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

简介: 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1911年1月25日,科姆拉茨——1997年11月13日,布加勒斯特)前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主要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罗共“六君子”之一。曾任罗共中央执委、常委、主管经济和贸易的第一副总理,1968年因与齐奥塞斯库政见不合而被边缘化。1989年罗马尼亚剧变后曾任救国阵线领导人、国会参议长。
[展开]

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的个人经历

人物

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 Alexandru Barladeanu(1911年1月25日——1997年11月13日)

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经济学家。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罗马尼亚救国阵线执行局名誉主席、罗马尼亚参议院议长。

传记

早年生活及职业

1911年1月25日生于 俄罗斯帝国 比萨拉比亚省的 科姆拉茨(一战后归属 罗马尼亚、1940年并入 苏联,现为 摩尔多瓦南部城市和 加告兹自治区的首府)的一个教师家庭。1921年,他在克乌谢尼读完小学。1921——1926年在蒂吉纳读中学。1926——1928年在 雅西读高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928年在蒂吉纳的学校担任督学。1929——1931年曾就读于 布加勒斯特大学,但没有毕业。

1933——1937年在 雅西大学法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1937年担任著名经济学家、大学经济系教授格奥尔基·赞恩的助理,并在商业学校当代课老师。1940年获得 博士学位。1943年加入 罗马尼亚共产党(另一种说法是在1935年)。伯尔勒迪亚努早在1933年就读雅西大学时就参加了共产主义学生团体,在1934年和1936年,他领导共产主义学生组织“团结中心”,从事左派报纸传单的发行工作,并且是蒂吉纳反法西斯委员会和“苏联之友”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成员。1936年任罗马尼亚学生民主阵线雅西地区组织的领导人。1940年6月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当时伯尔勒迪亚努正在家乡休假,他选择加入苏联国籍并成为联共(布)党员。

战争期间

1940年9月,伯尔勒迪亚努在 基希讷乌科学研究所工作,1941年6月, 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后,与德国结盟的罗马尼亚参加了侵苏战争并夺回比萨拉比亚,他被迫逃离那里。之后的两年,他在苏联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 卡拉干达州的一个 集体农庄生活和工作,是一名教师、学校校长、矿工和党的积极分子。

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

1943年,伯尔勒迪亚努被送到 莫斯科,并恢复了他的学术研究工作。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在苏联流亡的罗马尼亚共产党人中的活跃分子,曾在莫斯科广播电台罗马尼亚语编辑部(1943——1945)工作;通过 塔斯社和《言论自由》在罗马尼亚战俘中间进行反战宣传;在罗马尼亚战俘营的反法西斯学校(1944——1946)任教师。1945年,他受联共(布)委派,在罗马尼亚战俘中进行思想教育和改造。此外,1943——1946年,他还在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立经济学院学习政治经济学,并获得基希讷乌科研机构的奖学金,之后他在那里任教和学习,但他没有毕业,因为他在学习的最后一年奉调回国。

政治生涯

1946年6月,应罗马尼亚共产党的请求,伯尔勒迪亚努被送回罗马尼亚,并经 列昂廷·拉乌图和米哈伊尔·罗勒尔的介绍,正式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6年6月——11月,任中央委员会经济部讲师、部长助理。1946年10月作为经济专家随罗马尼亚政府代表团参加巴黎国际和平会议的谈判。1946年12月任罗马尼亚政府经济部国务秘书,参与组织和制定1947年货币改革。1947年8月——1948年3月任罗马尼亚政府工业和商业部副部长。1947年12月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伯尔勒迪亚努和 格奥尔基·加斯顿-马林是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设计师。此后,他长期从事经济、贸易和计划方面的领导工作。1948年4月15日——1954年5月18日任对外贸易部部长。1954年5月18日——1955年10月4日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1955年10月4日——1965年8月20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1955年10月4日——1956年5月26日)。1955年12月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罗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从此进入党的中央领导层近十五年,是党的主要理论家之一。1962年当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62年6月在 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互会)上反对“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主张,为维护罗马尼亚的民族利益和经济主权与 赫鲁晓夫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这一时期,他代表罗马尼亚参加了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会议,同时,他积极推动面向西方的开放型经济,早在1959年先后与 法国, 英国, 瑞士, 荷兰和 比利时签署经济和贸易协定,后又促进同 联邦德国和 意大利的关系正常化。

从1949年开始,伯尔勒迪亚努在布加勒斯特经济研究院任教多年。1955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 院士。1946年11月第一次当选为大国民议会代表(议员),1948——1975年先后作为 普拉霍瓦、雅西和 康斯坦察的代表当选为大国民议会议员。

1965年3月22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伯尔勒迪亚努被增选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 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罗马尼亚工人党恢复共产党的名称)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常设主席团委员。1965年8月21日——1967年12月8日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67年12月9日——1969年1月28日任部长会议副主席。

在此期间,伯尔勒迪亚努反对 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的高积累政策(国民收入的积累率每年都达30%以上,有的年份竟达33%。),伯尔勒迪亚努主张积累的比率应不以影响人民的生活为限,反对在经济建设上片面追求高积累、高速度、高指标,从而与齐奥塞斯库产生矛盾。1968年12月罗共中央全会以“健康状况”为由解除了他的党内外一切职务。

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曾荣获“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罗马尼亚工人党(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奖章。

剧变前后

“六君子”事件

由于经济困难连续多年得不到扭转,罗马尼亚广大群众和干部对齐奥塞斯库推行的政策日益不满,有些地方发生了游行、罢工事件。面对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1989年3月,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曾与其他五名罗共元老(康斯坦丁·珀尔伏列斯库、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科尔内留·曼内斯库、西尔维乌·布鲁坎、格雷戈里·扬·勒强努)以公开信的方式联名上书,批评齐奥塞斯库的现行政策,要求改变现状,此举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

齐奥塞斯库对此采取强硬措施予以压制,伯尔勒迪亚努随后即被软禁,并被指控为间谍和投机者,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这六位罗共元老被誉为罗马尼亚共产党的“六君子”。

1989年12月事变

“六君子”的公开信通过外国电台播出后,罗国内散发倒齐的传单越来越多,形式也从个人手抄到铅印,措辞也越来越激烈,明确提出打倒独裁者和打倒齐奥塞斯库的口号。传单还揭露齐的家族统治,并对齐的夫人的“历史功绩”提出质疑,批评齐治国无方。齐奥塞斯库一方面向人民封锁消息,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加强戒备,对一些人如六君子进行软禁,并加强防范措施。面对这些批评、指责和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齐奥塞斯库不但不总结经验教训,纠正一些错误做法,反而更加一意孤行,在紧接着召开的罗共“十四大”上,重申坚持过去的路线和政策不变。罗马尼亚国内政局出现动荡,在国际上的处境也越来越孤立,无论是竭力要消灭共产主义的西方,还是各兄弟国家和兄弟党,都对罗造成种种压力。

1989年12月16日,“ 蒂米什瓦拉”事件爆发,12月21日,首都爆发大规模的反齐奥塞斯库的示威游行,并迅速蔓延至全国。齐企图动用军队武力镇压,结果军队倒戈。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政局发生剧变,齐奥赛斯库政权倒台,当晚伯尔勒迪亚努在电视台露面,并当选为 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及其执行局名誉主席。1990年2月任具有临时议会性质的全国联盟临时委员会联合主席,1990年5月20日当选为罗马尼亚第一届议会参议员,1990年6月18日——1992年10月16日任罗马尼亚第一届议会 参议院议长(首届议会任期两年),在此期间,负责主持罗马尼亚宪法的起草和制定工作。1991年10月5日当选为摩尔多瓦共和国科学院名誉院士。

1991年,伯尔勒迪亚努与总理 彼得·罗曼及其助手阿德里安·塞韦林在推行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经济改革的问题上公开发生冲突,两派针对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争吵。80岁的参议长伯尔勒迪亚努与年仅45岁的总理彼得·罗曼展开交锋,伯尔勒迪亚努在国会猛烈抨击罗曼政府的西方式的私有化方案,反对彼得·罗曼等激进派提出的“ 休克疗法”。他指出,“私有化就像一桶蜂蜜,会招来更多的苍蝇”,并说“这桶蜂蜜将诱发无法遏制的腐败,从而创造一个滋生经济鲨鱼的温床”。

作为资深的传统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伯尔勒迪亚努主张经济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采取渐进的、保持国家调控的做法,不同意全盘西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改造和不断完善。主张由各党派组成联合政府。1993年,亚历山德鲁·伯尔勒迪亚努退出政治舞台,1997年11月13日病逝于布加勒斯特,享年86岁。

伯尔勒迪亚努曾结过三次婚,个人爱好读书,特别是读英国、法国、苏联的杂志。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