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矛

简介:铁矛(1925年-2017年11月20日),蒙古族,陕西蒲城人。1946年毕业于陕西省商业专科学校。曾在无锡市青年文工团工作。建国后,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首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首都北京定居,共有2子1女。2017年11月20日21点30分,铁矛因病于北京的家中去世,享年92岁。
[展开]

铁矛的个人经历

人物介绍

铁矛(1925- ),蒙古族。陕西蒲城人。1946年毕业于陕西省商业专科学校。曾在无锡市青年文工团工作。建国后,任《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首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2017年11月20日21点30分,铁矛因病于北京的家中去世,享年92岁。

人物事迹

在旧中国,他学的是商业专科学校银行科,参加过“民青”地下学生运动。做过教务员、会计统计员、绘图员。这些工作都没有激励起他的积极性,只是混口饭吃,学非所用。1949年7月,他参加了无锡市青年文工团和共青团。因为学写了几篇通讯稿,竟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从此改变了他人生道路。

1950年,他一连碰到三次机遇,跳了三个台阶,从基层团委到中央团校学习革命理论。由于革命形势发展非常迅速,共青团中央急需组建一张报纸来指导青年运动,各方面需要人才。同年12月,团校没有毕业,他调到团中央参加中国青年报社的筹建和报纸的创刊,开始学习新闻,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

他是个活跃分子,学习兴趣多种多样,唱歌、绘画、木刻、球类运动、写作等都很喜欢。到报社后,起先做编辑工作。摄影记者还没有物色到一个人,社领导决定自力更生,培养他当摄影记者,边学边干,从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从此,他爱上了新闻摄影。

铁矛

摄影记者是用形象报道新闻,他体会首先要学好新闻业务,当好新闻记者,才能做好摄影记者。为了提高大家的新闻学知识水平,报社领导采取了“请近来”和“走出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新闻报道。至于摄影技术的学习,看一些摄影入门的书,请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他在报社不出门,就近取材,拍摄了报社内部生活的大量活动照片,既是实地锻炼拍摄技能,也为报社积累了历史图片资料。在报纸创刊几次周年活动展览时,这些图片都成了珍贵的历史教材。

当时,青年报社图片库的底片、样片有专人保管,其所以保存的比较完整,也与他从始止终的关心很有关系。他的老同事都“毕业”了,他却对与他一起成长起来的报纸怀有深厚感情,表示要在报社将生命进行到底。

铁矛喜欢用简练的文字和图片互相配合,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地报道青年活动和先进人物。因此,报人都知道他既拍摄了好照片,也写了一些通讯报道。几次新闻摄影工作的总结材料,也是他的份内工作。他写的摄影论文《摄影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新闻摄影的“正规军”和“游击队”》等文章,还写了一本自学摄影丛书《旅游摄影》和内参《青年报人影像回望》。

编辑部大厅里,挂满了历届摄影记者的经典摄影作品。铁矛的《毛主席迎接伏罗希洛夫》是他的代表作,挂在第一幅位置。1957年这幅新闻照片发表后,反响强烈,新华社借去对国外发稿,上海和辽宁两地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制了大型招贴画,广为宣传中苏友好。也就是在这唯一的一次重大采访活动中,他抓拍的《聂帅和毛主席》被认为是聂帅最为理想的动态照片,发表在《毛泽东》大画册上。还有一幅周恩来总理和苏联少年的合影,是周总理当时让他拍摄的。他说;“能荣幸地和周总理说上几句话,在报社恐怕是没有第二个记者。”几十年之后,回忆起这次采访活动时,他的自我评价是:“我是第一次参加中央级重大采访活动,根本没有经验,其所以成功,绝不是因为我比在场记者水平高,完全是由于我被幸运地挤到最好的位置上,是偶然碰上的。”

在数十年的摄影采访中,几乎完全是正面宣传报道,而天灾、人祸、抢险、救灾等客观新闻照片,少之又少。那时还处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对外封闭、保密。相比之下,他感到现在的新闻摄影报道的范围非常广阔,摄影记者可以大显身手,拍摄到更多更好的新闻照片。

从中国青年报社离休后,他曾在《中华老年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等单位协助摄影工作 。

更新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