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玲

简介: 潘晓玲是我国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最年轻的女科学家。她潜心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新疆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1995年,获得中山大学博士学位的潘晓玲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后,毅然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选择了干旱区植物区系、荒漠生态环境恢复重建这一最为艰苦的领域,并为此奋斗至今。
[展开]

潘晓玲的个人经历

    

潘晓玲 - 简介

  潘晓玲(1963-2006),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骨干教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大学副校长。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 首席科学家。并在国家级的许多学术组织任职,现任中国景观生态学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委员、新疆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新疆生态学会副理事长,《资源科学》编委、《植物科学进展》 编委、《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编委, 教育部留学基金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并担任“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 学术委员会委员、大会执行主席。2002 年“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调控与遥感应用国际科学大会”中方主席。

潘晓玲 - 生平

 潘晓玲自幼喜欢读英雄人物的书,上世纪80年代,她考上新疆大学,学的是生态学专业,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要为身处沙漠边缘的人们做些什么的想法。1995年,潘晓玲从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毕业,又回到了新疆这片热土,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她无数次深入大漠、翻越高山、跋涉草原,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始终密切地跟踪着国际生态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先后主持了1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累计获得研究经费3900万元。1999年,潘晓玲被国家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这在新疆乃至整个西部都是头一次。此后5年间,潘晓玲以忘我的精神和坚韧的竭力率领着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近百名中外科学家跋涉于大西北干涸的土地上,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科研成果。如今,她的研究成果已经开始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必将为新疆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潘晓玲生前曾经这样表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我来过,我努力地生活着;我走了,我一定要留下些什么”。潘晓玲实现了自己努力追寻的梦想。她走得无怨无悔。

潘晓玲 - 成绩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主持研究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研究重点规划 973 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863预研项目。

研究领域包括:绿洲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绿洲沙漠过渡带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调控,以及干旱区生态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等。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多篇文章被美国权威刊物SCI、美国生物学文摘等收录,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有 6 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999 年当选为自治区“第四届新疆十大杰出青年”, 2000年获“新疆第三届青年五四奖章”,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目前指导17名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在读,由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2人获得“全国宝钢优秀研究生奖”,3人已考取博士研究生。 

 


潘晓玲 - 事迹

  潘晓玲在中山大学毕业及科学院植物所博士后出站后,放弃了留在内地及赴国外深造的机会,在新疆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呕心沥血、执着耕耘已有二十一个春秋。作为新疆大学学科带头人,潘晓玲教授担负的是生态环境与资源学科的讲授、硕士和博士生的指导、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国家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等任务。她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10门课程,常年教学工作量近500学时,超过正常工作量两倍。她在教学中注重知识更新,勤于探讨教学方法,始终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提出了切合本学科领域、国家需求和区域特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思路,并与美国多所大学联合,首创“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她已培养32名硕士生和12名博士生,有的获全国优秀研究生奖、优秀毕业生奖、优秀论文奖,有的晋升教授成为先进教师和学术骨干。 

潘晓玲先后主持了16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恢复与重建研究面造诣精深,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能量平衡的绿洲沙漠过渡带调控理论。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56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1999年,年仅36岁潘晓玲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潘晓玲致力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培养,领导建立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洲生态实验室、2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及项目博士后工作站、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她领导成立了“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构建起一个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和一只团结、协作、学风严谨的中外科学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团队。她注重科研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她设计规划的“乌苏万亩沙棘生态经济林”已取得显著生态和经济效益;“天山北坡荒漠化防治科技示范基地”与她主持建立的“干旱区生态产业科技示范园”为新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晓玲曾在丈夫生命垂危、医院抢救之时,放下尚未满月的女儿,直奔新疆大学“211工程”预备立项工作会议现场;现在为了能“忠孝两全”,她又把身患癌症的父亲和瘫痪的母亲从广州接到身边。2004年初,潘晓玲身患癌症后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在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仍心系她的学生、心系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心系新疆这片她钟情的热土。她在用生命谱写着一首感人至深的绿色诗篇。





潘晓玲 -  

潘晓玲

更新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