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兵团

简介: 韩信兵团是指以韩信为将帅的汉军,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是“背水之战”。
[展开]

韩信兵团的个人经历

韩信兵团 -  历史背景

韩信兵团是指以韩信为将帅的汉军,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是“背水之战”。

韩信兵团 - 统军人物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天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为营、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军事典故均出于他处。

韩信兵团

韩信肖像图

韩信(-B.C.196年),一个来自淮阴地区(今安徽淮阴县南)的流浪汉,正是这样一步步迈向秦末汉初的政治舞台的。

自幼丧父(据高宏亮《韩信》),家境贫穷的韩信,没有好的名声,得不到乡里人的推荐作个小官吏,也不懂得通过做买卖来谋生糊口,经常依靠别人过日,许多人都很讨厌他。但是韩信志气非凡,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梦想。他母亲死后,贫困潦倒的韩信无法为母亲举行丧礼,便到处奔走寻觅安葬地点。终于,他找到一个高敞广阔足以安置上万户人家的地方把母亲安葬了。他希望能借此光大韩氏家族。一百多年后,太史公寻访该地,发现韩信母亲的墓地的确如此——高敞而广阔,便在《淮阴侯列传》中写道:“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空乏其身。

韩信兵团 - 著名战役

背水之战

B.C.204年初(当时仍沿用“以十月为一年之始”的秦历),汉军韩信兵团以三万人的兵力向东袭击盘据今河北中部和北部的赵国赵王歇势力,积极实施他对楚军的“迂回战略”消灭赵国。

背水之战——准确地说应该叫“井陉口之战”或者“绵蔓水之战”,据陈馀之口,汉军数目其实并没有三万人。

韩信胜出的原因

第一,其实是最重要的,韩信自己在向众将领解说胜利原因时并没有道破:赵军轻敌。赵军如果谨慎作战,背水之战是不可能成功的。放眼世界,靠水而战的罗马人就像任人宰割的羊只一样,迦太基的骑兵肆意冲杀,汉尼拔的伟大功绩就是这样建立的。韩信反其道而行之,自为背水之军,按照他自己的陈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史记淮阴侯列传》)来看,赵军没有乘夜色袭击公开列阵绵蔓水边的汉军,陈馀的确轻敌太甚!但是,这些情报是怎样获取的呢?我们不得不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深深地佩服:他的情报工作开展得比同一时代的任何一个军事统帅都要顺利而卓有成效。

第二,还不是韩信所说的,他依然没有指出这场战争胜出的第二个重要的原因:二千轻骑兵的侍机伏击。动摇赵军军心的固然有汉军的顽强奋斗,但是最后促成他们大乱奔逃的是大本营的沦陷。这个部署是汉军得以全面胜出的决定性的因素。仅仅依样画葫芦的“背水之战”是注定要失败的啊!四百多年之后,蜀汉大将马谡也抛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军事理论,然而,曹魏统帅司马懿却不是等闲之辈,街亭之失不在于韩信背水之战理论的失败,而在于马谡没有看到韩信的这两条锦囊妙计。

第三,终于是韩信的“置乌合之众于死地而各自奋战”的理论了,这说明韩信对自己的军情甚为熟悉,一支没有得到严格训练的刚刚募集的部队,在韩信之手却成为制胜兵团,可见韩信将兵,不仅多多益善,而且每将必胜!

历史评价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背水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孙子兵法》中有关“死地则战”的论述更是韩信这场“背水之战”的高度概括。

背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著名战例,但却没有得到后世人充分的注意,力量对比超过官渡之战的曹操、袁绍;危险指数可以和邓艾的“阴平战术”较量。它的成功改变了楚汉战争的基本格局——西方,刘邦势力;东方,项羽势力;北方,韩信兵团——三足鼎立的形势赫然在目!南方的英布势力及中原地带的彭越势力虽然不足以成为气候,但是也不断扰乱项羽的后方,令西楚霸王多边作战,疲于奔命。

更新日期: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