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孔立

简介:陈孔立,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受聘为中共中央外宣办“台湾问题对外宣传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孔立长期从事台湾历史、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的研究。拥有众多著述
[展开]

陈孔立的个人经历

陈孔立

   陈孔立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0年2月 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48年 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后因战乱,转入厦门大学历史系
  ■1952年 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
  ■1955年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
  ■1958年 任厦门大学马列室讲师;文革后在历史系教学
  ■1981年 任历史系副教授
  ■1986年 任历史系教授
  ■1987-1994年 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
  ■1988-2005年 任中国史学会理事
  ■1988年至今 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
  ■2002年至今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主要著作

  ■1990年 出版《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
  ■1996年 主编《台湾历史纲要》,并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
  ■1998年 出版《简明台湾史》
  ■1999年 出版《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
  ■2003年 出版《观察台湾》及《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增订本
  ■2004年 出版《台湾学导论》
  2006年 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将在厦门大学接受荣誉教授头衔。而据说连氏的推荐人之一就是大陆著名的台湾问题研究专家厦大历史系教授陈孔立。76岁的陈孔立毕40年心血创立“台湾学”,学界同仁称他为台湾研究领域的“南派泰斗”。
  从1962年发表第一篇关于台湾研究的论文《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到2004年《台湾学导论》专着的艰难述成,76岁的陈孔立几乎把半生精力都用在了一个关乎国家统一的敏感话题上。一位学界权威人士高度评价他「设身处地洞察台人心理,出神入化评点台湾问题」;从九十年代初起,两岸三地各大传媒就频繁地使用「据台湾问题专家陈孔立分析」作为自己撰文的论据。
  1987年9月首次登“陆”的台湾《自立晚报》记者徐璐、李永得访大陆,特地到厦门大学访问台湾研究所,与陈孔立教授作长时间访谈,成为台湾记者首次访问大陆学者之举。1999年9月,国家领导人在接见台湾记者专访时说:“我们在福建省厦门大学有一个台湾研究所,经常阅读台湾的报章杂志,也提供决策参考。”一个大学的研究机构受到国家领导人如此的评价,这是很高的荣耀,一时间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多年来,从宝岛台湾与世界许多地方来的学者、政界人士、工商业者、外交官、记者等到访厦大台研所的相当多,每年多达几百人次。当年的厦大台湾研究所现在已经升级为台湾研究院,当时的所长陈孔立教授,而今也已是78岁老人,他满头白发,不当所长已多年;但他研究台湾问题的热情仍不减当年,一直笔耕不辍,陆续有专著出版。
  出身历史 曾为”右派“
  陈孔立1930年2月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任职于厦门大学图书馆。陈孔立高中毕业后,于1948年考入设在南京的中央大学历史系,后转学厦门大学历史系,并于1952年7月毕业。在校学习期间,陈孔立追求进步,表现突出,被推选为厦门市学生联合会主席;大学毕业后他被留校当政治助教,1953年8月,被选派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学习,结业回校后被安排在厦大马列主义教研室当政治课教员,并担任了系党支部副书记。此时的陈孔立踌躇满志,摆在他面前的人生道路是一条充满着阳光和希望的康庄大道。
  没想到事有不测,1957年,陈孔立被打成“右派分子”,一夜间就成了另类。1979年才获得“改正”。陈孔立身处逆境不悲观、不怨叹,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历史研究工作。1961年,他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后来他又被下放到福建武平县上山下乡,1972年3月厦门大学在安排大学复课时,一纸调令,把他从被下放的地方调回厦大,让他担任中国近代史教学工作。从此,告别大学讲台已15年之久的陈孔立又站到讲台上,与粉笔、黑板为伴了。两年之后(1974年),出于加强对台湾研究工作的需要,陈孔立被抽调去从事台湾研究工作,从此以后他与台湾研究结下了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缘,而从陈孔立开始涉足台湾历史课题研究算起,即已有四十年之久。
  立论重事实 情谊消敌意
  2004年12月,《台湾学导论》由台湾博扬出版社出版发行。陈孔立毕四十载研究心血,首创「台湾学」一词,并将其设为一门学科体系。
  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陈子帛指出,《台湾学导论》完整地展示了陈孔立教授毕生学术研究的睿智和思想智慧的闪光。字里行间,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的责任承担俯拾皆是。应该说,这部《台湾学导论》为两岸台湾研究奠定了再出发的基石。
  按照陈孔立书中观点,台湾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要重视两岸的共同性与差异性,防止错误偏向;要站在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观察台湾,同时尊重台湾民众的利益和意愿,防止政治偏见和政党偏见;要有同胞的情谊,力求化解敌意,消除敌意。
  『先声夺台』 开启学术交流
  1986年,陈孔立应邀出席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的「台湾问题国际研讨会」,将中国大陆学者研究台湾的声音首次传到世界论坛。
  1988年1月,台湾学术界邀请陈孔立赴台交流,陈孔立到香港后,台湾当局却不批准他入台,所以他只得提交论文,由台湾同行在研讨会上代为宣读。台湾媒体以「陈孔立声到人不到,台海学术首开交流」为题,报道此次「事件」,轰动一时。
  研究民进党 剖析台政局
  会后,台湾大学教授王晓波专程到香港会见陈孔立,并许下一定要到厦大台研所访问的愿望。1988年8月2日,台湾20余位学者几经周折,终于聚集厦大开研讨会。由他「声到人不到」引发,两岸学者共同促成首次在大陆举办研讨会,实现面对面交流。
  此后,来厦大台研所访问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来访者总要谈到台湾政治时局。已经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的陈孔立感到,如果自己不懂台湾政治,就没办法跟人家交流,台湾研究所不能只研究历史而不了解现实,他遂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从台湾历史转到台湾政治。
  1992年,陈孔立终于如愿第一次进入台湾访问。那一次,他把全岛几乎跑遍。
  三会吕秀莲 亦争亦交集
  陈孔立是大陆最早研究民进党的学者之一。他自称研究台湾政治是从研究民进党开始的。1988年他开始写作《民进党:过去、现在、未来》,他发表的第一篇台湾政治的论文是《民进党与1989年选举:预测与解释》。
  陈孔立和民进党交往由来已久。他拿出厚厚一本相册说,这本都是和民进党成员的合照。
  据介绍,早在1986年,陈孔立就和吕秀莲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到芝加哥大学宣读论文,是陈孔立在学术界首次公开亮相。演讲结束,吕秀莲发问:你说台湾是移民社会,为什么却变成殖民社会呢?尖锐问题使现场气氛紧张。陈孔立即刻洞察她的题中之意,不慌不忙回答道:清政府规定,本省人不能在本省做官,台湾也不例外,所以台湾主要官员都是外省人。第二,台湾产米,大陆缺米,大陆要买台湾的米,台湾要买大陆的货,物资交流,不是什么殖民地。极强的说服力,博得众学者赞许。
  第二次碰面于1988年在香港大学召开的一次研讨会。吕秀莲主动找陈孔立,希望他能找一些大陆的学者交谈。1990年吕秀莲回福建漳州市南靖县书洋乡吕厝村寻根祭祖,特意到厦门大学台研所拜访陈孔立并合影,这是两人第三次见面。
  陈孔立说,与吕秀莲三次碰面,每有争锋,但亦有交集。
  研究台湾 抱同情理解
  学界评论陈孔立是「和平统一方针坚定的拥护者」,他反对「武力解决」,倡议「包容理解」和「沟通对话」。他认为,现在两岸关系的性质是对抗性和非对抗性并存,一方吃掉一方的竞赛规则已经不适用。2000年春,台湾新领导人当选,台海关系分外紧张。5月30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陈孔立的论文《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设身处地向台湾民众讲解为何大陆要坚持和平统一路线。此文一经刊出,在两岸引起强烈反响。有学者称,这是大陆要主动引导台湾人民思考和平手段的新作法。
  他说,我对台湾确实有感情,这种感情叫做「同情的理解」。但是,「同情」不等于「同意」,有了「同情的理解」,就可以更深入了解对方。
  陈孔立先后6次赴台,日常亦接触大量台湾各个阶层的人士。陈孔立更愿意将台湾比作「一位离家多年的兄弟」。他说,100年来,两岸走了不同的道路,就好像一对亲生兄弟,虽然有共同的血脉,但二者的「脾气秉性」还是差距很大,要想合在一起,就要互相体谅、理解、包容。就像胡锦涛总书记说的:「对待台湾同胞,我们要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
  三代四杰 同门读史
  陈孔立当前还住在厦门大学80年代建的老教工宿舍,80平方米的房子,书房一侧摞着厚厚一桌子资料,靠门的老式木床上一半铺着一条单席,是陈教授午休的地方,另外一半床上还是书。对着窗户摆放的计算机,与堆积如山的古籍、资料相映成趣。很少人知道陈教授1993年就购置计算机,五笔输入法比时下年轻人用得还熟。自有计算机以来,陈教授基本不用手写论文,几万字的论文亦是自己一个一个字「敲」出来的。
  虽已退休,他还依然关心学术前沿,上网看各地新闻是每天的功课。
  陈教授家中除了一屋子的书,还有一屋子夫人养的花。从楼道到门口,从客厅到阳台,郁郁葱葱,花香四溢。试想二老,一个浇花弄叶,一个于四溢花香中读书上网,该是何等和谐美好。
  记者有次到陈教授家采访,忽然门铃响起,陈教授闻声换鞋,说老伴买菜回来,下去接一下,从中可见伉俪情深。陈教授不无骄傲地说,老伴是我历史系的师妹咧!不仅如此,陈教授大儿子也是厦大历史系毕业,大孙子在厦大历史系毕业后,今年刚刚考上研究生。陈教授说,我本来不想让孙子搞历史,没想到这小子就是喜欢历史。
  陈孔立长期从事台湾历史、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的研究。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全国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受聘为中共中央外宣办“台湾问题对外宣传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1987-1994),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1991-1998),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1992-2000)。主要著作有《台湾研究十年》(主编,1990年)、《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1990年,2003年增订本)、《台湾历史纲要》(主编,1996年)、《简明台湾史》(1998年),《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1999年)、《观察台湾》(2003年)。《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台湾历史纲要》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台湾研究十年》《台湾历史纲要》都在台湾出版繁体字本。经常接受海内外媒体采访,并经常撰稿,及时针对台湾政局及两岸关系发表个人独特见解。所撰《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一文,发表于《人民日报》,有上百个媒体转发,该文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先后被英国、美国、印度等传记机构列入《国际杰出人士名录》,《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世界5000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书。

陈孔立

更新日期: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