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元澄

简介: 庞元澄民国官员、藏书家。字青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吴兴(今湖州)南浔人。庞元济弟。
[展开]

庞元澄的个人经历

简介

因其父庞云镨望子成龙,向清廷献银10万两,作为赈捐豫直灾害报效,受慈禧太后恩赏庞元济官职时,庞元澄却拒领例赏,改字为青城,青者年轻,并寓“青出于蓝”之意,倾向于反清的革命派。清光绪二十年(1894)秀才。工书法,精小学(此处小学指语言文字学)。曾捐巨款助赈,依例赏部郎衔,拒不领。光绪年间独资创办浔溪公学,为吴兴最早的中学。与孙中山为莫逆之交,加入同盟会,倡导革命,出巨款资助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四日,革命军敢死队参与攻打上海制造局,曾资助其军饷之半。其上海戈登路7号寓所为革命秘密活动点,宋教仁、廖仲恺、黄兴、陈其美等革命要人经常出入聚会。辛亥革命胜利后,寓所又成为南京政府财政部驻沪办事处,孙中山来沪常下榻于此。1913年讨袁战役失败,被通缉,避走日本多年。1925年,孙中山病危,闻讯后北上,直至病终尚侍于侧。曾授以农商部商业司司长,不就。晚年研究金石碑帖,收藏甚富,以稿本、抄校本、孤本极多,明代的刻本、清刻本、石印本也是他藏书主流,精品如《来鹤堂笔记》、《双桂寮疴次抄》、文澜阁抄本《声画》等,藏书楼有“百柜楼”。编《百柜楼书目》,曾被钱存训收藏。所藏书在晚年大部分出售给复旦大学图书馆。部分藏书被北京图书馆收藏。

庞青城与南浔“四象”之后的张静江为姑表舅甥关系,他们从小往来密切,向往民主。由于庞家在经济上的强大优势,使其有机会接受到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

光绪二十四年(1898)“百日维新”失败了,但新思潮已冲击了封建统治,废科举,教育从新,兼习西学。庞青城随兄庞莱臣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独资创办了浔溪公学,建校舍于南浔镇东栅上塘原“宜园”(庞家花园)的东邻,聘杭州名流、清末维新派人士叶翰为校务主任,教师中多佼佼者,如山阴的杜亚泉、绍兴的邵力子,安徽的周梅泉等。为南浔最早的中学堂,原国民党要人朱家骅、张乃燕及新闻学家黄远庸等均曾在该校读书。不久,他与兄庞元济提倡西医,在浔溪公学原址办起了浔溪医院,聘吴钰(彦臣)为院长,同济大学医科毕业的杨辑五为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南通医学院毕业的郁冠球为内科主任。因设备较全,医疗上乘,收费低廉,为病家称颂,成为江南水乡颇有声誉的乡镇医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主义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改名复旦大学),青城列名复旦公学劝募公启。

张静江在巴黎认识孙中山之后,便把自己的舅父庞青城推荐介绍给孙中山,并发展为同盟会会员,建议孙中山日后去上海活动时,可住在庞青城的家里,庞青城的别墅在上海英租界戈登路7号(今江宁路336号),雇有白俄保镖,比较安全可靠。后来孙中山与宋庆龄到上海就住在庞青城的家里,庞青城精心接待保护孙中山,并捐巨款支持革命,与孙中山建立了亲密关系。他的家也成了革命联络点,一度成为同盟会财政部的临时办事处,当时辛亥革命要人,如黄兴、宋教仁、于右任、戴季陶、许崇智、孙科、叶楚伧、周柏年、蒋介石、吴铁城等经常出入,他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庞青城结识孙中山之后,不仅在经济上支助孙中山,而且也直接参与了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胜利前夕,张静江受孙中山之命,从巴黎回到上海,与宋教仁、廖仲恺、陈英士、蔡元培、周柏年、周佩箴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马霍路德福里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庞青城是重要成员。

庞元澄

清宣统元年(1909),浙江咨议局成立,庞青城当选为议员。宣统三年,为光复上海和杭州,陈英士、王金发、蒋介石组织敢死队,分别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杭州军械局和浙江巡抚署,庞青城出巨资支助。据南浔林黎元老先生说,为攻打上海制造局,敢死队所需费用,一半由庞青城支助。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危,庞青城应召前去探病,始终侍候在侧。据说孙中山病逝后,庞青城是主祭人。孙中山丧事处理完毕后,庞青城就在上海做寓公,不问政治,潜心于书画碑帖,鉴赏奇石。他工书法,爱好藏书,辟室自题“百柜楼”,与文化界知名人士梅兰芳、徐悲鸿、吴昌硕等往来,徐悲鸿为其作骏马图祝寿。但当庞青城的好友辛亥革命元老居正被蒋介石囚于上海龙华某地时,庞青城亲自出力营救,并得以释放。据青城之女庞莲回忆:“到晚年时,父亲精神不正常,所有u2018百柜楼u2019的藏书,全部由我大弟卖给了上海同济大学文学院(50年代院系调整时并入复旦大学),所有碑帖也被大弟卖了。在我十多岁时,父亲要我为他抄这批古书的目录,这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中,到现在也忘不了。”在晚年,他终于与自己的兄弟,中国书画收藏界的巨擘走到了一起,成为了真正的兄弟。

1945年庞青城病逝上海,终年71岁。

家族背影

大河汤汤,从数万年前流向数万年后,支持其在历史中绵延的是周围无数细小的支流以及上流带来的强大推动力;一个家族也是这样,要成为“数百年世家”,也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相继涌现,共同推动家族的巨轮不断向前。

庞元浩(1881—1951),字赞臣,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秀才,为庞莱臣、庞青城的堂弟,他是庞氏家族在公益事业上的总代理人。

民国14年(1925),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就读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南浔青年学生,回故乡创办私立南浔中学,得到庞元浩的大力支持,并出任校董会的副董事长;抗战胜利后,因董事长张静江侨居国外,由他代理董事长职务。

民国10年(1921)8月,南浔镇商会正式成立,庞元浩被推举为会长,成为旅沪南浔富绅在家乡的总代理人。

民国11年(1922),湖州、南浔士绅会同商会重修荻塘,全长72里,改为石砌,庞元浩被举为南浔修塘事务所的负责人。他得到了上海南浔公会的支持,由南浔公会负责募集资金,庞赞臣负责修塘事务。修塘共支费用83万余元,南浔镇负担了一半的费用。

民国13年(1924)秋,军阀混战,浙江督军卢永祥与江苏督军齐燮元,为争夺地方利益,发生了江浙齐卢战争。苏军白宝山的部队在南浔过境,要钱要粮。民国15年(1926),北伐军攻入闽、浙,大批孙传芳败兵在南浔过境,勒索巨款。经庞元浩的策划和应付,以及上海南浔公会的支援,前后共支出了12万元,南浔人民才得免受兵灾。

他又是庞元济创办工商业及其他事业的代理人,出任上海龙华镇龙章造纸厂、浙江塘栖镇崇裕丝厂的总经理。1922年参与创办浙江典业银行,并长期任总经理(董事长为湖州陈其采)。

1937年上海抗战爆发后,庞元济将龙章造纸厂的机器设备拆迁运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1946)在南浔办起了一所公立医院。

1951年病逝,终年71岁。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