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锡

简介:王天锡引(1893-1979),侗族,原名 天德,字纯武,是王天培的胞弟,贵州 天柱县人。国民 革命军陆军中将。贵州 讲武堂毕业。
[展开]

王天锡的个人经历

陆军中将

1922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第2纵队1团团长,后任黔军第2师4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28师师长、副军长,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9月辞职,寓居大连,1929年协助冯玉祥反蒋,任第6路前敌总指挥,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失败后脱离冯部,1931年投奔广东陈济棠部,任第55军军长兼第1路前敌总指挥,继续反蒋,两广反蒋失败后,回乡闲居,1933年任贵州省政府警务处长兼贵州省会公安局局长、贵阳警备司令,1935年弃职回乡,1942年任兵役部兵役专员,不久自动解职回乡,1944年任第49军前线总指挥官,在湘桂指挥抗战,抗战胜利后辞职返乡,1949年4月拒绝出任军长,11月4日拒绝参加叛乱,在贵州天柱迎接解放。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贵州省民委委员,贵州省政协委员,民革贵州省委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8月4日在贵阳病逝,1980年平反。

清乾隆进士

王天锡,阳西塘口彭垌村人,清乾隆三十二年,官封“朝议大夫”、“儒林郎”以及“湖南岳州督粮道”,后辞官归家,在家乡颐养天年。

王天锡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其父靠担柴、采白叶(棕叶)卖钱为生。王天锡自幼勤奋攻书,苦学不辍,还喜欢与文士交游。邻村有唐举、叶秀二公 ,与天锡甚相友善,三人常在一起研习文章。夭锡因家穷,乡试、殿试都赖唐叶二公相助盘缠,才得以为官。

乾隆后期,长江常为患。乾隆苦无良策。廷议时,天锡心血来潮,自告奋勇,竟在百官面前向乾隆要下了治理长江水患的重任。乾隆即封他为湖南岳州督粮,着全为整治长江水患。天锡接受任务后,与他相好的朋友都为他担心,因为长江水患频繁,朝廷已无法拿出更多的钱去治理。上几任去治水患的官都因此遭了殃;而王天锡乃一介书生,治水经验一点也没有。据说,当年朋友曾问他,家里有多少财产。天锡答家有租一百石,牛十头,自耕田三十石。朋友叹口气说,这点财产还不够买簸箕之费呢。天锡听后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后悔莫及,第二天他就向乾隆请了病假,一连在家躺了十多天。乾隆怀疑他是假病,就派人到他家查访。幸而有人及早告知天锡,他连忙使人弄来猪血,放到口中含着。查访的人到来,天锡披头散发,捶胸顿足,口吐“鲜血”,“昏”了过去。来人见状,将情形告知了乾隆。

王天锡

来使走后,天锡寻思,装病只能骗过一时,时间一长就会露马脚,弄不好就是欺君之罪,招来杀身之祸。苦思无良计,天锡最后假装自己死了,让家人抬着空棺材回乡,他化了妆远远跟在后面,逃过了乾隆的眼睛。回乡后,天锡仍心有余悸,乃谢门不出,隐姓埋名。

十几年做官,天锡积了一笔钱,他用这钱在彭垌村建了座大祠堂,曰“王氏祠堂”。祠堂占地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 ,硬砖砌筑,瓦木结构顶挑檐挑花,琉璃瓦口,祠门楹联曰∶“三槐培祖宅,五马耀祠门。”又在距祠堂门口十步左右,树一华表,以志他功名。祠堂建好后 ,天锡又在村面前、隔河的对岸建了座“石竹庙”;在往下三里山坳处建了座“吊狗庙”,用以纪念唐叶二公,庙是以二人所住的村子而命名的。天锡遗嘱后人:子子孙孙,不要忘记到二庙祭祀。二庙于文革时拆毁,而王氏祠堂因年深日久,檩子遭蚁蛀,村民弃置不用,荒草丛生。不少村民还记得,祠堂大厅上方曾悬挂着王天锡的“朝议大夫”、“儒林郎”、“湖南岳州督粮道”以及“浩天诰命”等四块匾牌。

离祠堂百步彭垌村边,是天锡回乡建的房屋,门口有一石狮子,木门厚重,是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晚年的王天锡在屋里观书作画,度过了他极为平淡的一生。 王天锡死于清嘉庆年间,死后葬于彭垌村前面的山岭上,他子孙修了一座白灰砂砖坟。

工程师

王天锡(1940年10月—)别名王易、北千。北京人。

擅长彩墨、油画棒写生。

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专业。

建筑部北京建筑设计事务所工程师。

主要作品有:油画棒写生《塞拉利昂写生组画》

彩墨画《旅美写生组画》、《建筑的美学评价》。

更新日期:2024-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