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友鹏

简介: 苏友鹏,台湾医生,在台湾医学成就很高。
[展开]

苏友鹏的个人经历

家庭背景

  苏家,在台南善化原本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封建家庭。祖父苏源泉也是清朝秀才,精通儒、医,除了在家乡设私塾、教授汉文之外,同时也是善化一带有名的骨科医生。此外,他还开设了一家“裕顺行”,赚了不少钱。可是,随着日本占领台湾,苏家的家道很快就中落了。苏友鹏的父亲仅仅毕业于台湾总督府农业试验所的农业学校,未能继续深造。苏友鹏的母亲是助产士,在日据时期算是少数的女性知识份子。

  1926年,苏友鹏在台南市出生后不久,父亲调派白河农会,母亲也在白河庄役场(今之乡公所)担任助产士;因此,他在白河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苏友鹏1938年毕业善化公学校。在毕业典礼上获得台南州知事颁发的“宫殿下赏”,这是日本皇室奖励在学中成绩优良的台湾学童所颁发的最高奖项。

受尽民族歧视

  日据时期,台湾的中学教育始于1898年3月设于国语(日语)学校附设的五年制寻常中学科。1914年,在部分台籍士绅联名向殖民当局请求下,才于1915年为台湾单独设置一所中学校。尽管如此,它在修业年限、入学资格、学习科目、生活管理等教育内容上,却与日本人所进的中学校有着民族歧视的云泥之别。虽然殖民当局于1922年公布“台湾新教育令”,规定中等以上学校实行“日台共学”制,但事实并非如此。

苏友鹏

  首先,殖民当局对于新生的录取名额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凡是日本人所进的中学校(如各地的一中),台湾学生不得超过20%;但是,台湾人就读的学校(如二中),日本学生却可以不受任何比率上的限制。其次,那些会到二中就读的日本学生,大体上都是成绩较差、考不上一中的人。为了方便这些日本学生,入学考试的考题完全取自日人小学的教科书,然而,在日本帝国“差别待遇”的教育政策下,日本人小学校与台湾人公学校所使用的却是两种不同的教科书--日本人小学校五年级念的,台湾人公学校要六年级才念;一般台湾学生不知道有这样的差别,入学考试时自然要吃亏。此外,除了笔试以外,日语口试的成绩又占有相当分量,而主持所谓“录取会议”的校长和教员又大多数是日本人。

参加协志会

  1943年3月,苏友鹏考取台北帝大预科理科医组,台北帝大预科是日据专为升大学而设的预备学校,在日台人不公平的入学制度下,通常只有极少数的台湾学生才能够幸而进入。

  由于台北帝大预科校址位于士林芝山岩,当时士林当地以何斌和等具有反日思想的台北帝大学生,组织了一个经由日本统治当局批准的文化团体“协志会”,由何斌担任会长。“协志会”成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借用士林公学校的校舍举办“文化展”,内分“乡土展”、“摄影展”和“医学展”等几个部分,宣扬汉族文化。因为它表面不谈政治只谈文化,所以没有引起日本殖民当局的注意。此后,“协志会”又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文化活动,来聚合士林一带的学生与社会青年。苏友鹏因为地利之便,他也常到教会走动,不但参加了合唱团,也认识了何斌、陈泗治牧师等“协志会”的领导核心。

坚持儒学的气节

  1943年,日军在东南亚的战场节节败退,侵略战争的败象开始呈现。台湾因为地理位置关系而被编入日本的绝对国防圈内,进入“决战期”,同时也开始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兵源供应地。1944年1月,台湾总督府公布了鼓励台湾人民改用日本人姓名的办法,“皇民化运动”的推展达到极致。即使时代的气氛如此恶劣,苏友鹏却始终坚持不改姓名。

  “我家虽然是没落地主,却也坚持儒学的气节。”对此,苏友鹏医师解释说: “我在南二中四年级的数学老师神田,是一个极端的大和民族沙文主义者,非常瞧不起我们汉民族。他曾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嚣张地说:u2018国家十年之计在于打败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百年之计在于消灭支那民族。u2019听到这类的话的台湾青年,除非他不承认自己是汉民族,否则的话,他的民族意识自然就会觉醒的。”

走上医者之路

  台北帝大预科的修业年限原定3年,因为战争的影响,改为2年。所以,苏友鹏于1945年3月毕业后,便直接升学台北帝大医学部。

  台北帝国大学创立于1928年,起初只设文政与理农两学部,1936年1月1日才增设医学部。据《台湾教育沿革志》”记载:医学部之所以较迟才设立有两个原因,首先,因为台湾地跨亚热及热带,对于热带医学具有研究者甚难罗致;其次是因为医学仪器设备的费用甚大,经费方面一时难以应付。

  由于日本当局认为:文学、法科系的台湾学生思想最为不稳,最具危险性。所以,它并不愿意让太多台湾学生进文、法科系,但它又不好明令禁止,因此就让这些学生毕业后不容易找工作,或者只能做低阶的工作。这样,为了现实的就业问题,大部份的台湾学生只好选择走学实科的路,而且以学医为上策。

  苏友鹏就像许多优秀的台湾青年一样,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走上医者之路。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