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

简介: 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丰顺家中。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
[展开]

丁日昌的个人经历

丁日昌 - 基本资料

姓名:丁日昌
字:禹生
又名:雨生
号:持静
籍贯:广东丰顺
备注:洋务派,军事家,政治家

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广东丰顺人。20岁中秀才。初任江西万安、庐陵知县。1861年为曾国藩幕僚,1862年5月被派往广东督办厘务和火器,1864年夏任苏淞太兵备道,次年秋调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春升为江苏布政使。1868年任江苏巡抚,1875年9月任福州船政大臣,次年署理福建巡抚。1882年2月27日,逝世于广东丰顺家中。清朝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军事家,政治家。

丁日昌 - 个人概述

丁日昌,(1823~1882)清藏书家、官员。字禹生,别字雨生,一作持静。广东丰顺人。贡生。曾入曾国藩幕府,协助曾国藩、李鸿章办详务,开办江南制造局,任总办兼苏松太道。同治初迁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1868年(同治七年)升任江苏巡抚,1875年(光绪元年)任福建巡抚,开办台湾煤矿。因贪污被劾,行疾辞职。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正在江苏任职,江浙一带藏书故本多有散出,大力搜求,所获近4万卷。

任上海道时,收上海大藏书家郁松年“宜稼堂”宋元旧本和普通本几万卷,又得顾湘舟精椠善刻,数年之内,藏书之富称雄一时。藏书楼名“实事求是斋”,后改名为“百兰山馆”,又命名为“持静斋”、“读五千卷书室”,藏书共10余万卷,当时与瞿氏“铁琴铜剑楼”、杨氏“海源阁”并驾齐驱,延请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莫友芝、江标等学者为他整理校勘。编有《持静斋书目》5卷,收录宋本55种,元刊46种。另有《百兰山馆藏书目录》,著录图书3万余卷,《持静斋藏书纪要》,是善本书目。著有《抚吴公牍》、《保甲书辑要》、《查将图传》、《百兰山馆诗》、《奏稿》、《巡沪政书》等。死后,所藏书多由北京、上海书贾购去,部分归于顺德李文田、广州莫伯骥等藏书家手中。

丁日昌 - 生平简历

丁日昌在考中秀才之后,屡次考试不中,惠潮嘉道李璋煜见到他文章后,称赞为“不世之才”,聘为幕僚。
 
1854年,太平军攻打潮州城,丁日昌献计退敌,1875年以军功任命为琼州府学训导。后出任卢陵知县后,因太平军攻陷,遂被免职。其后为曾国藩幕僚,帮助筹办水师。在出任福州船政期间提出创建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分区设防的主张;还提出革新船政,延聘外国人员教习技术。

1876年到台湾,开办煤矿,架起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制订《海难救护章程》。

1877年8月,因病离职回籍休养。

1879年清政府命他专制南洋事宜,节度沿海水师官兵。

1881年向总理衙门建议派人巡抚广西,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他在政务之余,悉心读书,尤酷爱搜聚典籍,是清代三大藏书家之一,辑有《持静斋书目》。

丁日昌 - 政治主张

发展实业方面:首创轮船航运事业;创设江南制造总局;倡办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等。

军事国防方面:提议创建北平、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建言建策不计资历,从实践中选拔各方面的人才。

外交方面:力主维护主权和收回利权等。

丁日昌

内政方面:提倡清政廉洁,严惩贪官污吏;平反冤狱,清理积案;剔除陋规积弊,蠲减苛捐杂税;注意治水促耕,抢险救灾等。

华侨华工方面:建议禁止外人在沿海诱骗华工出国;建议设市舶司,管理在外国的华侨和华工等。

文化教育方面:建议变八股为八科,改革科举制度;推动和促成派遣第一批留美学童;挑选船政学堂优等生赴欧留学;组织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和编撰府志政书;主张在通商口岸创办报馆;倡导广设社学和义学。

丁日昌 - 国学造诣


丁日昌,(1823~1882)清藏书家、官员。字禹生,别字雨生,一作持静。广东丰顺人。贡生。曾入曾

国藩幕府,协助曾国藩、李鸿章办详务,开办江南制造局,任总办兼苏松太道。同治初迁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1868年(同治七年)升任江苏巡抚,1875年(光绪元年)任福建巡抚,开办台湾煤矿。因贪污被劾,行疾辞职。雅好藏书,为官之余,搜罗古刻善/本,不遗余力。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正在江苏任职,江浙一带藏书故本多有散出,大力搜求,所获近4万卷。任上海道时,收上海大藏书家郁松年“宜稼堂”宋元旧本和普通本几万卷,又得顾湘舟精椠善刻,数年之内,藏书之富称雄一时。藏书楼名“实事求是斋”,后改名为“百兰山馆”,又命名为“持静斋”、“读五千卷书室”,藏书共10余万卷,当时与瞿氏“铁琴铜剑楼”、杨氏“海源阁”并驾齐驱,延请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莫友芝、江标等学者为他整理校勘。编有《持静斋书目》5卷,收录宋本55种,元刊46种。另有《百兰山馆藏书目录》,著录图书3万余卷,《持静斋藏书纪要》,是善本书目。著有《抚吴公牍》、《保甲书辑要》、《查将图传》、《百兰山馆诗》、《奏稿》、《巡沪政书》等。死后,所藏书多由北京、上海书贾购去,部分归于顺德李文田、广州莫伯骥等藏书家手中。

丁日昌 - 思想的转变

1854年(咸丰四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进攻嘉应(今梅县),丁日昌为李璋煜献计,以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起义军。事后论功授琼州学训导,三年后迁任江西万安知县。1861年调任卢陵知县,正赶上太平军进攻卢陵,县城失守,被清廷革职。当时曾国藩正率湘军在安徽作战,丁日昌转投其幕中,为其襄办军务。1862年(同治元年)奉曾国藩之命,前往广东督办厘金。丁日昌在抵达广州后,发挥自己通晓火器制造的专长,在广州市郊燕塘亲自设计监制成功短炸炮36尊,炮弹2000余颗。这些武器受到广东清军的欢迎,丁日昌因此声名远播,1863年,被李鸿章调赴上海,创设炸炮局,制造18磅、48磅等多种开花炮弹,同时也铸造少量短炸炮,供淮军攻击太平军之用,在进攻常州作战中发挥了相当的威力。

在这个过程中,丁日昌的思想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认为“太平军已不足平”,真正构成对清朝威胁的是外国侵略者。1864年8月,他上书李鸿章,指出现在中外交通,洋人乘我多事之秋,不时恫吓挟制,令人忧愤难忍,必须积极自强以图御侮。他认为外国的长技在于船坚炮利,洋人恃此以挟制中国,我们也可以取其所长以对付洋人。丁日昌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他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中国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手段无法适应近代枪炮制造的需要。旧式泥炉炼不出能够制造近代枪炮的钢铁,用泥模铸炮也很难使炮膛光滑匀衡。因此,丁日昌产生了改革生产工艺和手段的强烈愿望。他在上海与洋人频繁接触,已对西人的机器工厂有所了解。王韬所著《火器说略》,更使他对近代枪炮的制造原理、生产工艺,特别是车床等生产工具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写信向李鸿章推荐王韬,同时建议设立“夹板火轮船厂”,用机器生产近代轮船和枪炮。恰在这时,容阂提出了要在中国发展“制器之器”的主张,丁日昌立即深表赞同,说:制造之理是一脉相通的,“一有制器之器,即可由一器而生众器,如父之生子,子之生孙”。(丁日昌《丁中丞政书?巡沪公牍》卷一)

从手工生产进而追求机器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变革。这个观念变革对中国19世纪60年代洋务自强运动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丁日昌以这种新的认识和观念为基础,在上海积极设法,主持收买了美国人设在虹口的旗记铁厂,合并原来的炸炮局,后又接纳容阂从美国购回的机器,于1865年9月正式成立了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设立的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

丁日昌 - 对海防的贡献

丁日昌以苏松太道的身份出任江南制造局的第一任督办,为该局拟订了经营大纲。他提出要留外国技术人员为教习,培训华人技艺,力争自主,不受洋人控制。鉴于局中原有设备以造船机器为多,他让局员详考图说,“就厂中洋器,以母生子,触类旁通”,制成大小机器30余台,用以制造枪炮。据曾国藩后来奏报,其所造枪炮“皆与外洋所造者足相匹敌”。后来,他又设法扩展该局的生产能力,由生产枪炮进而制造轮船。至1868年8月,江南制造局所造的“恬吉。号轮船下水,上海全市为之轰动,“军民无不欣喜”,欢庆我国第一艘明轮蒸汽舰试航成功。“恬吉”号长185尺,宽27.2尺,马力392匹,排水量600吨,装炮9门,与日本横须贺造船厂同期所造的“清辉”号相比既快又好。“恬吉”号的制造成功,说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其中确有丁日昌所付出的心血。

1865年9月,丁日昌转任两淮盐运使。1867年初,升任江苏布政使。虽然布政使的本职只限于处理地方财政和行政,但他心系国防安危,对海防建设十分关心。他上书曾国藩,明确提出自己建设新式海防的主张,希望曾国藩能够上奏朝廷。在他看来,中国的海防自明朝以来就是“以炮台为经,以师船为纬”,这种设防办法根本不能适应近代海防的要求。因为洋人游弋海上,可以集中兵力,攻取中国沿海任何地方,若中国处处设防,则防不胜防,正犯兵家备多力分之忌,以致常常被动挨打。丁日昌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创建近代海军以取得制海权。有了制海权,能够控制住一定的近海海域,就可以扩大防御纵深,海防才有保障。要想取得制海权,必须在清朝旧有水师之外,创设全新的近代海军。因为在西方海军已经装备了蒸汽动力舰、铁甲舰的情况下,清朝旧式帆船水师实际上已完全无力进行近代海战。丁日昌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这种认识,说明他是很有远见的。在他之前,左宗棠等人也曾主张制造轮船装备外海水师,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建立海军的主张和计划。

丁日昌的海军建设具体计划是分设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北洋水师设提督于津沽,兼顾辽东、山东沿海各要口;东洋水师设提督于吴淞,守江苏、浙江沿海各口,南洋水师设提督于厦门,防守福建、广东各海口。三支水师各设中等炮艇土。艘,半年会哨演习一次,以使“三洋联为一气”。这个计划是一个统筹全局的海防战略构想。有了三洋水师,就能分别对京师政治中心,江南经济中心和祖国的南大门加以屏障和保护。

1868年初,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随着职位的提高,他更加感到自己对于国防建设的责任重大。他重新拟订了三洋水师章程六条,使自己建立新式海军的计划变得更加具体。他明确提出要废弃沿海旧有水师,移饷训练新式海军。除了中等炮艇外,又进一步提出三洋水师应各设铁甲舰6艘。这时,他还强调近代海军的建设应与沿海炮台、岸防部队的建设同步发展。他建议三洋海军舰队各练陆兵千人,半年在岸,半年在海,沿海各镇亦练精兵500人,形成“山有虎”、“水有龙”,水陆相联之势。对于海口炮台建设,丁日昌也主张变更过去的办法,以炮台和水雷为中心建设新式海口要塞,使水师舰船在作战时能够和海口炮台“相为表里,奇正互用”。这表明他的海防建设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丁日昌 - 对陆军体制的改革

1869年,丁日昌开始对江苏绿营进行整顿。他上奏朝廷,将江苏抚标绿营1600余名减为1000名,成立“练军”两营。招幕精壮营勇作为练军士兵,提高他们的饷额,使他们能够安心操练。这支练军全部改用洋枪洋炮,学习准军洋操。丁日昌组织有关人员将洋人教练淮军的办法翻译成中文,绘图注说,编成《一哨操演图说》,《一营操演图说》、《一军操演图说》各一卷,以之作为江苏练军练习洋操的依据。在晚清各省练军中,江苏练军是最早装备洋枪洋炮、实行西式操练的。后来江西等省练军的洋操办法就是从江苏练军学来的。用近代枪炮和洋操来改造清朝的经制部队,这在中国近代军制发展史上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它为清末新军的全面改革开辟了道路。
丁日昌在整顿绿营,设立练军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精兵的原则。他认为“自古强兵之道,以多而弱,以少而强;以散而弱,以聚而强”。他提出要“并兵厚饷,化散为聚”,(《丁中丞政书?抚吴奏稿》卷五)对全国的兵勇大加裁汰。实行精兵政策是与近代军队建设的实际相适应的。清朝全国绿营兵60余万,加上八旗和勇营,数量相当庞大。但国家财力有限,兵勇粮饷菲薄,特别是绿营兵,粮饷不足自养,大都兼营他业以谋生,训练成为空话,毫无战斗力可言。要想整顿绿营,就得加强训练,要想加强训练,就得增加饷额,要想增加饷额,只有裁兵并饷一法。丁日昌的精兵主张,与魏源的思想一脉相承,可谓切中时弊。

在改革陆军军制方面,丁日昌还提出了分设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的主张。在设立练军时,他提出练军必须集中训练,专事征战,使之成为“游击之师”。他认为应该将“战兵”与“差兵”、“汛兵”截然分为两途,把护饷、解犯、守库、守陵、分汎等项绿营例差一概责成差兵和汛兵,使战兵“专心防剿,可免外侮之侵凌”。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分设的主张是近代军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在外患频存的情况下,如不改变绿营“差操不分"的陈规,专门建立一支精干能战的野战部队,便无法适应反侵略战争的需要。丁日昌的这一主张,是林则徐、魏源反对临战时抽调“客兵”、专门建立海防部队思想的又一重要发展。

丁日昌 - 建设基础设施

1875年(光绪元年)6月,丁日昌奉旨北上天津,帮冈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办事务。9月,在沈葆桢的推荐下,出任福建船政大臣。次年初,又奉命兼署揭建巡抚。丁日昌抵任后,提出要对船政局的生产加以革新,希望能派员往外国学习,延聘外国技术人员釆厂当教习。他和李鸿章、沈葆桢等奏准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35名赴欧学习,其中有严复,刘步蟾等人。丁日昌认为电报可以通军情,为海防所必需,积极主张自设电报。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福州至罗星塔电线,成为中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随后,他又主持架设了台湾府城至安乎、旗后电线,成为中国第一条自建电报线。

丁日昌 - 呕心沥血

丁日昌性情本急,加上长期操劳过度,他的身体早就极度虚弱,患有咳血等症,在台湾又因瘴气浸染,旧病复发。1877年8月,他因病离职回籍休养。此后,清廷一再表示希望他再度出任海疆和枢廷要职。1879年下谕赏给他总督衔,令他专驻南洋,节制南洋沿海水师官兵,悉心办理海防事宜。不久,又命他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他都因病未能出山。

丁日昌虽然身在林泉,但他对国家的防务仍时时予以关注。1879年6月,他上奏清廷,对海防等问题提出16条建议。由于琉球的废灭,他对日本的侵略野心益加警惕,指出日本“三五年不南攻台湾,必将北图高丽(朝鲜)”。(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第394页)他大声疾呼朝野内外一定要齐心协力,急谋自强,否则将国无宁日。他还认识到“民心为海防根本”,只有老百姓的生计有着落,元气得到恢复,才能众志成城,海疆安如磐石。因此,他希望统治者们能够切实关心百姓的痛苦,从根本上使中国强大起来。

1881年,丁日昌获悉法人对越南之经营日趋积极,他便给总理衙门王大臣写信,提醒他们予以关注。他说,越南为法人蚕食,萎靡不振,若听其自然,必成为第二个琉球。他建议清廷密派广西巡抚或提督,与越南密商自强办法。他自己还曾组织人员翻译法人所绘著的中越边境地图和说明,以揭露法国的侵略行径。

丁日昌 - 逝后评价

1882年2月27日,丁日昌病死在广东。临终前,他回顾自己多少年的努力,却并没有使中国在军事上强大起来,外患愈来愈亟,不禁悲怆之至。他口授遗折,长叹自己“死有余憾”。

丁日昌生活在一个动乱与变革的时代。纵观他的一生,他所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强兵御侮。他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真可谓是孜孜不倦,呕心沥血,死而后已。应该说在.那个时代,他的许多见解是精辟的,他的许多主张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对中国国防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丁日昌 - 著述

《丁禹生政书》、《抚吴公犊》、《百兰山馆诗集》、《百兰山馆政书》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