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洁

简介:  刘之洁(1872年-1938年)字聿新,直隶沧县小集北头村(今属南皮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北头刘氏是沧州望族,明清两代科第蝉联,出过不少高官大儒。之洁的祖父刘璧奎(号蕴山)贡生出身,成为名传乡里的塾师。之洁...
[展开]

刘之洁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刘之洁(1872年-1938年)字聿新,直隶沧县小集北头村(今属南皮县)人,清朝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人物生平

出生世家

  北头刘氏是沧州望族,明清两代科第蝉联,出过不少高官大儒。之洁的祖父刘璧奎(号蕴山)贡生出身,成为名传乡里的塾师。之洁的叔父刘锡光考中进士,官至内阁中书。性聪颖,好读书的之洁,深受祖父的喜爱。祖父希望他能继承家风,登科入仕,为国效力,光宗耀祖。然而,到刘之洁成丁之时,清王朝已陷入内忧外患之中,时局十分混乱。为挽救国家危亡,各种思潮纷纷涌现,维新派、洋务派、革命派不一而足。刘之洁深知循规蹈矩地埋头读书已于世无补,于是课余时间常常匹马短衣,练枪舞剑,准备有一天学习汉朝班超,投笔从戎。他的文章里也带有几分豪气。祖父指出,此为科场之大忌。要他向叔父学习,变通格调,以便铺通仕途。之洁当面不好违拗,私下里却说:“安邦定国,并非尽以文显,文各有体,人各有志,岂能容易改易?”

投笔从戎

  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世凯到天津小站主持编练新学,招募有文化的学员兵。刘之洁心向往之,但当时他已娶妻生子,又有所顾虑。其妻尹淑珍对他说:“大丈夫不能以文学显,投笔从戎安知不可致公侯。”支持丈夫投军。   甲午战败之后,一些朝臣深感旧式军队之无用,主张创建新军。先是胡燏棻在青县马厂建“定武军”(后移天津小站)。张之洞在南京建立“自强军”。随后袁世凯到小站接管定武军,扩编为“新式陆军”,并选拔有文化的青年,培养新式军官。刘之洁文武兼备,进小站北洋武备学堂,学成之后又东渡日本,入“日本士官学校”。

东渡日本

  外派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志青年也把出洋学习作为报国之正途。刘之洁走出家门赶在新潮行列。他给自己取字“聿新”,表明他弃旧图新的志向。

编入新军

  刘之洁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到东北任第三镇教官,之后提升为营管带,协助吴禄贞筹办边务。新军仿照德国陆军建制,按镇、协、标、营、队、排设置。光绪二十九年(1904)朝廷设练兵处,第二年提出统一军制,计划在全国编新军36镇。以新军逐渐取代旧军。   吴禄贞是一位民主革命者,和刘之洁一同留学日本。他先后参加过兴中会、华兴会,回国后在练兵处任监督。他到东北帮办边务,与刘之洁关系契合。刘之洁带兵驻珲春,在对俄防务上征抚兼施,使得那一方边陲安宁。数年后,刘之洁调任东三省总督府督练公所参议官。他对军队训练、国家防务多有建言,后袁世凯的亲信陈宦来任总参议,刘之洁与之意见不合,遂生隙缝,拂袖离去。   刘之洁离开东北南下投奔程德全。程德全,四川云阳人,在东北为官多年。任奉天巡抚时,对参议官刘之洁的才能深为敬重。1909年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见之洁来投,十分高兴,即请刘之洁为正参议,继而任命为四十五、四十六两协的统带。刘之洁又有了用武之地。由于他军法严明,训练有术,又关爱下属,深受官兵的崇敬和爱戴。他所统帅的两协军队成了江苏的劲旅。

刘之洁

参加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着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清王朝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之后,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等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布脱离清廷而独立。江苏巡抚程德全在武昌起义15天后还上奏说:“自武昌失陷,苏省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既虑革党之构煽,又防伏莽之窃发”,说明他还是忠于清廷的。但是刘之洁却为武昌起义叫好。他于11月4日上午在苏州巡署外的操场上集合四十五、四十六标全体官兵发表讲话。他说:“武昌起义之后,各省响应者络绎不绝,天命人心,已可概见,清政府推翻,可立而待。如今苏州起义条件已经成熟,今夜程德全巡抚即召集各方开会商讨办法,不日即可正式起义”。官兵们听后欢欣鼓舞,纷纷剪辫以表决心。   当夜程德全召集属僚和士绅开会,会上出现不同意见,激进的青年军官们拔出手枪,支持刘之洁的意见,气氛剑拔弩张。程德全见起义之势已不可阻挡,于是决定次日宣布独立。   1911年11月5日,江苏省巡抚衙门口挂上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督督府”的大木牌,门前悬起“兴汉安民”的大旗。原二十三协协统艾忠琦因不同意起义而连夜潜逃,江苏军队尽归刘之洁统领。   当时两江总督所在地南京已处于独立各省的包围之中,总督张人骏只剩孤城一座。城内主张独立的呼声四起,但在开会商议时,顽固分子张勋坚决反对脱离清政府。张勋时任江南提督,率江防营二十个营驻在城内,占全城兵力的一半。   张人骏等人决定固守,将徐绍桢统领的新军第九镇全部调出南京城外。张勋等人在城内搜捕革命党人,发现谁家藏有白布,就说那时为投降革命军做白旗用的。学生有剪辫子的,就指为革命党人,格杀勿论。   11月8日,徐绍桢率领新军攻打南京,被张勋击退。于是他联络镇江、上海、苏州等地民军组成“江浙联军”,围攻南京。刘之洁作为苏州军司令率部参加联军,开赴南京。经过7天的战斗,刘之法部迂回前进,攻破洪武门。11月29日,总攻开始,刘之洁负责攻打雨花台。那里正是张勋的防地,双方展开激战。刘之洁阵前指挥,身先士卒躬冒弹雨。激战中突然一发流弹射穿刘之洁的肋下,刘之洁不顾伤痛,指挥若定。经两天两夜的激烈争夺,刘部拿下雨花台。苏州军在雨花台上架炮向城内轰击,一时四面火起,秩序大乱。张人骏逃到长江日舰上避难。张勋派人向刘之洁求和。张勋提出四个条件:一、不伤人民生命财产;二、不杀城内驻防旗人;三、准许张人骏等官员离宁;四、准许张勋将其江防营带走。   刘之洁对张勋送信的代表说:“前两条是表面文章。本军历来爱护人民生命财产,不像张勋那样无法无天,为害人民。第三条可以商量,第四条万难办到。刘之洁与各方商量之后回复四条:一、张勋暂行拘留;二、张勋所部兵士徒手出城;三、将张勋搜刮的库款缴出,以充军饷;四、张勋所部枪械装备一律放在小营操场;由民军点收。时间限在明天中午,到时不应,重炮轰城。张勋无奈,带少数残兵连夜潜逃出城。张勋在浦口找到张人骏等人,带领少数随从乘津浦铁路专车北上。南京落入民军手中。   南京即克,军中风传要以库银分赏将士。刘之洁立即召集全军会议,他严肃地指出:“我军今日之战,乃响应孙中山先生之革命而战,王朝既倾,应遵从孙先生意旨,建立民主政权。库银为民之血汗所积,随意分散,得此银者,何异吸取民之脂膏?功尚未成,岂非为民而为己也!”分银之事遂息。民军出榜安民,士民乐业,秩序井然。   东南各地民情,共和呼声最高。此时宣布独立的各省急需成立一个中央政府,推举一位有威望的领袖人物主持政局。孙中山众望所归。是他最早提出了通过革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的观点,并为此坚持不懈的斗争了十多年。武昌起义之后,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在他到达上海后的第四天,即12月29日,聚集南京的17省代表在江宁咨议局投票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参会代表共45人,每省投一票。刘之洁代表江苏省参加会议。孙中山以16票当选。12月31日,孙中山到达南京。1912年1月1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南京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引起袁世凯的惊慌。他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玩弄政治手腕,一方面以软硬兼施手段分化瓦解南方革命阵营,一方面借助南方革命力量威逼清朝皇帝退位。不到四个月,清朝即宣布退位,南京临时政府也同意解散。,袁世凯窃国成功,在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实现了暂时的南北统一。   南北统一之初,孙中山也认为种族革命、政治革命已经成功。因为袁世凯承认南京政府制定的临时宪法。不少革命党人也在政府里任职。袁世凯对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领袖表面上也待以上宾之礼。   袁世凯最终目的是建立自己的独裁统治。他为了掌握军权,调整了军事机构,制定军官制度。刘之洁代表苏州军去北京参加军事会议,被授将军府鼎威将军。会后任命为江北护军使兼十九师师长,进驻清江(今江苏淮阴市)。   清江正当南北通衢。连年灾荒和兵乱之后,那里已是满目疮痍。刘之洁一心拥护共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局面,到任之后,宽猛相济,治匪绥靖,很快使辖境安宁。刘之洁因而深受当地各界人士的拥戴。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在上海遭袁世凯的亲信暗杀。随后袁世凯又把南方三个省的国民党督都撤免。并且调动北洋军队南下攻击。孙中山,黄兴被迫号召南方各省起兵讨袁。7月15日,黄兴在南京起兵,袁世凯派张勋、冯国璋攻打南京。由于双方兵力悬殊,9月1日北军攻入南京,大肆抢掠。特别是那个张勋,他的军队仍然穿着蓝袍,梳着长辫,打着张字旗号。军中设置和见人礼节仍用清朝旧制。孙中山黄兴被迫出走海外。   面对南北失和,互相厮杀的局面,刘之洁痛心疾首。他不属革命党人,但是思想倾向革命,推崇孙中山,主张共和。他早年投军袁世凯麾下,但又不是北洋军嫡系。在南北战争中他左右为难。面对孙中山败走,张勋卷土重来的种种变故,使他心中不快。他的表现也让袁世凯很不满意。   南京战后,北京政府明着调刘之洁到苏州任督都,待他离开驻地,又传令他到北京任职,实际上是解除了他的兵权。随行的一营卫队心怀不平,劝刘之洁仍回驻地统帅部队,不要服从政府命令。刘之洁无意抗争,说:“吾初效班定远;略展已志,今当改学张之房矣!”他安抚卫队,将他们带到苏州交给当局,然后去北京复命,辞职做了寓公。只保留大总统高级顾问的虚衔。

辞官归乡

  辞职后的刘之洁,先住南京,后回沧县县城住李家花园(今属沧州市区)。他专心读书,不问政事,但热心公益事业。民国十九年他担任《沧县志》协修,出资襄助修志。

客死异乡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大举南侵。刘之洁离开家乡再度南下。晚年的刘之洁有感于中原板荡,国破家亡,年近七旬犹流落他乡,而又无法再操兵戈,抗敌保国,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抑郁成疾。1938年秋天病逝于湖南常德,享年六十八岁。他的好友冯玉祥出资将其殡葬。

个人作品

  刘之洁擅长书法,初从右军入,楷行皆秀丽超拔。晚归汉隶,苍劲遒健。已故的沧州书法家贾子贞先生的《贾子贞墨迹选》书中记载“子贞先生……尤其得解甲归田的刘之洁将军之真传。”沧县赖宝国现收藏两件刘之洁的书法作品。其中有一副对联,联语颇具深长意味:   盛名未易留千载   小道犹能成一家。   署名聿新刘之洁,钤“鼎威将军”篆印。

社会评价

  提起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人们自然会想到 孙中山和革命党。而沧州有这么一位人物,他并非革命党人,而是清军一名将领,他却为 中华民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事迹至今 鲜为人知,他就是鼎威将军刘之洁。

更新日期:202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