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作家)

简介:黎阳,著名新生代女作家、演讲家。研究生,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青联委员,民建四川省委委员。
[展开]

黎阳(作家)的个人经历

黎阳简介

黎阳,著名新生代女作家、演讲家。籍贯四川德阳,研究生,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青联委员,民建四川省委委员。曾在大型国企从事共青团工作,担任过刊物主编,节目主持人,企业文化运营总监,文化公司总经理等职。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

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诗集《朝阳集》、中篇小说《永远的守候》,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编译作品《处世手册》、《绝妙口才》(作为北京市丰台区公务员培训教材),编著作品《秋的怀念》(韩菁清、梁实秋纯美爱恋真情纪事)等。代表作《何处是归程》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亦被选为大学当代文学必读书目,获《十月》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奖”。2013年入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华文教材。散文《激情人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致力于口才学和成功学培训,在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进行了以“文化、社会、人生”为主题的巡回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论界誉为独特的“黎阳”现象。创办个人网站黎阳心语文室 ,致力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播。

黎阳以其为人阳光和作品阳光被大众广泛誉为“阳光女作家”,其演讲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发人深思,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让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是她不变的梦想;“做公共知识分子,文化传播者”是她积极倡导的理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阳光才女,这就是黎阳。

黎阳

代表作品

散文《激情人生》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誉为引人振奋,催人奋发,影响人生的经典美文。

散文集《激情人生》精选了黎阳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评论等文章。分为“江山塞漠书名篇——旅意抒怀”、“曾经岁月总关情——岁月情思”、“芳林新叶催陈叶——青春悟语”、“转益多师是吾师——文艺探骊”、“江山代有才人出——访谈时分”五个部分。收录了包括散文《激情人生》(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在内的几十篇精品文章,共十八万字左右。

《激情人生》文集思想深邃,语言优美,在启人深思、感悟良久的同时给人以文字上的审美享受。看似无关的五个部分,文意相通,神韵相融,形散而神不散。无论是旅意抒怀、岁月情思,还是青春悟语、文艺探骊等都体现出作者积极、阳光、豁达的人生观;昭示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激情、执著、活力与不竭的生命力;表达着作者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行文无一不透露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探究,对终极关怀的追寻:人生,是一个存在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人生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活着的时候因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灵魂的永驻才能延续生命。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了努力。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激情,纵然是活着,活着又有何滋味? “激情”始终贯穿着全书。“激情”既是作者精神的主心骨,也是本书的主旋律。

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亦被选为大学当代文学必读书目。2013年入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中学的华文教材。

《何处是归程》也是一本语言非常优美的小说,它采用了独特的散文化、诗化语言形式,它描写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心灵蜕变史,呼唤当代青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碰撞中坚守理想和精神的高度。用唯美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在小说中刻意承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学的优美、博大和精深。面对着势不可挡的西学东渐的时尚,作者高扬起“东学西渐”的旗帜,并且以她的小说勉力实践之。仅从语言上看,黎阳的这部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华彩独异,风流尽显,精美地演绎了汉语言的音、形、义之美,形成了独特的“黎阳”现象。

黎阳的《何处是归程》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情涤荡着读者的内心,不吐不快;如一种如泣如诉的凄美萦绕在读者的脑海,挥之不去。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情节,一个并不特别出奇的小说题材却被作者演绎得如此波澜壮阔,震撼人心。颇带有民国年间鸳鸯蝴蝶派的叙事艺术,西方意识流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扑面而来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馨香,如行云流水般的诗化语言,如此炉火纯青的语言造诣,如此广博的东西方文化知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等)。其涉猎之广,认识之深,诠释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其行文之流畅、个性之明晰、语言之优美,令人如沐春风。

《何处是归程》是一部唯美主义的诗化小说。这种表达方式、叙事风格在当代文坛是不多见的。而很少作家能用唯美主义的诗化语言来表现今天的现实生活。而黎阳却做到了,这也正是《何处是归程》的成功之处。

小说所表现出的散文化和诗化的倾向不仅体现了新时期小说多元发展的态势,更体现了作家在艺术创造中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特殊的审美追求。一部在当代文坛极为少见的上乘之作,一部洋溢着浓郁浪漫气息、闪烁着灿烂理想主义光芒的唯美诗化小说,这就是《何处是归程》。

阳光才女

千余年的古诗,千余年的传统,铸就了我华夏民族悠容的古风。我慕先秦诸子,我羡盛唐诸公,然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应有一时代之诗篇。正如那一轮新月,冉冉升起于神州的苍穹。

——黎阳心语(国际在线)

黎阳拥有一般年轻人所叹为观止的精神世界。巴山蜀水赋予了她的灵性,诗词曲赋陶冶了她的情操。很多人都说,黎阳是属于那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才女,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生活中的黎阳天真而烂漫,爱说爱笑爱背诗爱唱歌,有她在的地方总是令大家很开心。她的歌唱得很好,曾多次获奖。在青山绿水之中,寻找诗意的浪漫,正是黎阳的兴趣所在。无怪乎有人说,不仅想看到事业成功的黎阳,更想看到在湖上荡舟轻唱、柔情似水的黎阳。

——电视“阳光女作家黎阳”

观点警句

“让东学西渐,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Spread the Chinese culture throughout the world)。”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 ,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无疑将是一个愈久弥深的话题。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然而,当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西方文化,当其它国家正深入研究我们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时,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读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读狄更斯、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海明威、卡夫卡,却不约而同地忘记了自己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甚至忘记了开启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诸子百家。我们未曾想到,当我们把伤心的眼泪纷纷抛向坚强独立的英国少女简·爱时,大洋彼岸的有情人却正为“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质本洁来还本去”的林妹妹恸哭流涕。我们不曾知道,当我们大谈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西方的学者们却沉浸在我们先秦“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辉煌哲学中。活跃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奏响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序曲。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以探究人的生命价值为起点,以追求理想人格为目标,以谋求各人在社会和谐中的恰当责任为归宿。正是这些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主流文化。当我们轰轰烈烈地打破旧体诗词的束缚,白话入文时,西方正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的唐诗宋词,开创了以庞德为首的著名的意象派诗歌,反过来又为我们推崇备至。而这一切,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却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痛惜。

人生,是一个存在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

人生就是在这理想与现实中辗转,在这入世与出世中徘徊,在这有缘与无缘间飘泊。活着的时候因为精神的富足才具有生命,逝去了之后灵魂的永驻才能延续生命。无论生活怎样平凡与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与压抑,都不要轻言没有了希望,都不要轻易放弃了努力。没有了一生的执着,没有了一生的激情,纵然是活着,活着又有何滋味?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青春都有不同的诠释。

感谢共青团工作,赋予了我青春的活力和人生的激情。

青春不是指生命的一段时光,它是指一种精神的状态。它不是指冰骨玉肌、粉面红唇,而是指不懈的意志、火热的情怀。它是生命春意最浓时的鲜活记忆,它是让生命之泉渊源长流的常青树。只要你有激情、希望、活力,乐观而豁达,纵然八十,你也将韶华不逝,青春永在。

我比较喜欢表达,口头的,书面的。因此自然就喜欢演讲,酷爱写作。当许多东西难于或无法很好地诉诸于唇齿时,就将其诉诸于笔端。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我要写诗歌,不然对不起心中汹涌澎湃的激情、千回百转的柔情;我要写散文,不然对不起自己千般思索、万般感悟;我要写小说,不然对不起这曾经沸腾并凝聚在身边的历史;我要写戏剧,不然对不起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要写童话,不然对不起这尘世中光怪陆离的幻象。

我们为什么写作?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我为什么写作?写作就是为了以心中之真情书写性灵之文章。

写作有两种,一种是以才情为文,另一种是以经历为文。单纯以经历为文的人,自身的经历写完了,也就走到了尽头。以才情为文的人不同,他只需要去感悟,甚至可以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许以前我更多的是以才情为文,如今需要的是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所折射出的本就是史书一部,如罗素的人生。

人生很多事都不是刻意的,也不能刻意的,一切顺其自然。只要自己努力过,就无怨无悔。对于文学,我更是出世的。我在文学上从不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从来没想过要达到什么样。它就是我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就是对我人生的一种记录。我的人生是什么样的,那么我的文字就折射出什么样,不同时间段、不同状态下就形成不同的文字。看似无为实质有为,唯其不求才能有所得,唯其不争莫能与之争,或许对此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我写《何处是归程》应当说是处于比较迷惘之中。不只对个人、家庭还有对社会、国家。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感觉自己就象当年海明威笔下的"the lost generation"(迷惘一代)。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未来,我认为这些是值得每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思考的。因此很想用迷惘之心写史书一册,化忧愤之情成悲歌一曲。别看写的是爱情小说,懂得的人大都知道其实许多是我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与冲突,再经过一些艺术加工而成的。如果非要说“情”,那倒是免不了的,但我想通过个人“私情”反映社会群情。

在处于多元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今天,我的态度是容忍别人的存在,坚持自己的。正因为容忍别人的存在,才能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才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正因为坚持自己的,才能独树一帜,别是一家;才能使自己成为u2018我u2019而不是u2018你u2019,成为u2018你u2019而不是u2018他u2019的原因。也正因为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殊的吸引力。

也许人生本没有归程,一切只不过是过程。现在我会欣然面对给我人生带来重大变化的人和事,或许那都是注定的,是必然要经历的,如是而已。即使上天再给我一次生命,我也将如此面对,欣然重活。

年少时很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现在我更关注文学艺术这种作为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一部作品,如果能达到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固然能成为经典,但如能各执一端,作家也能成为一代大家。思想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正所谓时移而世移。也许我们今天认为对的和坚持不懈追求的,在明天或者后世看来都是很可笑的或者不值一提的。正如鲁迅所言,“从来如此便对吗”?而艺术特色或者说艺术本身的这种表现形式却能超越时间、空间、民族和阶级,引起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人的共鸣。就像鲁迅对王尔德作品的评价是“又爱又恨”。为什么说是“又爱又恨”呢?大家知道王尔德是颓废唯美主义的代表,自然同鲁迅的思想价值观是相悖的。鲁迅自然“恨”。但是即便鲁迅再怎么“恨”,也不得不承认王尔德作品的那种作为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那种唯美主义是值得肯定的,他是非常喜欢的,是无法割舍的,所以他“爱”。由此可见,这种作为艺术本身的美是能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不同思想观、价值观判断的人的。你不可能抹杀它的存在。因而,我说我现在更关注文学艺术这种作为艺术本身的表现形式。

文学即人学,一切深层次地反映人性本身的作品必将世代相传,不管它的表现形式,不管它当时存在的社会环境是否让它存在。这是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都要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切文学作品所要关注的问题,一定要反映人性的本身。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最好还是训练对经典篇章的背诵。泛读百篇,不如精读一篇。一篇文章能被称之为经典,自然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和论证,自然被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所认可,里面或沉淀了思想的精髓或语言的运用。刚开始背诵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意,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自然就会逐渐懂得,甚至某天突然与某些作品产生共鸣,瞬间顿悟。“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经典,受用一生。

学习人文科学的同学要多涉猎自然科学知识,而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要多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因为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一个人是不够的。他最多只能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而不能成为一个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因为他缺少思想和价值的判断观。

我提倡有健全的人格结构和健全的知识结构,在博的基础上有所专攻。大家通常都是杂家。如果仅是博,那么容易流于杂芜,似乎样样都通,却样样都不通;如果仅是单一地专,容易使自己的眼光狭隘,根基不稳。正如建造金字塔一样,要打好宽广而厚实的根基,然后再走向塔尖,有所专攻。以前总为自己第一专业学的是企业管理而懊恼,如今更多的是欣喜。因为它使我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时更加理性,而不是感性的冲动。

以儒家的精进之心对待自己的学业和事业,积极入世;以道家的道法自然对待自己的个人荣辱,淡然出世,是我所追求的人生观。

我希望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一个文化传播者。写作只是我的兴趣,绝不是我的职业。“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才是文学的原动力。一旦把文学创作当成了卖文,我只怕就难以写出好作品了。一句话,为情而造文,而非为文而造情。我不会为写作而写作。宁缺毋滥,要出就出精品,要用心中之真情抒写性灵之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只有既在理想,又在现实,才可能真正有所成就。太理想的人不能成功,因为不顾客观环境,不考虑自身条件的理想容易成为空想,往往是海市蜃楼,虚无缥缈;一个太现实的人也很难成功,因为过于现实会使一个人目光短浅,如井底之蛙,热衷于盲目上马,搞短期行为。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既在理想,又在现实的人,即心中永远有一个不变的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但知道从自身条件出发,从现实做起,适应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脚踏实地地做事。

常有人把EMBA班比喻成商界精英俱乐部。实际上,更确切的比喻是商界精英们的思想健身房。先进的管理理论、前瞩的管理实践、头脑风暴的交流方式、亲松和谐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经济的具体化、财富的实际化、人文关怀的迫切性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大家一同分享的不仅是成功的故事、成功的经验,还有人生的经历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共同的关于人生的光荣与梦想,让我们的心灵跋涉自然和人类灵魂的重重荒原。

我们现在需要的商界精英、领袖人士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文明的承担者,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普遍人文关怀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可以一面看懂繁复的财务报表,拥有前瞻性、实用性的管理思想和精湛的专业知识,还可以一面子曰诗云,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鉴赏能力的优秀人才。

黎阳评论

黎阳的相关评论(按时间排序)

黎阳:从阳光女作家到公共知识分子

黎阳: 阳光作家 奇情才女

阳光女作家黎阳和她的《激情人生》

美丽的演讲家黎阳

黎阳——立志要向世界传播优秀中国文化的阳光女作家

新生代思想家——黎阳印象之我见

零距离接触公共知识分子黎阳

阳光女作家黎阳

黎阳:这个女子不简单

黎明初升的朝阳

黎阳:以心中之真情书写性灵之文章

黎阳访谈

美名远扬——黎阳访谈 直播节目

对话“阳光才女”黎阳:时代呼唤公共知识分子

黎阳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代呼唤公共知识分子

澳门莲花卫视:《品牌中国》聚焦阳光才女黎阳

相约东南:新生代女作家黎阳相约东南

她敏感的触摸到时代的蜕变;

她在迷惘中守望精神的家园;

新生代女作家黎阳寻觅归程——《相约东南》正在播出;

她在迷惘中守望精神的家园,

一个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代境遇中如何思考和决择,

新生代女作家黎阳寻觅归程——《相约东南》正在播出。

光明讲坛:黎阳《让精英文化走向大众阶层》

[光明讲坛]黎阳访谈一:归程在何方

[光明讲坛]黎阳访谈二:既在理想又在现实

[光明讲坛]黎阳访谈三:让精英文化走向大众阶层

《阳光才女黎阳》:唯美艺术塑造人物品牌

附:☆与明星“K”歌——京华网友与黎阳“K”歌过光棍节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