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延坤

简介: 1974年2月生于河南鲁山县。中国书协会员、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青年书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书法师从李强先生。
[展开]

乔延坤的个人经历

书法获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瘗鹤铭奖优秀奖、妈祖杯优秀奖、魏晋风度优秀奖、三苏奖优秀奖、王安石奖优秀奖。

书法入展

? 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四届全国正书展、首届全国大字展、首届全国青年展、第三届全国青年展、第三届全国隶书展、第七届楹联展、首届小品展等20多次国展。

?

合编教材

?新华出版社《书法》教材、故宫出版社《书法》教材、河南文艺出版《书法艺术》教材、河南科技出版社《书法》教材、河南美术出版社《写字》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书法练习指南》教材。

乔延坤

师承

? 乔延坤书法师从李强先生,李强先生1957年生,河南固始人。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曾任郑州师范美术教师、《郑州晚报》美术编辑,1985年调入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任《书法家》、《书法博览》编辑,《青少年书法》主编。1991年调入河南省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第七批优秀专家。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院院长、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书法理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客座教授。

说说延坤—李强

乔延坤是我的第一个学生,1998年春夏之交,朋友说给我介绍个学生,并带来一封他用钢笔写给我的信和一幅行书作品,字迹清秀,虽然还很稚嫩,但安静从容,不浮不燥,透着质朴和灵性,这让我感觉很好,便同意收下了这个学生。

不久,延坤登门拜访。我至今还记得他紧张拘谨的样子。天不算太热但他额头不断出着汗,直直地坐在对面,像一个老实听话的高中生。那天,我没对他提出太多要求,只让他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书体来学,但前提是必须临习古代经典法帖。后来延坤选择了大草,兼习隶书。

同年,在我的引见之下,他认识了与距离他学校几百米的另一所中专学校的老师---毛国典。当年国典也就三十四五岁,还是河南省刚刚涌现出来的书法新锐,书画印齐头并进,势头强劲。因我与国典都主攻隶书,影响之下,延坤的兴趣也慢慢转移到隶书上来。其实我也发现,性格朴实无华的延坤也确实不太适合激情奔放的草书,而古拙厚重的隶书却与其气质吻合。

说实话,延坤的进步速度一直不快,他不是那种天赋极高的学书人,他完全属于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笔一画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那种人。近20年了,我觉得这一点他对自己的定位很准,坚守着安静平和,在量变与质变中孜孜以求,磨砺着!我还要求他看一些美学、书法史方面的理论书籍,他都不打折扣地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和学习。

此后的好多年我从不鼓励他参加任何书赛,想让他真正把功夫下足,基础打牢。2004年,他瞒着我以一幅大字隶书对联入展了首届青年展,接着入展了首届大字展和四届正书展,攒够中书协会员资格。从那时起,30岁的他才真正从一个书法爱好者向一名青年书家迈进。

入展九届国展是延坤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2007年底转入对马王堆帛书的研习,我知道对他来说,在当时相关资料和可借鉴对象缺乏的情况下,注定不会是一个顺利的历程。果然,一直到2012年初四年多时间里,他以帛书参加的所有展览全部失败。沮丧和失落是必然的,但性格因素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还那样默默地坚持和努力着,而阳光灿烂的日子随之到来。2012年,他的帛书风格的作品入展了三届青年展,后来又在“瘗鹤铭奖”中获奖,这让他的自信心得以重振。2013年,他入展中书协展览13次,其中4次获奖,接着又入展四、五届兰亭奖,今年,在被称为史上评选程序最复杂严格的十一届国展中拿下最高奖,多年的付出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他也从一位20出头小伙子成长为河南省青年代表书家之一。

时间过得真快,延坤也已年逾不惑。作为老师,我为他取得的成绩深感欣慰的同时,希望他在今后的道路上勤奋笃实,不改初心,不断完善自己,向自己的书法梦想一步步靠近。

文章随笔

作者:谷松章

乔延坤是一位在隶书创作上致力极深的青年书家。不说别的,仅仅就在隶书一体中能写出的样式,几乎没有人能和他比肩。朋友们都戏说他“会得多”!而他屡屡入展获奖的作品正是明证。

会得多是一件好事,首先证明作者用功深、眼界宽、思维活。尤其在这样的状况下作者在个性的艺术语言方面还不断探索,风格鲜明。他的佳作,糅汉碑、简帛书为一体,丰富生动,意态自新。尽管这种丰富他还偶尔有拿不住的感觉,但作品已非常可观,与当代隶书名家比亦不多让。他纯学简帛书的隶书,清雅隽逸,颇可玩味。而他由碑而出的隶书,在技法和气息上,效仿了当代的一些表现手法,多多少少有点流行。我以为这种流行的东西固然符合当代审美,但是对作品的格调有着不利的影响,应该慎重。当然,会得多也需要有一个纯化融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难度,但是过了这一关必然海阔天空。

说到隶书,我觉得是否“到汉”是评判优劣的最有效标准。“到汉”这个词没有办法从技法上详细分析,但是感觉是极为真实的。学习秦汉书法,技法并无大的难度,难在气息的把握,难在对秦汉艺术雄浑、高古、丰富、奔放的艺术境界的塑造。清代以来,伊秉绶、何绍基、金农、吴昌硕、来楚生都是在隶书上有成就的大家,作品都是“到汉”的,但其技法并不复杂。以简单的技法写出秦汉古韵,令人难以追攀,这才是绝世高手。“到汉”的内涵当然包括秦汉艺术自由奔放中见个性的特点,从这一点说,邓石如虽然在篆隶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品也从汉碑得来,但气息是不太“到汉”,而是有些偏晚近的。当代隶书创作,能写“到汉”的并不多,但也有几位,这其实已经是一个时期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说明在目前的学习环境、艺术审美环境中隶书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乔延坤的一些作品,“到汉”而且有个人面目,尽管还不太稳定----必竟是年轻作者,但有冲刺隶书大家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能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希望他珍惜机会,取得成功!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