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

简介: 盛宣怀(1844.11.4—1916.4.27),字杏荪,又字幼勖。江苏常州武进人。清末政治家、实业家。其一生创造了中国的诸多第一,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勘矿总公司等等,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创办中国第一所正规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
[展开]

盛宣怀的个人经历

盛宣怀 - 个人概述

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出生於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逝世於上海),字杏荪、幼勖,清末的一个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此外他有很多号如次沂、补楼等。

盛宣怀 - 职业生涯

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是清朝的官员,与李鸿章有交。盛是六兄弟之长。1870年盛被李鸿章招入其幕府,受到李的赏识,第二年就已升到知府的官级。1871年畿辅大水,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捐助衣物粮食,由盛宣怀购买并运到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第一次从事福利事业。航运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採纳,李委任盛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这是盛办理轮船航运的开始。1873年, 轮船招商局正式营业,盛宣怀担任会办,从此他开始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1875年李又委盛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盛又开始办理矿业。电报1879年盛建议李建立电报事业,李採纳之,又命盛督办,1881年盛宣怀被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缐的总办,从此进入电讯业。1882年为了阻止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李委任盛建立上海至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缐。1883年盛宣怀督理天津海关,他挪用海关钱粮来资济电 报事业,混淆各个部门的经费,因此受到处分,但因多方说情未被降职。

纺织:1892年起,他又开始在上海督办纺织业,开办华盛纺织总厂。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後盛宣怀一再请求自己的免职,一再不准。

大学: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後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创建了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这是交通大学的前身。

银行:1896年,他还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他对康有为的改法是支持的,但认为康遇事太急。汉冶萍公司1898年,盛开办萍乡煤矿,併在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併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策划东南互保:1900年盛反对清朝一开始支持义和拳的做法,命令各地电报局将清廷召集拳民的诏旨扣压,只给各地总督看,他同时电告各总督让他们不要服从这个命令。在他的联繫下,长江流域和苏杭的督抚们与列犟签定了《东南互保条约》。从此中国军阀开始与中央的命令脱离。这是军阀时代的开始,可以说盛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盛当时主张与列犟议和,李鸿章入京进行和谈时请他同行,北京也宣他入京,但他觉得北京的政治太不可靠,因此推脱不肯奉诏入京。盛宣怀所管理的许多事业如电报、矿业、海关、铁路等是北京清廷的主要收入,因此北京对他奈和不得,反而褒奖他保护了长江流域的和平,加他为太子太保。

盛宣怀

1905年盛宣怀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同年他将他手下的铁路大权让给唐绍仪,这是以唐为首的、在北洋政府初期权力巨大的交通系的开始。

盛宣怀与清朝的灭亡:1907年,盛宣怀奉召进京,次年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1910年袁世凯被免职後,盛宣怀受到重用。1911年,升为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遭到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发生了保路运动。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後,盛宣怀请袁世凯出山,同时他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许多人责怪他的收路政策导致了动乱,盛宣怀被革职,永不再用。盛逃亡日本。1912年秋,中华民国建立後,盛宣怀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袁世凯,二次革命时他希望袁能胜利。1915年日本曾试图拉拢盛,但遭到盛的拒绝。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病逝於上海。他的葬礼极其盛大,盛宣怀大出殡轰动上海,耗资30万两白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为此租界当局专门安排了交通管制。

盛宣怀 - 年谱

盛宣怀(1844.11.4—1916.4.27),字杏荪,又字幼勖,号次沂,又号补楼,别号愚斋,晚号止叟,还有思惠斋、东海、孤山居士、须磨布衲、紫杏等号。江苏武进龙溪人。祖父盛隆,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以布政使衔任湖北盐法武昌道,属于经世派,辑有《皇朝经世文续编》。兄弟6人,盛宣怀居长。

咸丰十年(1860年)二月,太平军将至常州,盛宣怀随父母逃往江阴长泾镇,再逃至盐城。时盛康正权湖北粮道,派人接到湖北。同治元年(1862年),盛宣怀与董氏结婚。盛康任湖北盐法道,四川与淮北互争引地,长期相持不下,盛宣怀建议川、淮并行,难题得以解决。盛康益勉以有用之学。当时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严树森都是经世派著名人物,军务、吏治严明整饬,冠行于各行省,盛宣怀耳濡目染,事事研求,也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生平事功基于此矣”。

同治五年(1866年),盛宣怀与二弟一起回武进县应童子试,双双入泮。六年(1867年),祖父盛隆去世,盛康扶柩回籍。盛宣怀乡试落第,意颇怏怏。盛康家居守制,一意为惇宗睦族之事,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盛宣怀也都参与规划。

九年(1870年)四月,湖广总督李鸿章帷幄需才,无锡杨宗濂京卿写信给盛宣怀,招他入李鸿章幕府。李鸿章本来和盛康即为好友,一见盛宣怀更是深为器赏,派委行营内文案,兼任营务处会办,象机要秘书一样随侍李鸿章左右,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敛手推服。不久,天津教案发生,外国以武力相威胁,清政府调李鸿章率部开往河北备战。盛宣怀随行,每日与淮军大将郭松林、周盛传等讨论军事,历练日深,声誉日起。接着即被奏调会办陕甘后路粮台、淮军后路营务处。盛宣怀以议叙主事改候选直隶州,其从军才一年多,即保升知府,升道员,赏花翎二品顶戴。

同治十年(1871年),畿辅大水成灾,盛康倡捐棉衣、赈米,命盛宣怀至淮河南北劝募集资,购买米粮,由上海运往天津散发,这是盛宣怀办理赈务之始。

十一年(1872年)五月,盛宣怀见李鸿章、沈葆桢在议复闽厂造船未可停罢折内,皆以兼造商船为可行,即建议他们速办,李鸿章深以为然,命盛宣怀会同浙江海运委员朱其昂等拟订章程,呈交江、浙督抚,他们也交相赞成。李鸿章于是札委盛宣怀会办轮船招商局事宜,兼管运漕、揽载,这是盛宣怀办理轮船航运之始。八月,盛宣怀应北闱乡试,又名落孙山。十三年(1874年),以直隶水灾赈抚案叙劳,赏加布政使衔。

光绪元年(1875年)秋,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湖广总督李翰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札委盛宣怀督办开采湖北煤、铁矿务,仍兼理招商局事,这是盛宣怀办理矿业之始。

二年(1876年)六月,盛宣怀随李鸿章至烟台,与威妥玛谈判马嘉里案,多所赞画。英商在上海擅筑吴淞铁路,李鸿章派盛宣怀至上海与梅辉立谈判。八月,匆匆应秋试,出闱,即与梅辉立定议于南京,以28万余两银买断,将铁路拆毁。榜发,又未考中,盛宣怀从此绝意科举,不再应试。

三年(1877年)二月,盛宣怀以直隶尽先补用道禀请赴部引见。李鸿章奏称盛宣怀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其所经办各事,皆国家富强要政,心精力果,措置裕如,加以历练,必能干济时艰,为国大用。

当时,河北、山西、河南等省连年大旱,赤地千里,河间府灾情严重,李鸿章奏派盛宣怀与李金镛办赈。五年(1879年)十月,盛宣怀署天津河间兵备道,首先综理赈务,集捐数十万发放。还裁革天津县书差供应各项积弊,建广仁堂,留养孤儿,设戒烟局,戒除万人。李鸿章欲效法外国以自强,常与盛宣怀商讨,盛宣怀认为必须兴办铁路、电报,铁路较难,宜稍缓,电报应急起图功,李鸿章说这也是他的愿望,请盛宣怀协助办理。这是盛宣怀办理电报之始。盛宣怀请李鸿章照招商局办法招集商股,奏设津沪陆线,设电报学堂。七年(1881年)冬,津沪陆线竣工,李鸿章奏派盛宣怀为总办。

光绪八年(1882年),盛宣怀请假回南方。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清政府命在籍守制的李鸿章驰赴天津,部署军事,署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函招盛宣怀销假回津。英、法、德、美各国请设立万国电报公司于上海,拟添由上海至广东各口及宁波、福州、厦门、汕头海线,盛宣怀要求劝谕华商自设以争先,李鸿章遂派盛宣怀至上海,次第开办。

九年(1883年)春,李鸿章回合肥葬亲。法国侵略越南,中法关系骤然紧张。清政府命李鸿章驻上海,统筹全局。盛宣怀参与机宜。七月,李鸿章回直隶总督署本任,盛宣怀随同抵天津。李鸿章计划兴办海军,盛宣怀缮具条陈,得到赞许。两广总督张树声奏调盛宣怀赴广东办理沙面案件、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奏调盛宣怀赴福建重用,李鸿章上《奏留盛宣怀片》,称盛宣怀精明稳练,智虑周详,于交涉重大事件,洞悉症结,是以经办数事,刚柔得中,不为挠屈,历著成效。今之熟悉洋务者,往往于吏治、民生易生隔阂,究之洋务与吏治,不应分为两途,盛宣怀施措咸宜,经权悉协。李鸿章曾保荐他堪胜关道,兼备使才,如试以通商繁剧之地,历练数年,当能宏济艰难,缓急可恃。盛宣怀认为李鸿章是他毕生第一知己,更加感激自励。五月,李鸿章奏准盛宣怀署理津海关道。海关道任内,盛宣怀挪金州矿款以济闽、粤电线之急,部议为办理含混,铺张失实,科以降级调用处分。左宗棠初入军机,正奏保盛宣怀才堪大用,乃再请查明妥议。李鸿章、曾国荃奉命复查,为盛宣怀辩解,改为降二级留任。

十一年(1885年)七月,盛宣怀总理电线成绩卓著,李鸿章奏请奖励,以海关道记名简放。盛宣怀请将招商局运漕水脚照沙宁船一律,并准回空货船免税,经李鸿章、曾国荃奏准分别依行。翌年六月,授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监督。

十四年(1888年)七月,驻天津法国领事林椿奉其政府命令,至烟台与盛宣怀谈判云南、广东边界与越南北圻接线事件,十月,订立条约,经李鸿章奏准。十七年(1891年)五月,因倡捐劝赈,赏头品顶戴。十八年(1892年),调任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前后到烟台同法国驻天津领事林椿谈判滇、粤边界与越南北圻接线事件,订立条约;赴上海为招商局与怡和、太古订立齐价合同;在被焚的上海织布局原址设立华盛总厂,又劝告华商分设大纯、裕源、裕晋等纺织厂,李鸿章奏请以盛宣怀为督办。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盛宣怀曾建议仿欧洲瑞士之例,由数大国公同保护朝鲜,格于清议,未被采纳。他曾屡次要求起用宿将刘铭传,清廷初不以为然,事急召之,刘不出。还曾要求募德国军官,训练新军;购买快船,协助海军;李鸿藻独喜用汉纳根,议遂中錣。盛宣怀奉委办理东征转运,有人参劾他采办兵米,侵蚀浮冒。李鸿章查复奏称:前敌军米奏明饬由直隶按察使周馥、道员袁世凯就近在辽宁采办,无从浮冒,至天津招商局北栈被火所毁,商米、杂货,均系客商存件,并无官米在内,盛宣怀无从侵蚀。在平壤战役中,盛宣怀五弟盛星怀阵亡,盛宣怀忧劳愤激,一病几殆。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马关条约》签订,盛宣怀以宿疾频作,未老先衰,阴有退志,屡请开缺,不准。后在天津创办头等学堂、二等学堂,即北洋大学堂。

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刘坤一招盛宣怀至南京,商议新政条陈。随后张之洞约往湖北,商议铁路、铁厂等事。遂奏准由盛宣怀接办湖北汉阳铁厂,任铁路总公司。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召见盛宣怀,谈修筑铁路、练兵、理财、育儿等事。光绪帝倾听动容,说诸臣皆不知之,患在因循耳。次日,即命直隶津海关道盛宣怀开缺,以四品京堂候补,督办铁路总公司事务,补授太常卿。十二月初四日,铁路总公司成立于上海,奏明先造卢汉干路,其余苏沪、粤汉次第开造,不再另设公司。次年十二月,调大理寺少卿。

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附设译书院。开办中国通商银行。七月入觐,光绪帝连续召对两次,命递《练兵说帖》。盛宣怀认为康有为等将尽举吾国之政教、法制而变易之,然不揣其本,不清其源,变法太锐,求治太急,朝局水火,萧墙干戈,忧未艾也。仓卒南归,不久变法就告失败,盛宣怀认为政局难测。

二十五年(1899年)春,大学士徐桐奏称轮船、电报创立三四十年,获利不赀,而上不在国,下不在商,所称挽回利权者安在?大学士刚毅南下筹饷,先查轮船、电报两局。盛宣怀按照所参各节,逐条答复,刚毅据以上奏,并陈明常年报效数目。九月至京,受到慈禧召见,问是否可以多设制造枪炮局,盛宣怀认为不如就湖北局推广。不久,又奏递练兵、筹饷、商务等30条。十一月,慈禧再次召见,命暂时留京,备随时商询要政。

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又有人奏称电报局权利太重,请遴员接管。盛宣怀也上奏折,陈述历办情形,恳求将所管各局、厂一律交卸,以让贤能,俾释负荷,保全末路。清廷未准。盛宣怀仍留京会议洋货税则,并酌拟税厘并征事宜。四月,陈明前往上海考察货物时价。时值义和团运动风起,清廷下令沿江、沿海各省招拳民、御外侮。盛宣怀认为这是“矫诏”,命令各电报局只密呈督抚,勿声张。又电告各督抚勿转行,不然就会酿成巨变,两广、两江、湖广、闽浙总督都表示赞成。两广总督李鸿章在电文中,也有“乱命不可从”之语。当时,各国纷纷调动军舰,江海各口,人心惶惶,盛宣怀首倡互保之议,密电各督抚,又找上海各领事,约定在长江流域及苏州、杭州等地,外国人生命财产,由各督抚保护,上海租界中外商民生命财产,由各国共同保护。这就是《东南互保条约》。盛宣怀又电请下密诏平乱,并联合各督抚电请特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速定大计,共筹补救。李鸿章奉命入京议和,经过上海时与盛宣怀密谈两天,说出了“和约定,我必死”的心里话,认为议和时机尚未成熟,决定由陆路北上以拖延时间。李鸿章约盛宣怀随行,庆王奕劻又专电奏调盛宣怀襄办和约。刘坤一、张之洞则函电坚留盛宣怀,不让北上。盛宣怀犹豫不决,问计于其父盛康,盛康认为时局如斯,宜退不宜进,盛宣怀乃决定留在上海。清政府任命盛宣怀为会办商务大臣(商务大臣为李鸿章),驻沪办事,承认上海一隅为集中地,盛宣怀又为之枢纽。十一月,补授宗人府府丞。

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欲令盛宣怀管理财政,袁世凯赞成甚力。慈禧对荣禄说,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荣禄说现在理财、交涉等事,仗着他处很多,目前交涉要紧,令其在上海办事,诸多方便,内用不妨且缓,遂作罢。八月,盛宣怀被任为办理商务事务大臣,议办通商各条约,改定进口税则一切事宜。李鸿章在京谈判和约,诸被束缚,殚心降志,愤郁致疾,写信给盛宣怀说,时危事棘,岂余衰暮所能堪,此中补救,惟执事是赖。一个月后,李鸿章病死,盛宣怀悲感劳瘁,骤发痰症,电请乞假调治。十一月,慈禧懿旨:宗人府府丞盛宣怀赞襄和议,保护东南地方,著赏加太子太保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盛宣怀任工部左侍郎,奏设勘矿总公司。九月,盛康病逝,盛宣怀电请开缺守制。清廷仍命盛宣怀一手经营卢汉、粤汉铁路总公司及淞沪铁路诸事宜。十一月,继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到上海吊唁盛康之丧,以与盛宣怀商议电报局、招商局问题,盛宣怀表示:电报局宜归官有,轮局纯属商业,可易督办,不可归官。我本不愿利权久操,为世指目。袁世凯回京与荣禄商定,另简电政大臣,改官办而不还商本,轮局亦由北洋派员接管。二十九年(1903年),盛宣怀应袁世凯之约北上,襄办慈禧与光绪帝谒陵大差。三月初十日,慈禧与光绪帝召见,说非汝等力保东南,恐无今日。

三十一年(1905年),盛宣怀与上海绅董创设红十字会,加入瑞士总会,中国遂永有红十字会主权。十一月,电奏将上海铁路总公司裁撤,并归铁路总局唐绍仪督办,以专事权。铁路大权遂转入袁世凯的亲信、以唐绍仪为首的交通系。

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盛宣怀奉命与吕海寰赶紧商定加税免厘一事,吕海寰旋任外务部尚书,清廷即命盛宣怀会商袁世凯、张之洞妥速筹议。十一月,奉旨入京,慈禧召见,对盛宣怀说,苏杭甬路事发生风潮,或言英国要下旗撤使,或言百姓要抗粮拒官,特召汝来,解此一结。命盛宣怀随同外务部妥筹办理。

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盛宣怀出任邮传部右侍郎。该部主管铁路、电报、航运、邮政,前三项皆为盛宣怀创办。乃命下三日,仍以商约原差又令前往上海,他向慈禧陛辞,慈禧问他何故又要离京,盛宣怀知道支他往上海不是慈禧的意思,不敢多言,唯唯而已。慈禧还说:我有物赏汝。但退朝之后,并无赏物。他认为这也是因为有阻尼者。盛宣怀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奏折上后,慈禧对他说:藏富于商,乃是正办。盛宣怀于四月赴日本就医,考察厂、矿、银行,并与日本元老伊藤博文、松方正义等研求宪政、币制,参观公、私图书馆。十月,在神户知道慈禧与光绪帝先后病死,随即起程回上海。

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轮船招商局董事会成立,选举盛宣怀为会长。盛宣怀认为备员邮传部而归商选,似于体制非宜,电邮传部婉却。邮传部尚书徐世昌等劝他担任。

二年(1910年)正月,清廷派盛宣怀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摄政王载沣罢黜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后,逐渐起用盛宣怀。七月初十日,盛宣怀到达北京,赴邮传部本任,并帮办度支部币制事宜。十九日,浙路总理开缺,江西提学使汤寿潜电称盛宣怀为苏浙路罪魁祸首,不应令其回任,请收回成命,或调离路事以谢天下。清政府将汤寿潜即行革职,不准干预路事。十二月初六日,盛宣怀替代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为邮传部尚书。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左侍郎,吴郁生为右侍郎。三年(1911年)四月,内阁改制,各部行政长官同负国务责,盛宣怀由本官简授邮传大臣。受事数月,收回邮政,接管驿站,规划官建各路,展拓川藏电线,厘定全国轨制。清政府接受盛宣怀的建议,宣称所有宣统三年(1911年)以前各省分设公司,集股商办之干路延误已久,应即由国家收回赶紧兴筑,除支路仍准商民量力酌行外,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盛宣怀主张将先收归国有的川汉、粤汉铁路所招各股,改换官办股票,有不愿换票者,给还股本,或发还六成,其余四成发无息股票;川省铁路股实用之款,给国家保利股票,余款或附股,或兴办实业,另行规定,不得由股东收回。又议订与英、德、法、美各银行600万镑借款合同。从而引发四川、广东、湖南、湖北的保路运动。盛宣怀电四川总督,请出告示,严禁罢市、罢课,销患未萌。电湖广总督,称保路风潮只须略有兵威,不烦镇压。清朝官员群起指责盛宣怀肇祸,成为众矢之的。八月十九日,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各省相继独立响应。盛宣怀电请袁世凯出山,同时向清廷推荐袁世凯。资政院弹劾盛宣怀违宪、乱法、激兵变、侵君权。九月初五日,清政府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盛宣怀离开北京前往日本,唐绍仪重任邮传大臣。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通过其代表告诉盛宣怀,民国对他并无恶感,若肯筹款,自是有功,外间舆论过激,可代为解释。九月,盛宣怀从日本回到上海。二年(1913年)二月二十二日,汉冶萍公司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推选盛宣怀为总理。会后,又被举为董事长。五月十八日,招商局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盛宣怀为副会长。盛宣怀认为孙中山在兴办实业方面“有理想而无经验,不足与谋也”。袁世凯则“措置大局,举重若轻,实超秩乎汉、宋祖而上之。方之华盛顿、拿破仑亦有过无不及”。当革命党人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时,盛宣怀避居青岛,迫切希望袁军获胜,革命军速败。四年(1915年),日本曾威胁利诱盛宣怀同意“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遭拒绝。

民国五年(1916年)三月二十五日,盛宣怀病逝于上海,终年73岁。

盛宣怀 - 逃亡前夜

对盛宣怀来说,这是1911年里最惊心动魄和最漫长的一天。

1911年10月25日,是一个风云变色的年头里毫无看头的一天。拿得出手的大事,一件都没有;在历史上略微留下一点痕迹的,只有当天在北京召开的清政府内阁资政院第二次会议。

资政院是头一年成立的,目的与5月8日成立的内阁一样,是为君主立宪改革打前站的,算起来应该视作国会的前身。然而,先有清廷在成立国会的问题上显示出的决心和诚意不够,后有四川因保路运动爆发武装冲突,再继之以武昌起义,帝国的政治形势到1911年10月,已经完全失控。中央政权危在旦夕,王朝的覆灭,竟似在覆手之间。资政院会议在此风雨飘摇之际开会,主题十分明确,议员们要讨论的是迫在眉睫的爱新觉罗政权的权力危机。而会议一开始,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主张“铁路国有”而引发形势失控的皇族内阁邮传部大臣——盛宣怀。

盛宣怀 - 盛宣怀斗胡雪岩

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以及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无一不是在他的直接控制或参与下完成的。这也导致了他与另一位中国工商巨头、“红顶商人”胡雪岩不断地斗权、斗智、斗法,胡雪岩最终一气而亡。

架设电报线之争

19世纪60年代,英、美、法等国数次要求在中国建立电报线,清政府一次次加以拒绝。到了70年代,清廷对列强的设线要求,无论如何也招架不住了,只得同意他们设线,但作了个“电线沉于海底,其线端不得牵引上岸”的规定。然而英美等国对清廷的规定置若罔闻,不仅设海底线,而且架设了岸线。建立中国自己的电报线―――盛宣怀与胡雪岩的心中不约而同地都有了这个念头,而他们的后台,分别是李鸿章与左宗棠。此时,左宗棠已被朝廷委派为两江总督。在他即将赴任时,胡雪岩乘机提出:“左公可知李鸿章打算办电报的事?左公不日将去两江,何不也试一试,压一压他的气焰也好。”胡雪岩接着解释了电报的用途:“我们传送公文,由一个驿站送往下一个驿站。若是架上电杆用电报线,这头发,那头就能收到,速度非常快。那电报不仅在战时派上大用场,还有许多商务上的花样,架好了不尽财源一定滚滚来。”左宗棠听了急忙送上奏折,提出开办电报和通商救国的要求。李鸿章从李莲英那里探得风声,十分生气,盛宣怀宽慰道:“太后对此事一直犹豫不定,一些王公大臣和各地巡抚都表示电报必惊民扰众,变乱风俗。左宗棠一咋呼,大家会把反对的矛头对准他。等他们都争得疲了,我们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然后争取太后同意,在最短的时间内架成电报线。”没多久,盛宣怀悄悄地带着李鸿章的亲笔信来到上海,请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郑观应出山,共商办电报之事。正如盛宣怀之料,在皇宫里,为办不办电报的事,大臣们吵个不停,慈禧认为当务之急是迫使日本归还琉球群岛,电报之事还是从长计议。左宗棠只得两手空空地南下两江。胡雪岩暂时办不成电报,也将全副精力投到他的茶叶、丝绸生意上去了。而郑观应看了李鸿章的信,大受感动,离开太古,与盛宣怀一起,开始了办电报局的准备工作。盛宣怀请示李鸿章后,先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一条电报线,而这里正是李鸿章的防务区。

天津的电报线架成后,李鸿章请醇亲王等朝廷显要亲临试验,评议很好。李鸿章这才正式奏请,并很快得到批准。1881年盛宣怀被清廷正式委派为电报局总办,主持电报局工作。和当年主持轮船招商局一样,盛宣怀以“利商务”为原则,抵制了列强欲占中国利益的企图,成功地处理了清廷与丹麦大北公司在电报上的国际争端。他援引清廷关于海线不准上岸的规定,提出拆除丹麦大北公司吴淞线和它在厦门的上岸电报线。盛宣怀明白,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以后的麻烦将接踵而至,电报局将无利可图。经过盛宣怀几次交涉,最后丹麦大北公司基本上按盛宣怀的意见将吴淞和厦门的岸线一并拆除。为了阻止英、美在沿海各口岸架线,盛宣怀与英商大东公司进行了谈判,在合同中提出“所有沿海各处,无论已、未开口岸,一概不准添小线,所过口岸,亦不得设线端”。

尽管如此,当时电报局的经营仍然十分艰难。因为外国电报局设有海底线,外洋电报畅通与否,都掌握在大北公司和大东公司手中。因此如何与洋人分电报之利,又成了当时的大难题。于是盛宣怀参照轮船招商局与外商订立合同的做法,与大北和大东公司订立了齐价合同。盛宣怀主持的电报局对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日后的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电报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在传递军事信息、发布作战命令等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积怨已久又添新仇

通过进军电报业,盛宣怀加速发展其一生的事业,这也为最终击败胡雪岩打下了经济基础。胡雪岩以左宗棠为靠山,在数十年间,集商场、洋场、官场势力于一身,财富愈聚愈多。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李鸿章,并最终成了李鸿章和左宗棠官场斗争的牺牲品。

盛宣怀早年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就因胡雪岩的暗施手段而遭到弹劾,丢掉了督办之职。1878年盛宣怀到湖北勘查铁矿,开办荆门矿务总局,又遭到胡雪岩暗中诋毁,中途被调回京城。在创办电报局的交锋中,胡雪岩也让左宗棠利用手中权力设置了重重障碍。天津电报总局成立后,盛宣怀任总办,任命郑观应为会办,着手在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七处设分局,一切都很顺利,惟独郑观应把架设长江电线的计划呈请左宗棠批准时,遭到拒绝―――后者要在两江卡盛宣怀的脖子。

与此同时,胡雪岩托熟人混进了盛宣怀办的电报学堂,弄了几套密码出来。接着通过左宗棠上奏朝廷,开始架设长江之线。盛宣怀自然不甘心,先后邀请丹麦大北公司和英国大东公司的负责人密商电报线之事,表示只要他们不向胡雪岩提供电线器材,愿以三倍的价格收购。他还警告他们,胡雪岩大量收购丝茧垄断原料,也严重威胁了洋商的在华利益。如果为胡雪岩提供电线器材,等于为虎投食。胡雪岩曾多次和洋商斗法,大北公司和大东公司的负责人对他并没有好感,何况盛宣怀又肯出三倍的价钱。双方于是暗中结盟,共同对付胡雪岩。胡雪岩行事也很有韧性,他不断派人与大东公司的负责人腾恩和大北公司代表道森交涉,并提高了购买价格。盛宣怀知道以后,就和大北公司商定了一个计谋。一晃一个月过去了,道森才给胡雪岩运来一批器材。胡雪岩喜出望外,很快动工安装。谁知由于电线器材质量低劣,工程进行不到三分之一就被迫停工了。盛宣怀得信后,迅速把胡雪岩架设电线失利的消息告诉李鸿章,并要李鸿章在朝廷上予以弹劾。不久,李鸿章上书弹劾胡雪岩,说他办理不力,给朝廷带来不少损失,要求改派盛宣怀前往办理。朝廷中许多大臣也纷纷上奏,要求撤换胡雪岩。不久,朝廷下令长江电线速由盛宣怀办理架设,左宗棠只好拱手把长江电线架设一事交给盛宣怀。挤兑风潮置胡雪岩死地

盛宣怀主持电报局后,实力大增。由于与胡雪岩在很多生意上争端日多,他谋划着要给胡雪岩更沉重的一击。这个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清廷再招左宗棠入军机。左宗棠南征北战,每次都要有大笔的银子作后盾。这回为了准备与法国人交战,胡雪岩又一次忙得不亦乐乎。而李鸿章和盛宣怀却趁左宗棠不在两江,准备向胡雪岩下手。胡雪岩每年都要囤积大量生丝,这生意越做越大,垄断了生丝市场,控制了生丝价格。盛宣怀抓住这一时机,通过电报掌握胡雪岩生丝买卖的情况,一边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人和洋行买办,叫他们今年偏偏不买胡雪岩的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

胡雪岩五年前向汇丰银行借了六百五十万两银子,定了七年的期限,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五十万两。上年他又向汇丰银行借了四百万两。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协饷作担保。这时候,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行军打仗所筹集的八十万两之巨的还款正赶上到期,这笔款虽然是清廷借的,经手人却是胡雪岩,外国银行只管朝胡雪岩要钱。这笔借款每年由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照理说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盛宣怀在此却动了手脚,他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二十天。

对于盛宣怀来说,二十天已经足够了,因为他已经串通好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款了。这时,左宗棠远在北京军机。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将他阜康银行各地钱庄的钱调来八十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窟窿。他想协饷反正要给的,不过是晚发二十天而已。然而盛宣怀却给了胡雪岩致命一击。他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都了如指掌,估计胡雪岩调动的银子陆续出了阜康银行,阜康银行正是空虚之际,就托人到银行提款挤兑。

这些提款的人都是绅商大户,少则数千,多则上万。盛宣怀知道,单靠这些人是挤不垮胡雪岩的,他便让人四处放出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只好挪用阜康银行存款。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八十万,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尽管人们相信胡雪岩财大气粗,但他积压生丝和欠外国银行贷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快,人们由不信转为相信,也开始提款。

 挤兑先在上海开始。盛宣怀在上海坐镇,自然把声势搞得很大。上海挤兑发生之时,胡雪岩正在回杭州的船上。此时,德馨任浙江藩司。德馨与胡雪岩一向友好,听说上海阜康即将倒闭,便料定杭州阜康一定要发生挤兑。他忙叫两名心腹,到库中提出二万两银子,马上送到阜康。杭州的局势尚能支持,上海那边却早已失控了。胡雪岩到了杭州,还没来得及休息,又星夜赶回上海,让总管高达去催上海道台邵友濂发下协饷。邵友濂叫下人假称自己不在。胡雪岩这时候才想起了左宗棠,又叫高达赶快去发电报。殊不知盛宣怀暗中叫人将电报扣下,左宗棠始终没能收到这份电报。第二天胡雪岩见左宗棠那边没有回音,这才真的急了,亲自去上海道台府催讨。但这一回邵友濂真的去视察制造局,溜之大吉了。胡雪岩此时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产押了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蚕丝,希望能够捱过挤兑风潮。不想这次风潮竟是愈涌愈烈,各地阜康银行早已经人山人海,银行门槛被踩破了,门框被挤歪了,都无人来管。胡雪岩这才明白,有人做了他的手脚。打听之下,知道是盛宣怀,他不禁暗自叹了口气,知道这一回是彻底完了。他毫无气力地坐在太师椅上,脸如死灰。府内乱糟糟的,不时有人跑来报告新的坏消息。胡雪岩听着听着,忽然仰起头,大吼道:“盛宣怀,我和你没完。”随即喷出一大口鲜血,昏了过去。胡雪岩不久即在忧愤中死去。

阜康银行倒闭,事关重大,邵友濂急忙上报朝廷,左宗棠匆匆从京师赶来。李鸿章派人给盛宣怀送了密信,叫他暂到天津代理海关道台之职,避避锋头。胡雪岩死后,盛宣怀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事业蒸蒸日上。1885年,他终于如愿回到轮船招商局担任督办,实现了控制招商局的夙愿;并应张之洞之邀,复返湖北筹办汉阳铁厂。之后,盛宣怀又受命担任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

辛亥革命胜利后,盛宣怀虽失去官职,但仍担任轮船招商局董事会副会长和汉冶萍公司的董事长。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去世,终年72岁。

盛宣怀 - 科举场上的失意人

盛宣怀,1844年出生。祖父盛隆,举人出身,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父亲盛康,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盛家虽也可谓是书香门第,但祖父两人都比较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孩子的“学历”教育抓得不是很紧,盛宣怀有时随父亲居住官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时回到老家盛氏府第,攻读经书,接受传统教育,其间,他也并非心无旁骛,而是经常参与设义庄、增祭田、建义学、修宗谱等具体事务的规划。

成长于这样一种环境的盛宣怀,八股文章了了,应试能力平平,所以他在1866年考中秀才后,乡试三次不中。然而,盛宣怀落榜不落志,慨然以匡时济世自期,从此绝意科举,积极致力于“有用之学”,对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

洋务派中的佼佼者盛宣怀毕竟是一个有家庭背景的人,虽然没有正规文凭,但“找工作”并非难事,1870年经人推荐,盛宣怀来到湖广总督李鸿章幕府做了机要秘书。一方面有贵人提携,另一方面盛宣怀也确有真才实学,所以随侍李鸿章期间,他“磨盾草檄,顷刻千言,同官皆联手推服。历练日深,声誉日起。”受垂青的盛宣怀在亦官亦商的道路上,特别是洋务事业中如鱼得水,其匡时济世的抱负也得以施展。

据史料记载,在洋务派掌握的轮、电、煤、纺四大企业中,盛宣怀直接管理的有三大企业;在出任邮传部右侍郎时,该部主管的铁路、电报、航运、邮政事务中,前三项皆为盛宣怀创办。而且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家内河航运公司、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第一家国人自办的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等等,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工商业资本家和全国首富,盛宣怀享有“商父”之誉,实不为过。

在当时,清政府当权者也都给予了盛宣怀很高的评价。李鸿章自不必说,屡屡向朝廷推荐:盛宣怀必能干济时艰,为国大用;洋务派的首领人物张之洞也称赞盛宣怀是通晓“官法”、“商业”和“洋务”的能人;甚至连慈禧太后也曾说过: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所以,在仕途之上,盛宣怀也很顺利,曾先后任天津海关道、大常寺少卿、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

盛宣怀的经世之才也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在成立中华民国之后,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通过其代表招募盛宣怀,并表态“外间舆论过激,可代为解释”,然而盛宣怀却认为孙中山在兴办实业方面“有理想而无经验,不足与谋也”。 

盛宣怀 - 教育史上的留名人

高等学府,古已有之,但把高等学府称为“大学”,在我国则是清朝末年之事。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被誉为“东方康乃尔”的天津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前身)创立,这就是我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在当时,其头等学堂的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有意思的是,出任该学堂的首任督办,也就是我国的第一位大学校长,竟是素有中国“商父”美誉的盛宣怀。以“铜臭”之身,聚书香之气,盛宣怀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的确耐人寻味。

盛宣怀与中国现代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其创办北洋大学堂仅仅是一个开始。盛宣怀为什么如此热心教育事业,究其原因,恐怕与他自身的经历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一方面他是传统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与“西学”相似的经世之学使他终生受益,特别是通过从事洋务事业,他深知“西学”的重要,却又深感自身知识的不足,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之后,捐资建学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所以说,盛宣怀堪称我国捐资创办大学的始作俑者,而且在他的整个办学理念中,莫不闪现着“经世致用”的光辉,他为北洋大学堂定下的校训就是“实事求是”,这个治学理念延续至今,始终未改。

甲午战争后,盛宣怀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认为国家欲图自强,筹设学堂、培育人才是关键。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西国人材之盛皆出于学堂”。在他的倡议下,1895年10月2日,光绪帝御笔钦准设立北洋大学堂,这一天也成为中国第一所大学建校纪念日。

北洋大学堂创建后,盛宣怀秉承“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西学体用”的思想理念。首先,他采用专家办学模式,奏明皇帝“须遴选深通西学体用之员总理”,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具体掌管设在天津的大学堂,并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员。其次,针对当时清王朝在处理内政外交上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以及急需开发矿业资源、发展机械加工工业的实际,开设了法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机械工程等学科,并随着事业的变化,及时改变专业设置,添设新的专业。第三,盛宣怀认为“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务中之先务”。所以他又开始了培植师资和生源的工作,1897年他建立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师范学院,以及第一所外院(即小学),连同相当于大学附中的北洋大学堂二等学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级学制,为中国新式系统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四,盛宣怀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培养专门人才。学生入头等学堂先学习第一年基础功课,学完后,由总办、总教习察看每一个学生的资质,酌定今后的学习内容;即便是出国留学,也要根据每人的资质,选其专门学科去深造。第五,确立了“严谨治学,严格教学要求”的校风。

盛宣怀除了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外,他还创设了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南洋公学附设译书院、电报学堂等。为适应清政府经济特科的选拔,他精心开办了“特班”,专门培养政府官吏,如为发展铁路事业,开办了“铁路班”。

盛宣怀与大学教育的渊源并不只体现在他亲自创办的这些学堂上,1916年4月27日他去世之后,其十余万卷的藏书被民国政府一分为三,分别给了圣约翰大学、上海交大和山西铭贤学校。解放后,这些藏书的分配又被作了重新调整,安徽大学、华东师大、山西农大成为新的受益者。甚至连盛宣怀与朋友来往的六百封信札,也被香港中文大学所收藏。

盛宣怀 - 人物评价

慈禧太后对盛宣怀的评价:“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 

李鸿章对盛宣怀的评价:“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职敏瞻,堪资大用。”  

张之洞对盛宣怀的评价:“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 

孙中山对盛宣怀的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清史稿》十分详细地记录了铁路国有化导致帝国覆灭的整个过程,它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宣怀侵权违法,罔上欺君,涂附政策,酿成祸乱,实为误国首恶。”

盛宣怀开始是在李鸿章军前当幕僚,后以襄助李鸿章主办洋务企业逐步起家,历任山东登莱青道兼烟台海关监督、天津海关道、大理寺少卿、工部左侍郎、邮传部右待郎、邮传部尚书和邮传部大臣等职,也成为晚清政府的重要官员。盛宣怀地位的重要性,不在于官,而在于他掌握和控制了当时的主要近代企业。旧中国第一家自办最大近代航运公司招商局,第一家自办的也是唯一的电报局,规模宏大的煤铁钢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和最大的纺织厂一华盛纺织厂,旧中国自办的主要铁路干线和第一家银行—一通商银行,等等,都是由他创办、主持和控制的。另外,他还兴办了旧中国最早的天津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新式学校。旧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中创建起来的主要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大半通过盛宣怀之手,也就是说,盛宣怀是旧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人,也是旧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领袖人物,过去把他简单地说成是“官僚买办”,同样有失公允。

盛宣怀的主要过失同样在于:没有能在兴办近代企业奠定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同时,突破封建政治体制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反而利用控制近代企业的能量,向晚清政府谋求“高官”,使自己陷入封建政治体制的旋涡。

正如夏东元在《盛宣怀传》代序中所说:“终其生未能克服保守政治主张与进步的经济实践间的矛盾。”凭盛宣怀创建近代企业的经济实践,他对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危害性,应该比李鸿章有更深的感受。所可惜的是,他在政治思想上,同样未能冲出两者的牢笼,始终站在晚清政府反动保守的立场。

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他公开提出与康、梁等人相对立的变法方案,说什么“中国的根本之学不必更动,止要兵政、工政两端采取各国之所长。”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他为了维护近代企业的安全,积极创议和组织“东南互保”,虽然违反了慈禧的意旨,但又和列强的侵略利益相一致。

1911年5月9日,在他邮传部大臣任内宣布的“铁路干线国有”命令,成为爆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辛亥革命爆发以后,他又竭力动员袁世凯出山,积极参预调兵运粮,企图扑灭革命烈火,挽救晚清政府,终于成为辛亥革命的打击对象。其结果是:他死保的晚清政府还是寿终正寝,他做大官的迷梦到底不得不破灭,他的近代化事业也大大受到干扰和影响,未能获得正常的发展。总之,李鸿章与盛宣怀,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创建近代企事业,是为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立下了大功;而他们的未能冲破封建政治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的牢笼,成为旧中国第一代近代化失败的关键,又是主要的过失。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