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寿

简介: 王逢寿,果树学家,桃、樱桃育种专家。中国第一位优良加工用黄桃和樱桃品种育成者。成功培育出罐藏黄桃、鲜食桃、蟠桃和甜樱桃等16个新品种,填补了中国加工用黄桃和甜樱桃育种方面的空白,为发展中国的果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

王逢寿的个人经历

王逢寿,果树学家,桃、樱桃育种专家。中国第一位优良加工用黄桃和樱桃品种育成者。成功培育出罐藏黄桃、鲜食桃、蟠桃和甜樱桃等16个新品种,填补了中国加工用黄桃和甜樱桃育种方面的空白,为发展中国的果树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逢寿 - 生平简历

王逢寿,1924年3月27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镇。他生长在农村,童年时在自家庭院里栽种了几株果树,经常观察果树开花与结果,引发了他对果树栽培的兴趣。12岁时他离家到外地读书,后来入奉天农业大学学习。1945年8月,东北解放时,他尚未毕业,因学校解散,故辍学回家务农。在随后的一年里,他在家里仍继续观察果树的生物学习性,虽然时间很短,却使他进一步爱上了果树。1946年8月他参加工作,在大连市联合中学任生物教员。当时学校里还有一位本是学园艺的生物教员,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有关果树的问题,探讨果树科学。

1947年,旅大行政公署(现大连市政府的前身)成立,王逢寿被调到大连市行政公署农业厅,任果树股长。从此他与果树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4月,王逢寿接收了一些日伪管理的果园,成立了旅大果园,他任经理部主任,先后从事果树行政和经营管理工作。1949年2月开始,他参加筹备成立大连试验农场。试验农场建成后,他被调入该农场(后改为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任果树组长,开始了果树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也从来没有动摇过搞果树研究的决心。1988年,64岁的王逢寿不幸患了癌症,但他并没有被病魔所吓倒,而是以顽强、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在住院手术期间,他一方面积极配合治疗,一方面注意锻炼身体,3个月后,体重还增加了10千克,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出院后,他立即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他的果树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他先后育成了桃、樱桃多个优良品种,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79年以来,王逢寿先后6次荣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1977-1989年,他当选为第五、六届辽宁省人大代表;1985年荣获首次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逢寿还非常热心于社会工作。1978-1994年,他兼任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大连市发明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并为做好有关工作付出了心血。1982年,王逢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逢寿 - 人物年表

1924年3月27日 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

王逢寿

1945年8月 辽宁奉天农业大学肄业。

1946-1947年 大连市联合中学生物教员。

1947-1948年 旅大行政公署农业厅果树股长。

1948-1949年 兼任旅大果园经理部主任。

1949-1956年 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果树组长。

1956-1958年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任普通果树研究室副主任。

1958-1994年 大连市农科所果树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4年9月 离休。

王逢寿 - 先进事迹

1949年2月,刚刚解放的大连处处弥漫着春天的气息。25岁的王逢寿风华正茂。刚刚成立的旅大实验农场(后更名为大连市农科所)张开臂膀迎接这位年轻的科研人员。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农科所的工作两三年都未能全面展开,这正好给了王逢寿搞调研的机会。他经过细致的调查分析,认为全国都在搞苹果、葡萄等研究,自己不能再选这些课题,否则选题重复,又难有发展。当时国内桃子、樱桃以及洋梨的研究十分落后,但又没有人看得上,于是他下决心从事桃子、樱桃和洋梨的课题研究,决心尽快地将分散在农村各地的优良品种找回来,避免流失,同时发展新品种。王逢寿咬定“青山”不放松,顶列日,冒风雨,收集了140余个品种,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樱桃品种圃和洋梨品种圃及东北第一个桃品种圃。省有关部门指示:全省果树研究要统一起来,大本营建在熊岳城。熊岳的气候与大连相差悬殊,对于樱桃等果树育种的研究十分不利,万般无奈,他想法在大连留下一块地,继续作实验基地,人随着去了熊岳。果然,冬天来临,在熊岳搞的种苗全部冻死。一直到1958年,王逢寿的科研项目才带回大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黄桃、樱桃领域的研究成绩斐然。60年代,周恩来总理来大连,当吃到他培育的、后来命名为“红灯”的新品种樱桃时,大为赞赏。在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下,“红灯”连续三年被送进中南海让毛泽东主席品尝。

正当王逢寿悉心钻研果树育种,并成为科研骨干力量时,“十年动乱”中断了他的课题研究。他被扣上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蹲了长达300天的“牛棚”,心灵和肉体均受到极大的摧残,但他并不安分,让孩子送饭时把需要的资料偷偷带进来,白天,他要接受“改造”;晚上,借着“牛棚”里昏暗的灯光,他偷偷地、贪樊地翻阅各种有关果树育种的业务书籍,再把关于果树育种的思路写在纸条上偷偷夹带给同搞果树研究的妻子,由妻子来完成。一同接受“改造”的老所长似乎已经心灰意冷,含着泪仰天长叹:“逢寿,你说你这么刻苦地钻研,以后还能接着干吗?”“一定能!”王逢寿忍着被纠斗的伤痛,一骨碌坐起来,充满信心,坚定地回答。

忘不了1970年3月1日,王逢寿走“五七道路”,被安排到复州八里大队二小队。这是当地最穷的队,每个劳动日仅收入0.23元。不安分的王逢寿见到果树就象抽烟人摸到了烟卷,浑身发痒。他了解到一个情况:全队5个苹果园,已经搁荒了两个,剩下的三个年产仅有5万斤。他走进果园一看,果枝乱长,野草丛生。他的心呀,真是欲哭无泪。没有人应允他,他自己找来果树剪子大开“杀”戒。一顿忙乎却剪出“毛病”来,有人说来了个黑专家,专门搞破坏。王逢寿挺着腰板,字字铿锵有力:“谁也别先下结论,等到秋天看!”他打算带领群众大干一场,但有人想到“阶级路线问题”,总是不放心。他就召集大家,作现场表演,并组织了果树组的13个姑娘,分成4个组,把所有果树编号,剪枝、打药、施肥,边干边教。这些果园曾经胡乱施肥却不灌水,王逢寿窃喜,补灌了水,让肥料发挥了作用,还省了再施肥的本钱。秋天终于到了,果园飘香,笑声朗朗,好果率达90%以上,产量达14.8万斤,工分达到每天0.60元!连从不出工的大嫂们都抢着来上工。秋收过后,大伙动手给他盖了四间新房。王逢寿每当想起这段经历,就激动地说:“那是我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一个杰作!”苦涩的经历夹着甘甜,坚定他的一生的追求和信念。他坚信,他一生的事业就在果园里。

作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王逢寿“超期服役”到70岁。1994年9月,按有关规定他办理了离休手续,被农科院聘为终身顾问。

王逢寿 - 科学成就

樱桃育种成绩突出 被誉为“樱桃大王”

樱桃被誉为“鲜果之珍”,果实成熟期早,5、6月份即可上市,在调节鲜果淡季供应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合适的砧木和适应性强、品质好的配套品种,因而使樱桃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从1954年起,王逢寿就在大连地区深入调查、收集甜樱桃资源,并在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建成中国第一个樱桃圃。1960年,王逢寿夫妇开始进行樱桃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研究,终于从黑樱桃与山东草樱桃的杂交后代中选育出11-93优良樱桃砧木品种,解决了旅大地区樱桃砧木不过关的问题。在品种选育方面,他们制定出具体的育种目标:6月上旬成熟的早熟品种,单果重达到7~8克,可溶性固形物16%~17%;6月中旬成熟的中熟品种,单果重达到8~9克,可溶性固形物达17%~18%;6月下旬成熟的晚熟品种,单果重达9~10g,可溶性固形物达18%~19%。这一育种目标有一定的先进性,任务难度较大。但他们知难而进。1963年,他们通过常规育种方法,选用中晚熟品种那翁,与品质、风味俱佳的黄玉为亲本,进行人工杂交,并获得200余粒种子。次年播种,获得了实生苗,1968年开始结果。经过连续几年的观察和选优,一个果大肉厚、风味好、耐贮运的优良甜樱桃新品种红灯诞生了。从此,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选育的早熟、丰产、适应水果淡季需要的甜樱桃新品种。6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到大连时,亲口品尝了红灯樱桃,连连夸赞。在周总理的建议下,他们的樱桃还被送进中南海,送给毛泽东主席。1991年,樱桃新品种红灯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继红灯之后,王逢寿带领他们的课题组,又先后育成品质、风味好,具有不同熟期的系列樱桃新品种红蜜、红艳、早丰、佳红、巨红等新品种,分别获得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1997年,他们培育的甜樱桃系列优良新品种荣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98年6月,大连市政府专门召开樱桃品种鉴评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王逢寿等培育的樱桃系列新品种,已超过美国的雷尼、加拿大的沙蜜托和日本的佐藤锦等品种。当日,大连日报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了这次会议:“樱桃大王笑了”。这标志着经过王逢寿等多年艰苦努力,终于改变了中国甜樱桃生产中“洋樱桃”一统天下的局面。

1994年,王逢寿离休了。单位聘请他为顾问,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所里的工作,并且经常下到农村参加科技扶贫,给果农提供技术指导,深受群众的尊敬。在大连市果区,提起王逢寿,几乎无人不晓。1998年,王逢寿被大连市评为“老有所为的先进分子”。如今,已有10年癌龄的王逢寿仍然信心百倍。为了他所热爱的果树事业,他说要再干上十年八年。

在桃育种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

桃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水果,桃罐头也是世界上畅销的罐头产品之一,而其中黄桃罐头在国际市场上更受欢迎。国外已经培育出适于罐藏用黄桃专用品种。当时,中国没有适于加工用的黄桃,而是一直沿用白桃品种制罐头。由于白桃罐制品在色泽、香味、品质等方面都有难以克服的缺点,因而大大制约了中国罐桃生产的发展和出口贸易的扩大。为改变这种状况,王逢寿带领他的课题组,开展了黄桃罐藏新品种选育研究。他们通过广泛的果树资源调查,终于在一农户果园里发现一株果实个大、果肉金黄、香味浓郁、酸甜可口的桃树。果实成熟时,他们把400余个果全部买回采种。1961年播种,4年后开始结果。他们对结果品系的形态和主要性状进行详细观察和记载,并着重从中选择适于加工的优良植株。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选育出中国自己的罐藏黄桃新品种黄露和丰黄,二者在果形、果肉、风味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加工性状。1973-1975年,在第三次全国罐桃加工品种座谈会上,两品种都被评为一等。经与美国品种SW、利统、台尔蒙等比较发现,其品质已超过这些国外品种。1975年,黄露被定为第一个在全国推广的黄桃罐藏新品种;1978年,丰黄被定为全国因地制宜推广的黄桃罐藏新品种。几年以后,两品种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栽培500 余万株,成为全国数十个罐头生产原料基地的主要桃品种。泰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也相继引种试栽。1977年,桃优良品种黄露、丰黄荣获辽宁省科学大会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七五”期间,王逢寿承担农业部科技攻关项目,继续进行罐藏黄桃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他在对相关资源进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杂交,从实生后代中连续选择优良株系,又先后培育出核小肉厚、抗寒力强的系列新品种桂黄、菊黄、蜜太等,进一步丰富了罐藏用黄桃品种资源。1987年,他们的系列黄桃新品种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王逢寿主持的课题“七五”攻关成绩显著,1991年获得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表彰和奖励。

50年代,大连地区鲜食桃仅有太白、天津水蜜等几个传统品种,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王逢寿在从事罐藏桃育种研究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鲜食桃的研究工作。1960-1988年,他先后培育出橙香、露香、红甘露、早风、丰白等系列鲜食桃新品种,获大连市科技进步奖,或被专家鉴定认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果盘子”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逢寿 - 人物评价

王逢寿艰苦创业,奋发进取,倾毕生精力研究果树育种,在科技攻关中站在时代前列,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劳模总是用实干建功立业,崇高总是用平凡震撼人心。王逢寿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当今时代学习的楷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要大力倡导劳模精神,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康。

王逢寿 - 主要论著

1 王逢寿.樱桃栽培.北京:农业出版社,1960

2 王逢寿.洋梨遗传规律总结.全国梨树科技协作会议资料.1977

3 王逢寿等.桃、樱桃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辽宁果树.1979(1):18~22

4 王逢寿等.罐藏黄桃新品种“黄露”、“丰黄”选育技术报告.大连农业科技.1985(1):4~10

5 王逢寿等.樱桃新品种“红灯”选育报告.大连农业科技.1987(3):1~5

6 王逢寿等.樱桃新品种“红灯”(英文).FAO.1988

7 王逢寿等.晚熟罐藏黄桃新品系“22-8”选育技术报告.大连农业科技.1990(2):1~4

8 王逢寿等.中晚熟罐藏黄桃新品系“22-6”选育技术报告.中国城郊农业科技.1991∶53~57

9 刘桂林,王逢寿等.中晚熟樱桃新品系“3-41”选育技术报告.1991:58~61

10 刘桂林,王逢寿等.晚熟樱桃新品系“13-38”选育技术报告.大连农业科技.1992(2):5~6

11 王逢寿等.黄肉蟠桃新品系“4-35”选育技术报告.大连农业科技.1993(1):5~7

12 刘桂林,王逢寿等.樱桃新品种“红艳”选育技术报告.大连农业科技.1993(1):1~4

王逢寿 - 参考资料

[1] 华夏经纬网 http://www.huaxia.com/lasd/hxrwk/ddrw/dl/2003/10/497172.html

[2] 大连天健网 http://www.runsky.com/homepage/dl/photo/people/userobject1ai455253.html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