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康时

简介:潘康时字怡如。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塾读有年。1904年投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当兵。1906年,考升哨长,兼教新兵。1906年,考升哨长,兼教新兵。
[展开]

潘康时的个人经历

个人资料

  姓名:潘康时 字怡如

  出生:1881(1881—1943)

  出生地: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塾读有年。

个人经历

  1904年投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四十一标当兵。

  1906年,考升哨长,兼教新兵。

潘康时

  1908年12月,与杨王鹏、李六如、王守愚等在军中组织群治学社,借讲学为名以反清,社员达600余人。旋升任一营左队队官,移学社机关设于队部。因拟利用长沙饥民抢米运动起事,为黎元洪侦知后查禁,潘等乃另组振武学社,机关仍设于队部。以言行张扬,又为黎元洪所知,责以“放纵士兵,组织团体”,将其撤职。乃出走日本,人大森体育学校习军事。

  1911年夏回国,在北京、保定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返鄂,时汉口已失陷,潘由下游渡江至武昌,谒都督黎元洪,报告京汉沿线清军军情,提出反击方略,黎委为顾问。汉阳失守,潘为护理总司令蒋翊武襄助军务,并召集旧部,组成200余人“奋勇军”,由青山渡江,经仓子埠进入黄陂,活动于长轩岭、河口一线,以扰清军后路。南北和议成,潘既不欲助蒋翊武、王宪章、杨王鹏等反对黎元洪、孙武,亦拒绝黎元洪委为混成协统领的任命,去北京任陆军大学日文翻译。次年7月,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潘南下与詹大悲、王国华、王宪章等活动于武昌、安庆、上海等地,组织军事讨袁,在芜湖作战失利,突围返沪。

  1914年春,偕王宪章、詹大悲再赴日本,与先期抵日的董周威(必武)、张国恩探讨革命大计,旋加入中华革命党。不久,随王宪章,詹大悲归沪,旋又随董用威(必武)等回汉。运动军队讨袁,屡败屡起。护法亡命辰州,间道归汉,以劳累过度咯血不止。

  1921年,与潘正道、董用威、詹大悲、王守愚等,率援鄂川军,与直系军阀王占元、萧耀南部作战大半年。次年,陈炯明叛变,潘出任何成濬部参谋长,协助许崇智讨伐陈、林(虎),率轻骑出饶平,以少数人却强敌之袭击。孙中山提出“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潘竭诚拥护。

  1925年,因积劳成疾离队,寓武昌养病。北伐军兴,任湖北特种委员会委员,佐董用威工作。汉口既下,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

  1927年春,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改任湖北省公矿局局长及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监察委员,在对日本出售大冶铁矿矿砂问题上,义正辞严要求日方必须按国际市场价格付款,日人折服。

  1927年12月17日,与李汉俊、詹大悲、危浩生一道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陶钧逮捕,李危詹相继遇害,潘由朋友何成濬保释。次年2月初去沪养病,因利用社会关系,掩护上海中共地下工作人员,于1934年再次被捕,又经何成濬保释回汉。

  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潘婉谢何成濬赴渝之请,鼎力支持中共党人陶铸主持汤池训练班,培养敌后抗日干部,并任教军事课程。武汉沦陷后,潘回乡养病,仍抱病赞助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

  1942年12月26日病逝。

生平事迹

  1943年3月19日《新华日报》以《辛亥革命老前辈潘怡如先生病逝》为题,报道其生平事迹。1944年3月,董必武有《哭潘恰如》七律四首,赞云“姜桂性成弥老辣,云雾交契愈轻柔”,并订正、手书董觉生所撰《潘怡如先生墓表》。潘抗战前早系中共秘密党员,因一直未暴露身份,鲜为人知,建国后,中共领导人董必武予以证实。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