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比尔博姆

简介: 英文名称:Max Beerbohm  概况:马克斯·比尔博姆(1872-1956),英国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曾侨居意大利二十年左右。有《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传世。   比尔博姆是个不折不扣的中产级。他是幼子,出生于伦敦...
[展开]

马克斯·比尔博姆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英文名称:Max Beerbohm

  概况:马克斯·比尔博姆(1872-1956),英国散文家,剧评家,漫画家,曾侨居意大利二十年左右。有《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传世。

  比尔博姆是个不折不扣的中产级。他是幼子,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且充满慈爱的大家庭,没有压力迫使他随父经商,也不必在贵族阶级中力争立足之地。事实上,他在作品中写到上层阶级时,总带着专为人喜爱的老古董留的那一丝嘲讽。就英国渊源而言,比尔博姆甚至比不上迪斯累里,因为他父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才从德国靠波罗的海的地区移民而来。他的异族背景在形成个性方面无疑产生了影响,但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却不见一丝痕迹。能够感觉到,而且显然更重要的倒是另一因素:麦克斯出生时他父亲已经六十二岁。他父亲朱利叶斯·比尔博姆体验过二十年代的黎和三十年代的伦敦生活,他的其他几个儿子比1872年出生的麦克斯年长许多,传染给他一种本不该属于他的与过去时代的亲近感。他把这个时代亲昵地称作“维多利亚中代”。青年比尔博姆的花花公子作派,并不攀附在阶级的梯子上,随社会地位或上或下;他从容不迫,缓步走回过去的时代。他母亲的客厅里悬着他外公的椭圆形画像,身十八世纪的服装,这一景观曾令威尔·罗森斯坦不无感叹:“祖父辈这么早就已发迹,真不多见。”

  比尔博姆安静地度过了他的幸福童年,在查特豪斯公学毕业后,进入默顿学院。在那里,他开始专与某一类人接触,那些他希望与之为伍的,与家庭文化气氛门当户对的人: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主要文学艺术家。其中的大部分人,他是以赫伯特·比尔博姆·特里的同父异母兄弟的身份结识的。特里早于麦克斯三年在1890年进入牛津,作为演员和剧场经理已经小有名气,认识大多数值得认识的人。比如特里与王尔德的关系不错,在1893年上演了后者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但是比尔博姆依靠自己的能耐,很快以独特的个性而为众人所熟识。他的才干为他赢得了进入《黄皮书》第一系列的荣耀,而当时的他还只是个本科生,年仅二十二岁。

  在比尔博姆九十年代的作品中,花花公子作派,摄政期风格和时尚崇拜三大主题总是地位显赫。事实上,正是作为这三方面的预言家和传播者,他才赢得了早期的声誉。有一位来访者意到了恋旧思潮的再现,比如王尔德对摄政期风格淡淡而长久的兴趣,比尔兹利对布赖顿楼阁装饰布局的赞叹,G.S.斯特里特关于摄政期伦敦的怀古散文,剧场上演的关于早期时尚公子生活的本(诸如克莱德·菲奇的《最后的花花公子们》,其中比尔博姆·特里饰演德奥赛),以及八年代和九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关于摄政期的回忆录和传记等出版物。他在坐落于意大利海滨拉帕罗港的麦克斯爵士的住宅客厅里,向他询问关于摄政期风格在十九世纪末回潮的现象。他答以礼貌的一声冷笑。摄政期风格普遍回潮?“我觉得就我一个。” 自萨克雷以来,比尔博姆之后,还没有人像这位崭露头角的散文家那样,被这一少有人问津的文学体裁深深吸引,而对他来说,发现新主题是个大运气。年轻老成的麦克斯在处理历史素材方面得心应手,能让人耳目一新。“通过表现历史来表现自己的能,算不上善待历史,”他在1895年接受阿达·莱弗森采访时说,“但从希罗多德到弗劳德到我本人,最好的史学家都未能免俗。”

马克斯·比尔博姆

更新日期: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