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道

简介: 李传道(1919年- ),湖南长沙市人,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
[展开]

李传道的个人经历

李传道(1919年-    ),湖南长沙市人,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森林系,1945年受聘为该系助教。后历任南京林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至1999年退休。从事森林病理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达50余年,对森林苗圃病害、杨树病害、杉木病害及松树病害等有深入研究,为中国森林病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主持的松针褐斑病综合防治研究课题的成果曾获1992年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经林业部推荐又获1993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传道 - 生平简介

李传道,1919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27年起,先后就读于长沙楚怡小学和明德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传道在校积极参加抗日宣传。1938年11月,日本侵略军逼近长沙,学校被迫停课,他随长兄辗转经广西、贵州,于1939年春到达四川。随后进入设在永川县的国立第三中山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1940年秋考入中央大学森林学系。在大学生活中,他刻苦勤勉,成绩优秀。课余除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外,还爱好民族乐器,参加学生民乐社团活动,并且常去旁听有关美学、文学和法学的讲演或课程,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1944年,李传道大学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45年回母校任助教,先后参加过造林学、森林学和森林管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1949年中央大学改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建立了南京林学院(1986年改名为南京林业大学),他继续在该院林学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唤起了他极大的热情,在教学工作上日以继夜,废寝忘食,连暑假也不休息,连续几年深入条件艰苦的林区开展调查研究。1950年夏天,他参加苏北沿海营建防护林的勘察工作,1951年夏带领林学专科同学到皖南山区进行生产实习,1952年参加了苏北国防林及农田防护林的调查设计工作。从事森林病理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50多年,对森林苗圃病害、杨树病害、杉木病害和松树病害有深入研究。是中国森林病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李传道还曾兼任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系副主任,林学系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并曾当选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学分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员会第五、六届委员等职。

李传道自少年时代起即爱读中国古体诗词及其他文艺作品,在中央大学求学时也常聆听有关专家学术报告或旁听有关课程,因此对诗词和文学有一定的基础。几十年来,他在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也涉足于诗词及散文的写作,虽然数量不多,也很少发表,但在亲友传阅中均获好评,后集结成本出版《林间拾芥》。

李传道

李传道 - 个人简历

1919年3月 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

1932年-1938年 湖南长沙市私立明德中学学习。

1939年-1940年 四川永川第三中山中学毕业。

1940年-1944年 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学系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1945年-1949年 中央大学森林学系助教。

1949年-1952年 南京大学森林学系助教。

1952年-1953年 南京林学院助教。

1953年-1983年 南京林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1986年至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博士生导师。

李传道 - 成就贡献

一、献身森林病理,创业维艰

1952年以前,中国几乎没有专人从事森林病理学工作,也缺少森林病害的资料。1952年建立林学院后,才第一次将森林病理学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林业专业的教学计划。李传道不畏困难,勇挑重担,师从南京农学院魏景超和朱健人等从头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1954年夏他赴福建进行桉树病害调查,1955年赴云南丽江、永胜林区和四川西部木里林区,1957年又赴东北小兴安岭林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使森林病理学课程初具规模。1959年,李传道主编《森林病理学》试用教材,为中国森林病理学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1958年南京林学院等院校设置森林保护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这一专业在国内外都是首例。李传道当时任森林保护教研室主任,在新专业筹建中,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师资培养规划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先后讲授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森林病理学课程。在课堂上,他结合林学原理并联系林业生产实际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加之他思维慎密,语言精炼,讲解富于逻辑性,以及对待学生平易亲切,循循善诱,因此深受历届学生好评和尊敬。

二、从事森林苗圃病害研究,丰富了中国森林病理学的教学内容

50-60年代,李传道主要从事森林苗圃病害的研究,如树苗茎腐病(Macrophomina phaeseolina)。他针对夏季苗床上土温过高灼伤苗茎基部导致病菌从伤口侵入,提出用苗木行间覆草以降低土温的方法,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对马尾松幼苗猝倒病进行流行条件分析,认为主要决定于幼苗的品质,与降雨量和土壤湿度等因素无明显关系,因而强调育苗技术在防治中的重要性。对金钱松一年生苗大量死亡的原因进行研究,发现是由于其根系没有形成菌根所致,证明用含有菌根真菌的森林土壤调成泥浆醮根后移植,是防止死苗的最佳方法。此外,研究了响叶杨实生苗和加拿大杨黑斑病(Marssonina brunnea),发现寄生在白杨派杨树和黑杨派杨树上的杨褐盘单隔孢菌是两个不同的专化型,可以从分生孢子萌发形态上区别为单芽管型和多芽管型,并对两个专化型孢子的萌发条件、寄主范围和所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做了比较研究。这些成果在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创建和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森林病理学的教学内容。

三、改革开放迎来学术事业的金秋季节

70年代初,南方各省丘陵地区大面积杉木幼林发生流行病。李传道在1974年受命组织人员,深入到江西林区长期蹲点,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搞清了杉木的流行病主要有3种,即细菌性叶枯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cunninghamiae)、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和生理性黄化病,主要根源在于幼林地立地条件不适,从而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1976年全国杉木病虫害科研协作会议上,李传道虽不能以正式代表身份出席,但在会上详细介绍了研究成果,受到热烈欢迎。1981年,他承担了林业部“国外松褐斑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该课题1986年又被列为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他带领课题组成员从病原鉴定、病害分布、病原菌生物学等基本问题着手,对病害流行规律和防治方法等做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病害流行危险性地区的预测方法;证明了自然情况下松树种子不能成为松针褐斑病的侵染来源,为进一步在中国发展湿地松和火炬松以及对松针褐斑病的检疫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还着重进行了湿地松抗褐斑病优树表型选择,获得了62个高度抗病的湿地松无性系,并用这些无性系在福建省官庄林场建成约100亩湿地松抗病无性系种子园。种子园面积虽小,却是中国第一个林木抗病种子园。1992年夏天,李传道主持的这一国家攻关专题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全国森林病理学界多少年来获得的第一个一等奖。1993年这一成果经林业部推荐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教学方面,成绩裴然

在教学工作方面,李传道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都成为各自工作单位的骨干力量。

1985年,李传道主编了全国高等林业院校通用教材《森林病理学通论》,这是中国至念唯一的一本阐述森林病理学基本原理的教科书。1995年他的专著《森林病害的流行与治理》出版,评述了当前森林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他对森林病害流行和治理的新见解。他先后发表的各类论文著作是反映中国森林病理学创建和发展的宝贵文献。

李传道还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工具书和专著的编写工作,曾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森林病理学分科副主编,《中国森林病害》编委,参加《辞海》、《国外林业概况》和《新英汉林业辞汇》等书的编写工作。

李传道 - 个人评价

一、治学严谨,一代师表。

李传道在林业教育和科技战线上辛勤工作了50余个春秋,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撰写论文总是经过反复思考,多次修改,然后定稿。对同事和学生们请他审阅的文稿也极认真仔细,大到一个论点论据,小到一个标点符号,他都会提出修改意见。对尚存在的疑点,也实事求是地提出补充修改意见。多年来,他的这种精神感染着周围的人,并且一代一代地传给了他的学子。

“学海本无涯,孜孜求日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90年代,年逾古稀的李传道仍伏案灯下,执鞭讲台,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为中国森林病理学的发展作着更多的贡献。

二、为人谦虚,待人诚恳,淡薄名利,乐于助人。

李传道为人谦虚,待人诚恳,淡薄名利,乐于助人,因而能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团结同事,共同完成任务。他写的一首《卜算子·咏松》词:“叶喜向阳生,根入岩深处,绿化荒山让我先,风雪何堪惧。干曲节枝多,因是孤生树,要得亭亭百尺材,须到林中去。”充分反映出他的创业壮志和集体主义精神。

几十年如一日,李传道朴实的生活从未改变。他常常出差到林区基层,交通和食宿条件都很差,但从不提出任何要求;年近古稀,还常常翻山越岭步行几小时到试验现场视察。基层的同志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位知识渊博的教授到来而觉得机会难得,总是抓紧求教,反映林业生产中的病害问题。对此他总是热情而认真地给予指导和帮助,有问必答,有信必复,尽自己所知慷慨奉献。他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人们的深深赞誉。

李传道 - 主要论著

1、方中达,袁贤熔,李传道,王开明:《银杏茎腐病的防治试验》,《植物病理学报》,1956,2(1):43-53

2、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等(李传道执笔):《杉木叶枯病病原细菌·杉木假单胞杆菌》,《微生物学报》,1977,17(3):179-182

3、李传道:《树木的溃疡病》,《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0,3(1,2):22-35

4、林业部森林植物检疫所等(李传道执笔):《杉木炭疽病的研究I·症状和病原的探讨》,《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0,4(2):31-35

5、李传道,朱熙樵,石峰云:《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Ⅱ·病原菌的鉴定》,《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0,4(3):28-33

6、林业部南方森林植物检疫所等(李传道执笔):《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Ⅲ·病害流行》,《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学报》,1980,4(4):16-21

7、李传道:《杨盘单隔孢菌的两种专化型》,《南京林学院学报》,1984,8(4):10-17

8、李传道:《盆栽金钱松苗菌根化试验》,《森林病虫通讯》,1986(3):29-30

9、李传道等:《松针褐斑病调查和病原鉴定》,《南京林学院学报》,1986,10 (2):11-19

10、李传道等:《松针褐斑病菌生物学的研究》,《南京林学院学报》,1986,10 (2):19-26

11、叶建仁,韩正敏,李传道,高善章:《湿地松、火炬松种源抗褐斑病试验和抗病优树选择》,《南京林学院学报.1986,10(2):27-36

12、李传道等:《松针褐斑病在湿地松幼林中的发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11(1):1-7

13、叶建仁,李传道:《松针褐斑病种子传播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2(4):21-24

14、张立钦,李传道,黄敏仁:《杨树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对水泡型溃疡病的抗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3(4):9-15

15、韩正敏,李传道:《中国不同地区和寄主的松针褐斑病菌菌株比较》,《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15(1):1-8

李传道 - 参考资料

[1] 时代网 http://www.timesinfor.com/zz/1178860.html
[2] 知网空间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LY198904001.htm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