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良(画家)

简介: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 王锡良〈“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
[展开]

王锡良(画家)的个人经历

简介

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出生于景德镇。幼年家境贫寒,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

王锡良〈“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先后任景德镇市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景德镇市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第六届常务委员。

王锡良曾有室名“桃源山人”,现用室名“五尺园”。

生平

他自幼好学,在叔父王大凡的指导下,不仅全面掌握了陶瓷绘画技艺,且秉承天赋,悟性很强,对陶瓷艺术的理解颇有见地。15岁时,能独立创作,瓷画艺品出手不凡。当时曾流传的“年轻有志气,画瓷很得意,料盘碟子 咯咯响,长大要进御窑厂”,即为老一辈艺人对他的高度称赞。

五十年代中期,他身处景德镇各路身怀绝技的陶瓷名家之中,耳濡目染,从中吸吮各家艺术之长,受益良多,其传统瓷绘艺术日趋成熟。

王锡良

然而,接近成功,则意味艺术生命停滞不前。他在不满足中困惑,在困惑中思变。此时,中央工艺美院梅健鹰教授来景德镇讲学,给他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清新之风,给予颇多艺术启示。

他中年变法,从绘画基础入手,练素描画速写,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博览众长。涉足景德镇的乡间林野,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画稿,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创作源泉,不断推出新作。

在50多年陶瓷艺术作生涯中,王锡良以山水、人物画最为擅长。他的作品大处作眼有气势,小处观之有意味,因善画中国画,刻意在陶瓷作品中揉进中国画讲求神韵、计白当黑的形式美感。

陆羽品茶

王锡良的作品,讲究立意,注重装饰,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其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

艺术成就

王锡良自幼好学,在其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的指导下,不仅全面掌握了传统陶瓷绘画技艺,且秉承天赋,悟性很强,对陶瓷艺术的理解颇有见地。15岁时,便能独立创作,瓷画艺品出手不凡。

 

1959年,年仅37岁的王锡良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创作大型瓷板画《革命摇篮井冈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誉。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身处景德镇各路身怀绝技的陶瓷名家之中,耳濡目染,从中吸吮各家之长,受益良多,其传统瓷绘日趋成熟。但他在不满足中困惑,在困惑中思变。他受到梅健鹰、祝大年等人的影响,中年变法从绘画基础入手,练素描画写生,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博览众长。涉足景德镇的乡间林野,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画稿,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创作源泉,不断推出新作。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他的作品主要以反映时代现实生活为主,题材主要为山水。如大型瓷画《革命摇篮井冈山》、粉彩瓷盘《采茶扑蝶》等。 

 改革开放后,作品风格再度发生变化,艺术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他开始更加究立意、重装饰。

 

黄山西海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如其代表作《黄山西海》取黄山奇峰秀俊,以酣畅笔墨,采用流、擦、点、染之法,造就了气势宏大、自然天成的黄山景色,在近景上则用精细的线饰,勾画出岩松、亭楼,并点画飞翔自由的鸟群,烘托出空间深远的意境。此时,他的作品虽然仍具有较强文人画气息,但现代气息也更加浓郁,其题材广泛,工笔、写意等笔法信手拈来,如《春风拂槛》、《雀屏中选》虽是传统人物、历史题材,却契合着新的时代气息。

更新日期:202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