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建

简介:廖红建,1962年生,女,湖南华容人,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廖红建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历

  廖红建教授,女,博士,博士生导师。1962年10月生。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1985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民建专业,1987年在该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1996年为日本大学和东海大学研究员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先后担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德岛大学,京都大学作高访学者。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等多项课题。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60余篇。编写专著和教材7册。

  现为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会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任《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岩土工程界》、《岩土工程师》、《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编委。主要从事岩土工程材料的强度变形特性、本构关系研究,地下空间的开发及边坡稳定研究, 抗震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等。

人物生平

  1985年和1987年先后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1991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1991~1993年先后为日本大学、东海大学研究员;

  1996年获日本东海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廖红建

  1996~1998年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后,1997年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被评定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2006年期间,曾在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多个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9~2005年曾任土木工程系主任、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湿陷性黄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机械工业出版社土建类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建类专业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委员。曾任第五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主席。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国际土力学学会、国际滑坡协会等会员。《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岩土工程界》、《岩土工程师》、《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编委。

技术成就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2项,以及中日合作项目和其他参与项目等。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3篇,EI 收录43篇(含SCI收录10篇),ISTP索引会议论文3篇。出版教材和专著5本,译书1本。

  2003年参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994年以第1作者获日本土木学会关东分会“论文优秀发表奖”;

  1999年以第1作者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2000年和2002年先后以第1作者获西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教学工作

   承担的课程名称(适用于哪个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工程地质,土力学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高等土力学,土动力学    指导博士生 7名,硕士生42名。  

研究领域

 

  1.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2.工程地质学   

研究方向

  1.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

  2.岩土工程减灾

  3.边坡稳定性研究

  4.土的动力分析  

学术及科研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1项,教育部及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5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横向课题7项,以及中日合作项目及其他参与项目共二十余项。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18篇,EI 收录71篇(含SCI收录15篇);ISTP索引会议论文5篇。出版专著、教材及译书11本。

      

获奖

     1. 西安交通大学十五科技先进工作者(2006)

     2. 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6完成人,2003)

     3. 陕西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1作者,1999)

     4.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1作者,1999)

     5. 西安市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1作者,2000)

     6. 西安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第1作者,2002)

     7. 西安市第十二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第1作者,2008)

     8. 西安市土木建筑学会先进个人(2008)

     9. 西安交通大学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 (第8完成人,2002)

     10.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2007)

     11.西安交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2003)

     12.西安交通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2000)

     13.日本土木学会关东分会学术年会论文优秀发表奖(第1作者,1994)

     14.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学业导师(2010年)   

代表性论著

  1. 赵树德,廖红建主编,土力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2. 廖红建主编,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3. 赵树德主编,廖红建副主编,土木工程地质,科学出版社,2009.1

  4. 廖红建,赵树德编著,岩土工程测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

  5. 郑刚主编,廖红建副主编,高等基础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6. Liao hongjian, Ma Zongyuan,Li-jun Su. Calculation of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of Soil Slope based on the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008.12, Singapore, 22(31-32), 5637-5642 (SCI收录, IDS No.414QT)

  7.Liao hongjian, Zhang Zhigang,NingChunming. Analysis of Dynamic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Lo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 2008.12, Singapore, 22(31-32), 5559-5565 (SCI收录, IDS No.414QT)

   8.Liao hongjian, Su Lijun, Li Zhengdong.Testing Study on the 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in Loess Landslides, Landslides and Engineered Slopes-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8.6, London, 443-447(ISTP收录, IDS No.BJ198)

  9.Liao hongjian, Liu Jian,ZhaoYangang. Analysis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 Engineering P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1, Switzerland, Vols.340-341, 1279-1284(SCI收录, IDS No.BGG23)

  10.Su Lijun, Liao hongjian, Wang Shanyong. Study of Interface Problems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Progresses in Fracture and Strength of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11, Switzerland, Vols.353-358, 953-956(SCI收录,IDS No.BHD07)   

  11.Li Hangzhou, Liao hongjian, Shen Jian. Study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Critical State for Geomaterials, New Frontier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Geotechniques-Proceedings of the 3rd Sino-Japan Geotechnical Symposium, 2007.11,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 329-333(ISTP收录, IDS NO.BHT19)

  12.Li Hang-zhou, Liao hongjian, Kyoji Sassa. Unified Three-dimensional Revision of Modified Cam Clay Model, Engineering P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1, Switzerland, Vols.340-341, 1267-1272(SCI收录, IDSNo.BGG23)  

  13.Ha Bo, Liao hongjian, Kyoji Sassa. Reliability Analysis for Effects of Reservoir Water Level Change on Embankment Dams, Engineering Plast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7.1, Switzerland, Vols.340-341, 1327-1332(SCI 收录, IDS No.BGG23)。

更新日期: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