学院。1958——1961年在莫斯科的苏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学习。

1966年6月8日——1975年7月4日任科马罗姆州党委第一书记。1966年12月3日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1975年7月4日——1978年4月22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副总理。1978年4月22日任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书记处经济政策书记,同时根据党政不兼职原则,被免去副总理职务。1980年3月27日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80年3月27日——1987年6月25日兼任党中央委员会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和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工作小组组长。1987年6月25日被免去党中央书记、中央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和中央经济工作小组负责人的职务,1987年6月25日——1988年5月22日任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布达佩斯市委员会第一书记。

经济工作

豪沃希·费伦茨在1978年4月匈牙利社工党中央全会上接替内梅特·卡罗伊,担任负责经济政策的中央书记,成为卡达尔·亚诺什主要的经济助手,并与拉扎尔·捷尔吉(政府总理)搭档组成新一届经济领导班子,是卡达尔时代后期党的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决策者之一,参与起草了党的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在20世纪80年代参与出台一系列振兴匈牙利改革的举措,主持制定了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但受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气候的影响,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豪沃希·费伦茨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引起世界冷战加剧,东欧社会主义各国在国际政坛上活动余地缩小,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遭到各种刁难,给匈牙利的经济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1980年波兰团结工会罢工,由于担心在匈牙利引起连锁反应,匈领导人为了安抚群众情绪,许多原拟出台的经济改革政策陆续刹车,更有甚者,不惜代价向西方国家借贷高息外债来扶植陷入困境的亏损企业和满足居民现代化高消费的生活需求。1983~1984年第二次世界能源危机使刚恢复平衡的匈牙利经济再受冲击,外贸逆差和外债持续增长。国家加大行政干预,收缩企业自主权。同时,企业资金短缺、市场疲软、亏损增多。而原本以改善对外经济平衡和维持居民已达到的生活水平为中心的匈牙利第三阶段经济工作,却面临着严峻的急待解决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是匈牙利在经济上的活动余地缩小,还债任务艰巨,加之财力、物力短缺,没有多大能力增加生产。因此只能靠进行经体改革来挖掘潜力。

1984年4月17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管理体制继续发展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战略意义的文献。东欧剧变两年后仍有部分经济学家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其中对企业结构改革的若干指导原则还有其现实意义。

但是,匈牙利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们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进行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改革,至于政治改革更是禁忌和不可触碰的雷区。他们宁愿花大量资金去拯救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1975~1985年对工业的总投资虽然逐年减少,但对经营不善的企业的投资仍逐年增加。在工业内部,对经济效益不高的采矿业的投资10年内增加了一倍,对濒临破产的冶金业投资只减少了10%。与此同时,对那些对出口有重要意义的机械工业和轻工业部门的投资却减少了3/4。1976~1980年间,采矿、电力和冶金加在一起占工业投资的36%,而这一比例到了1985年已占了46%。国家对上述企业的投资已经接近国民收入总值的20%。80年代以来,政府每年都得拿出2000亿福林补贴这类亏损企业(约占每年总投资额的1/3以上)。其结果不仅没能取得好效果,反而引起生产停滞。由于放慢增长速度,停建和缓建一批建设项目,致使生产上不去,技术更新换代慢,出口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片面限制进口,使进口物资和某些机械零件经常脱销,造成生产中断。使用国内产品或从社会主义国家进口的产品替代又不能保证质量。因此,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的商品经常被退货或索赔。在所有制经济结构方面,全国公有经济在国民收入中仍占94%,引进外资的企业也只有70多个厂家。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984年4月全会的决议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大多数改革举措或停留在书面和口号上,或半途而废,有的干脆被束之高阁。“六五计划”的失败使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1985年5月在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匈领导人希望用加强行政手段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减少债务,加速技术发展,改造生产结构,降低通货膨胀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为此,仍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指标置于持续增长的方位上。结果适得其反,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社会的紧张局势加剧了。

卡达尔和以豪沃希为首的经济领导班子在“十三大”制定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错误的,表现在:(1)过高评价前几年取得的成就和后备力量,没有考虑到生产力的落后状况;(2)为达到高指标诱发起借外债的新高潮和耗掉了国内的资金储备;(3)对社工党中央1984年4月决议未认真执行,延误时机,对改正经济上的错误缺乏必要的政治坚定性和力量。指导思想和经济决策的频频失误,1985~1988年匈牙利经济大滑坡,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债台高筑无力偿还、人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

后期活动

在1986年11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了当前的经济形势,但提不出解决办法,显得束手无策。卡达尔指责许多人欺骗了他,特别是指责银行行长和主管经济的中央书记对他隐瞒了实际情况。为此,豪沃希·费伦茨受到严厉批评。其实,豪沃希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他无法掌控经济改革,而掌握改革主导权的卡达尔也并非不清楚问题的症结和根源,只是不愿承认和面对,他担心的是触及经济结构性体制问题会引发强烈的社会政治震荡,却又无力挽回颓势,卡达尔改革走进“死胡同”。1987年6月25日,匈牙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进行重要人事调整,豪沃希·费伦茨被解除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改任布达佩斯市党委第一书记。1988年5月22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改选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以卡达尔·亚诺什为首的元老派人物纷纷下台,豪沃希·费伦茨以落选的方式被解除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委员职务,同时被解除布达佩斯市委第一书记职务并退休。

1980年6月8日——1988年6月29日当选为科马罗姆州第一单一席位选区国民议会代表,1985年6月8日作为匈牙利爱国人民阵线全国理事会提名的国家机关名单候选人当选为国民议会代表。1988年6月29日辞去国会代表职务。

1993年6月3日,豪沃希·费伦茨在科马罗姆州陶陶市去世,终年64岁。

著作

豪沃希·费伦茨主要著作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982年)、《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发展任务》(1982年)等。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