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摩·赫什

简介: 西摩·赫什是美国顶尖的调查报道记者。在1969年发表的一系列报道中,西摩-赫什率先披露了美军在越南制造的“美莱大屠杀”真相,广泛激发了美国人的反战情绪,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终结越战的作用,赫什本人也因此名声大振,并获得1970年的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展开]

西摩·赫什的个人经历

简介

  多年来,赫什似乎非常喜欢把美国军方作为对手,他披露过美国老兵患上“海湾战争综合症”的内幕,还揭露过美国士兵在阿富汗战争后虐待囚犯的真相。此外,赫什也是一个不畏权贵甚至热衷于跟权贵作对的“硬骨头”,连基辛格都不得不让他三分。

  如今是《纽约客》杂志记者的赫什又把眼光转到处在美军占领下的伊拉克。近来,美军虐待伊拉克囚犯事件之所以能够曝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赫什,他4月30日发表在《纽约客》的一篇独家深度报道让世人了解了虐囚事件的内幕。这位昔日美国媒体中的“越战终结者”是不是希望再一次终结伊拉克战争呢?

  “他常常像狼一样嚎叫着,深入到世界的最黑暗处,尽可能地睁大眼睛,以看清肮脏的人性。”———美国《沙龙》杂志如此描写西摩-赫什

  赫什的成名作就与揭发美国对外战争中的丑闻有关,一篇披露越南战场上大屠杀真相的报道让他名声远扬。1968年3月16日,美军一个连队在连长威廉-卡利中尉的率领下,进入越南广义省的美莱村,开始了持续几个小时的大屠杀。男人被迅速枪杀,女人被后再杀掉,小孩子则被当作枪靶子。最后,整个村子109名村民无一幸免。

人物历史

一篇报道引发反战大游行

  当时,32岁的赫什是华盛顿一名自由撰稿人,五角大楼一名消息人士告诉他,一名越战军官因为杀害平民将被送上军事法庭。这名军官就是卡利中尉。 从这名消息人士那里,赫什一点点挖出事实,最终明白,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接下来,他在佐治亚州找到了正被关押着的卡利,卡利向他讲出了全部事实。但令赫什始料不及的是,多家知名媒体都拒绝刊登美莱大屠杀的故事。赫什后来说,这些媒体的编辑或许对越南新闻已极度厌倦,不觉得这是件大新闻。但最终,一份小报《圣路易报》以巨大的标题“在美莱:我们发疯了”刊登了他的文章。第二天,《华盛顿邮报》、《旧金山时报》等36家美国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在全 美引起大规模反战游行,并最终导致美国从越南撤军。赫什解释说:“美国人无法接受,他们的孩子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变得和纳粹一样凶残。” 赫什并没有因此止步。他跑遍大半个美国,找到美莱大屠杀的每一名士兵,在《圣路易报》上刊登了他们的故事。最后,他把这些故事结集成书《美莱四号:对一场大屠杀和其后果的报道》,因此获得1970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的国际报道奖。

西摩·赫什

第一个猛料几乎被“枪毙”

  揭发“美莱大屠杀”的报道是赫什的事业巅峰。在那之前,他一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 1937年,赫什出生在芝加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有个双胞胎兄弟。此外,赫什还有一对双胞胎姐姐。1958年,赫什从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系拿到学士学位后,开始了新闻事业。1961年,赫什在芝加哥郊区和别人合办了一份报纸,但因经营不善很快就关门了。接着,他去了美联社,并被派到了华盛顿。在那里,他显示出了新闻激情和工作狂的特征,于是在1966年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专门跑五角大楼的记者。 善于交际的赫什很快在五角大楼找到许多线人,他挖掘到的第一个关于五角大楼的独家报道是,军方正在海外研制神经毒气。但美联社没觉得这篇稿件有多重要,编辑把它删掉了80%。 赫什一怒之下离开美联社,做了尤金-麦卡锡总统竞选委员会的一名顾问。但因为不喜欢政治,于是又回到了新闻界,为《纽约时报》和《新共和》杂志写了几篇关于生化武器的深度报道,最后结集到他的第一部著作、长达354页《生化武器:美国秘密武器库》。在这本书里,赫什已经展示出他的“战争终结者”本色。书中一章提到“橙剂”,这个词后来成了越战的最丑陋的词汇之一,这种专门对付北越游击队的落叶剂不仅制造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也伤害了越南人民的身体健康。 《沙龙》杂志认为,赫什是那种有使命感很强的记者,他用学究般的穷尽态度,给这本书加了大量的资料,可称得上是关于美国生化武器的一部学术著作。但这类著作注定销量会不好,因为它缺乏畅销书那种夸张、轻松、卖关子的写法,普通美国人不喜欢看这类严肃的学术著作。

不实报道让他栽过跟头

  本报综合报道 在《坎姆勒特宫的阴暗面》一书出版前,赫什曾透露说,他的书中会提到,美国“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与肯尼迪总统有染。他说,一名线人向他提供的一个梦露笔迹的便条显示,梦露要求美国总统给她的妈妈提供6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后来,梦露和肯尼迪还在一份合同上双双签了名。 赫什的说法引起了美国各大电视台的强烈兴趣。美国广播公司愿意出资150万美元,请他拍一部关于肯尼迪的纪录片。但美国广播公司后来发现那个所谓梦露的便条和合同都是伪造的,于是取消了拍摄计划。 赫什也承认他上当了,最终,他的书中也删除了这些内容。

他喜欢跟美国权贵过不去

  本报综合报道 赫什喜欢跟美国权贵作对,从肯尼迪、尼克松、里根、老布什还是小布什政府,他们都是赫什“口水战”的目标。 尽管肯尼迪是美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总统,但赫什在他1997年出版的《坎姆勒特宫的阴暗面》一书中提出了让很多美国人无法接受的观点:这位最迷人的总统是美国二战后最邪恶的总统。 赫什将肯尼迪描述成一个不负责任的浪子,他风流成性,胆大妄为,靠金钱铺路登上总统宝座,然后无耻地滥用权力。《沙龙》杂志说,美国人都知道肯尼迪是名滥交者,但赫什进一步披露说,他经常叫去白宫提供服务;美国人都知道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是一个骗子,在儿子多次选举中用舞弊行为帮助肯尼迪,但赫什提供了龌龊到让人无法接受的证据。 赫什甚至披露,是肯尼迪下令暗杀了越南南部傀儡政权领导人吴艳庭,因为他准备和胡志明谈判,而肯尼迪不想让战争结束。

赫什在书中列举了大

  量资料,他提到的线人绝大多数都公开了姓名,其中包括为肯尼迪作保镖的几名特工。在遇见赫什之前,这些线人从来没有向别人讲过这些消息。 1991年,赫什出版了《参孙的选择:以色列核武库和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抨击了美国的伪善。书里写到,倡导核不扩散的美国,鼓励并帮助以色列秘密发展了核武器。其目的是为了对付前苏联,以色列研制出的核武器多数都对准了前苏联。赫什说,美国的这些所作所为,远比美国敌国的扩散行为更危害国际秩序。 《沙龙》杂志说,作为记者,赫什比任何记者都更“无懈可击”。他在2000年的著作《针对所有敌人:海湾战争综合症,美国患病老兵和他们政府的战争》再次颠覆了美国的“拯救者”形象。在书中,赫什用无可辩驳的证据写到,这些老兵之所以患病,是因为老布什政府使用了生化武器。如今,赫什又将火力对准了布什政府。

他是基辛格最怕的敌人

  本报综合报道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媒体之间的竞争如火如荼。为了和《华盛顿邮报》竞争,1972年,《纽约时报》把声名显赫的赫什招到麾下,赫什更是如鱼得水,在该报一干就是7年,写了大量的深度报道。最著名的是,他第一个揭露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监视民间组织的内幕。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赫什慢慢成了美国政坛头号“老狐狸”———基辛格最害怕的一名敌人。赫什发现,身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的基辛格,在颠覆智利民选政府发挥了非常肮脏的作用。此外,赫什还披露了关于基辛格的一系列内幕消息:基辛格下令轰炸了柬埔寨;基辛格监听他的助手和白宫其他几名顾问;五角大楼的人偷过基辛格办公室的机密文件。 在水门事件中,如果不是《华盛顿邮报》幸运地先接到了消息,那么水门事件的披露者就应该是赫什,而不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尽管《纽约时报》想凭借赫什在五角大楼和白宫的线人,在水门事件的报道压过《华盛顿邮报》,但伍德沃德的神秘线人“深喉”总是能提供更内幕的消息。

与伍德沃德惺惺相惜

  赫什和伍德沃德相互欣赏,但赫什的朋友、《华盛顿邮报》记者默里-瓦阿斯说,他们两个完全是两类人。赫什原则性太强,而伍德沃德则懂得左右逢源。他说,伍德沃德懂得利用读者的心理,把自己的每一部书都包装成畅销书。同时,伍德沃德还懂得怎样和白宫、五角大楼不撕破脸皮。所以,政府总是把伍德沃德当成“圈内人”。 但赫什不具备伍德沃德这些灵活方法。瓦阿斯说,赫什是“站在无产阶级一边的传统记者”,注定只会惹当局讨厌,而且和无产阶级一样贫穷。他说,伍德沃德有名声和财富,而赫什只有尊严。

更新日期: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