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藩

简介: 赵国藩于1924年出生于山西汾阳,是中国著名的土木建筑结构工程学家。赵国藩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

赵国藩的个人经历

赵国藩 - 个人简介

1924年12月29日出生,山西省汾阳市人。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

1950年8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助教、讲师、教授(越级晋升)、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赵国藩

1981年3月-9月,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做访问教授。

1984年,陆续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30所高校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

1985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一等1项,二等3项,三等3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19项。

1985年,曾先后20余次应邀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主席团成员/分组会主席/委员等职务,

1994年起担任《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委员会第1-10届国际会议的国际委员及1996年第6届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

1994年7月-2000年2月,担任国家攀登计划--工程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大土木及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家委员会委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获第八届陈嘉庚技术科学奖和辽宁省功勋教师号。

赵国藩 - 主要学术及社会兼职

曾任《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编委;现任国际刊物《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及国内《建筑结构学报》、《工程力学》等五种学术刊物编委;1994年起担任《亚洲混凝土模式规范》研究委员会及第1-10届国际会议委员及1996年第6届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和执行常委、国家科委攀登计划-工程技术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重大土木及水利工程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基础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理事、纤维混凝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名誉委员等十多个学术职务。曾先后20余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分组会主席/委员,10余次应邀赴美国、瑞士、日本、捷克、新加坡、香港等地大学讲学。同时,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二十余所院校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名誉教授。 

赵国藩 - 研究领域

1、赵国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国内系统介绍了极限状态设计理论

2、20世纪60年代在国内首次提出用一次二阶矩法计算安全系数。

3、他在出版的专著《工程结构可靠度》一书中提出可靠度实用计算法及荷载、抗力统计模式,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发行1万多册,被其他学术刊物引用上百次,为中国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编制做了大量基础。

4、20世纪90年代,赵国藩专题组进一步提出了考虑变量相关性的广义随机空间内的可靠度分析法和精度较高的二次二阶矩法、四阶矩法、体系可靠度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分析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度等研究成果。

5、赵国藩系统地研究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机理,为中国规范提出了裂缝控制计算方法。他运用断裂力学理论,用激光散斑法测定混凝土的裂缝特征,提出了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概率分布模型和混凝土构件裂缝失稳扩展计算方法。他在混凝土静、动力学研究、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研究、高强混凝土抗震设计研究等方面都有学术建树。

6、参与制定中国水利、水电、港口、建筑、桥梁等专业的工程结构规范。

7、参与解决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赵国藩 - 指导硕、博士生研究方向

1.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 
2. 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结构基本设计理论 
3. 混凝土断裂力学 
4. 钢纤维混凝土 
5. 新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碾压混凝土、纤维混凝土、FRP等)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赵国藩 - 出版著作和论文

1 《筋混凝土结构按极限状态的计算》,建筑工业出版社,1961 
2 《工程结构可靠度》,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3 《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海洋出版社,1991 
4 《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 38:92)》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5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6 《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 《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电力工业出版社,1999 
8 《结构可靠度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赵国藩 - 相关信息

学习经历

赵国藩13岁小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父亲从军,家乡沦陷。1938年春,他随母亲跋山涉水,辗转逃难,在西安市郊区的农村读完中学。1945年夏,由在四川全济煤矿做技术员的舅舅资助路费,来到重庆。一个月间先后考取了5所大学,最后选择了临时迁到重庆的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开始了大学生活。

1945年抗战胜利,第二年春,他随校迁回上海。大学生活期间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赵国藩照样刻苦学习。当时上海交大好多著名教授为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授课。著名的力学专家徐芝纶教授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结构学”一系列土木系主干课程,并亲自指导赵国藩将“结构学”听课心得写成论文,帮他逐字逐句修改,推荐刊登在当时的油印刊物《交大土木》上。这一切给赵国藩影响非常大。1949年,赵国藩于上海交大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毕业,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教学生涯

1949年9月到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不久调入兰州大学水利系任助教。1950年8月赵国藩调入大连工学院任助教,边工作边学习,曾聆听著名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桥梁专家陆文发教授开设的“弹性力学”、“桥梁工程”等课程,突击学习了俄文,翻译了当时教学急需的苏联教材和参考书,同时也学习了苏联学派的专业知识。抗美援朝时,赵国藩被借调到吉林省公主岭810国防修建委员会任工程师,获吉林省一等模范干部奖章。

1952年,赵国藩开始担任大连工学院“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的讲课任务。1954年后历任讲师、教授(越级晋升)、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并作为访问教授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短期工作。1984年至今,他陆续被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武汉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郑州工业大学、西安公路交大、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等25所院校聘为兼职教授、顾问或名誉教授。

参与课题

1、赵国藩专题组承担了“七五”攻关专题中的子题“平面应变状态下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

2、“八五”攻关专题中的三项子题:一、动荷载下混凝土强度变形特性及其试验方法;二、全级配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研究;三、混凝土复合型及动态断裂特性研究。

3、“九五”有关“云南小湾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和四川沙牌碾压混凝土拱坝”项目。

4、港口重大工程、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个人荣誉

1、赵国藩专题组承担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水电工程筑坝技术——高混凝土坝裂缝及其防治”中的子题“混凝土裂缝评定技术”,完成的研究成果被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攻关专题获能源部电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2年)。

2、其相关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一项水利水电基金研究成果“混凝土损伤和断裂机理”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1992年)。

3、“混凝土静态及动态断裂特性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

4、赵国藩专题组参加的“八五”攻关课题“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在1989年截流时是世界已建的最高碾压混凝土拱坝,该项目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5、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6、1999年第8届“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7、在混凝土断裂力学这一新兴学科中,赵国藩共培养了博士生5名、硕士生6名。其中,徐世烺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获霍英东奖金、德国洪堡奖学金。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