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振国

简介: 滕振国,男,出生在河南汝州市农村,与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滕振国并没有成为幸运儿,1988年到1990年,他三度参加高考,都未能如愿。38岁时以农民工身份考上研究生引起轰动,但41岁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再次回到原点。2010年8月15日,好消息传来,厦门一所学校特意到汝州面试滕振国,并已下聘书。21日,滕振国,将奔赴厦门,继续为自己的命运而拼搏。
[展开]

滕振国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2006年河南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

滕振国,男,1968年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在河南平顶山,他入选了2006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主要经历

1988年到1990年间,滕振国曾3度参加高考,三次失利。

1995年,他取得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2002年,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

2005年,专科文凭的他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考试失利了。

滕振国

2006年,滕振国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

2006年6月,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2006年,因为38岁的滕振国,自考了大专文凭,又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在故乡平顶山,他入选了当年的“感动鹰城(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7年春节放假,滕振国接连受邀给汝州市职业中专、一高、二高和技校的学生作了报告。

2009年8月,滕振国重新回到了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物业服务中心,工作是图书馆管理员。

2010年8月21日,滕振国正式签约位于厦门的中德经贸学院,当一名老师,先从辅导员做起。

2010年9月4日,从中德经贸学院辞职,返回河南老家。

人物生平

18年苦学,造就“硕士农民工”

1988年,滕振国首次参加高考,差十几分落榜。1989年,他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差十几分落榜。

作为六兄妹中唯一的高中生,滕振国“不甘心一辈子待在农村”,再次开始了复读。

第三次高考,他的成绩超出录取控制线15分。但是,因为志愿没有报好,他第三次被大学拒之门外。

“这一回,我觉得万念俱灰,简直失去了生活的希望。”滕振国说。

高考后几个月,滕振国基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在村民眼里,我就是一个没用的u2018书呆子u2019——地种得不好,大学也没有考上,啥用也没有。”

多年的学习,让滕振国的眼睛高度近视。为了避免看到村民异样的眼光,在万不得已必须出门的时候,他也是一大早就出门,一出门就把眼镜摘掉,在出村之后才戴上眼镜。一回村,他就再次摘掉眼镜。“这样,即使熟人从身边走过去,我也看不清。”

在农村待了两年,一直种地卖菜的滕振国依然不甘心,还是做起了他的大学梦。1992年,他开始自考大专文凭。

1995年,父亲卧床不起,希望临终前能看到滕振国成家立业。于是,他与亲戚介绍的一个女孩结了婚。

为了养家,他开始干些体力活儿。清洁工、搬运工、建筑工,他都干过,但都不长久。家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紧张。

婚后不久,滕振国拿到了自考专科文凭。可是,他拿着这个文凭,依然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1996年,儿子出生,生活压力更大。2002年,他离开儿子和妻子,来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物业中心,和其他农民工一样做了教学楼管理员,负责教学楼和多媒体设备的开关,工资开始是540元。一年后,妻子也来到了他工作的学校做清洁工,月工资400多元。

在美丽的校园里,干着这份收入不高但颇为稳定的管理员工作,滕振国又开始“不安分”了。他告诉妻子:“我要在这里把自己失去的东西找回来。”2003年,他开始参加南京师范大学文秘自考本科考试。2004年,得知专科学历也可以考研,滕振国又开始转变计划,计划用5年考取研究生学历。

回忆这段考研的经历,滕振国本人都觉得太苦:在不足10平方米的卧室兼办公室里,滕振国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有时候,他甚至一连好几天都不出屋。为了省钱,他从来都舍不得吃肉。

生活上的苦只是一方面,因为当年高考时落下了神经衰弱症,每当学习压力一大,滕振国就开始头痛。“有时疼得整夜睡不着觉,有时还持续好几天不停。”

2005年,他报考海南大学研究生,失败。

2006年,他报考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的研究生,成功。

这个成功,让滕振国一时间成了“名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在家乡汝州市(县级市),他被评选为“市十大杰出青年”;在家乡平顶山市,他被评为“感动鹰城十大新闻人物”。他的故事还被改编为小品,出现在当年汝州市的春节联欢会上。一时间,他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硕士农民工”,众多掌声和敬佩的目光聚集在他的身上。

拿到硕士文凭依然难以高就

滕振国考的是公费研究生,不用交学费。生活费一个月需要600元左右,除了学校每月补贴的200元,他每月400元的生活费缺口和儿子读小学的费用,都是由做清洁工的妻子补贴,生活非常艰苦。因为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滕振国几乎放弃了任何兼职和勤工助学。

2009年,离毕业还有半年时,滕振国开始和同学一样忙着找工作。他当时认为,众多比以前好的工作,正在等着他。

因为曾被家乡评为“十大杰出青年”,滕振国首先把希望寄托在家乡政府上,想找个事业单位。他找到汝州市一位领导,但这位领导告诉他,汝州市的行政事业单位暂时没有招录计划。即便有,他的年龄已经超过了标准,也不符合招录条件。

此路不通,他又开始向河南的一些高校努力,想当个老师。可是几个月过去了,没有一所学校向他“招手”。“我向平顶山、许昌和洛阳的几所学校打听,才知道人家不是嫌我年龄大,就是怪我专业不对口。”滕振国说。

后来,滕振国了解到,报考公务员基本上都要求在35周岁以下,而许多高校招聘辅导员等岗位,则要求硕士28周岁以下,博士32周岁以下。

最后,滕振国又把目标瞄向了企业,看能不能找个工资高的工作。托关系、投简历,但他得到的反馈基本都一样——年龄偏大,不能用。

拿着苦苦攻读来的硕士文凭,求职却屡屡碰壁,滕振国的心里突然“有点慌”。2009年8月,走投无路的滕振国只好又回到读研前工作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物业中心,继续干物业管理员的工作。

“我也知道,自己现在干的这份工作,一个高中生就可以干了。”滕振国非常失落地说,“这和当年高考落榜后回到农田干活儿何其相似!好像又一次回到了起点。”

“现在,我该怎么办?”

除了微薄的工资,更让滕振国感觉失落的,是他因为苦读而忽略的家庭。

由于滕振国常年专心苦读,他的儿子7岁起就一直待在农村老家,由年过七旬的奶奶照顾。在孩子上学、成长的关键时期,他都在一心求学,没有给孩子应有的教育和关爱。

滕振国的儿子说:“我一个人待在老家的时间太长了!爸爸一年只回来两次,每次待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我宁愿和小伙伴玩儿,也不愿和他说话。”

滕振国说,初一时,儿子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可后来,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现在,马上就要读初三的儿子成绩已经在班里垫底了。“几年前,他还能听奶奶的话,现在动不动就顶嘴,有时甚至几天都不回家。”谈起儿子的现状,滕振国满脸忧虑。

在滕振国的妻子冯俊梅看来,丈夫结婚后不好好挣钱养家,就是不务正业。早在滕振国自学备考专科时,妻子就把他厚厚的一摞辅导书卖了废品,来阻止他复习考试。

“他花了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多时间读研究生,有啥用?不还是干跟以前一样的活儿,拿一样的工资?这么多年,他一看书我就跟他吵,可他就是不改。要不是看在孩子的份儿上,我才不待在他家里。”提起丈夫一心考大学的事儿,冯俊梅至今仍满腹牢骚。

在滕振国的记忆中,这十几年和妻子“凑合和着过”的日子里,除了拌嘴和吵闹,他几乎搜索不出多少快乐的回忆。

“18年来,我努力自学、寒窗苦读,追求我的大学梦。可现在,梦想与现实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如今,怀揣着硕士毕业证的物业管理员滕振国,已经彻底放弃了继续考博士的想法,心中充满了尴尬与困惑。

他不停地思考:“我到底错在了哪里?如果我高考之后不去考学历,而是去学技术,当个厨师什么的,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现在,我该怎么办?”

农民工研究生今后或授课

腾振国说:“从我的个人经历而言,读研就是改变了我的命运。如果我在学校发展得好,那会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我现在的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如果我的命运无法改变,对于很多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人来说,会断了他们的念想。”

“滕振国事件”主角滕振国,来到厦门,与厦门某职业学院签订了5年的合同。虽然是个“新人”,也没有教学经验,但他在学院享受的是副处级待遇。陪他前来就职的同学樊建伟说,滕振国的命运,肯定不会再坏到哪里去,因为他努力、不放弃,他对知识,有渴求。

滕振国出生在河南汝州农村,学生时代的他就坚信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1988年到1990年,他三度参加高考,三度失利。1990年高考后,滕振国回家种菜、卖菜,他离开书香,戴着眼镜当起了农民。

人物轶事

三次高考失利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42年前,滕振国出生在汝州市农村,与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滕振国并没有成为幸运儿,1988年到1990年,他三度参加高考,都未能如愿。

“我一心想读书、考大学,给了自己很大压力,高考那3年过了春节就开始头疼厉害,后来不参加高考了,症状就消失了。”滕振国没有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斗中胜出,他说:“当时的升学率绝对不超过10%,我在班里学习不是数一数二,但也是前十名,同学曾说我压力不那么大,不那么用功,也许就考上了。”

1990年后,因为身体原因,滕振国没有再选择复读,回到了家,做了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种菜和卖菜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我的农活并不好,这不是我擅长的。” 滕振国外表纯朴,握手时很有力量,脸上架着一副眼镜,表情不多。

戴着眼镜种地卖菜在滕振国看来很“滑稽”,他感觉到当时许多村民也在背后指指点点,“地种不好,大学也考不上,还戴着眼镜种地,大家觉得我窝囊,不伦不类。”有理想的年轻人回到了农村,巨大的落差让滕振国抬不起头,在城里时遇到同学都躲着走,回家时先在村口摘了眼镜才敢进村。他说:“我的很多同学高考失败后都回家种田了,有联系的很少,联系了也没什么意思,大家能说什么呢?总之这些年,我很矛盾和纠结,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自考大专后妻子扔掉了他的书本

“这种自卑感直到2002年年底去江苏打工后才开始逐渐消失,我也从来没想过要种一辈子地,读书的想法一直在心中挣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兴起自考后,滕振国从1992年8月份报了自考大专,“我们这里文科只有两个专业,就是中文和秘书,当时就想找个稳定的工作,我以为秘书好就业,就选了秘书专业,但后来发现也不怎么样。”

自此,除了种地、卖菜和做一些体力活的临时工外,滕振国每天都给自己安排出6个小时看书,直到1995年婚后考完最后一门拿到了自考大专学历,他说:“许多人都觉得自考很难,但我当时并不觉得,我只是认真地看了书就过了。”

1995年,滕振国父亲重病去世,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了不少钱,经济状况更糟糕了,老人的愿望是能够看到滕振国成婚,孝顺的滕振国与亲戚介绍的一位女孩见面后成了家,他说:“见面到结婚,一共就见过三次,前后一个月时间。”

自考大专毕业后,滕振国曾去报考当地公务员,但当时河南规定,自考毕业的大专生,没有资格报考公务员。想到村上的小学去教书也未能如愿。

大专学历没有换来稳定的工作,妻子对于滕振国读书的愿望并不理解,更不支持,滕振国说:“她是一个农村妇女,不认识字,觉得读书也赚不来钱,当时把我的书都扔了,还烧了一部分。”直到2002年到江苏打工前,7年的时间滕振国不再学习和考试,而是靠种田卖菜、当搬运工、建筑工人等谋生。

生活依然拮据心态却很平和

在滕振国家中,当年披在肩上的“感动汝州十大杰出青年”的锦幅已经被垫在了旧家具改的鞋架上,上面摆满了鞋,“有人说我感动了汝州,甚至感动了全国许多人,却感动不了任何一家用人单位。”滕振国看着鞋上的锦绣无奈地笑了笑:“这些都是虚名。”

滕振国与78岁的老母亲住在一起,夫妻俩外出打工时,家中就剩下老母亲和15岁的儿子,老母亲看着儿子,笑着告诉记者:六个孩子里最喜欢振国,因为他最孝顺、最上进。

上周五晚上,刚刚从上海录制完节目赶回家的滕振国又在联系第二天赴济南录制节目的车票,妻子回娘家了,一家的晚餐就是一锅面片、一小盘炒土豆丝。滕振国与妻子的房间只有十一二平方米,老旧的家具上摆着一排书,除了专业书籍,大多是人物传记和讲述“如何获得成功”的。

滕振国家中还摆着八九个样式各异略显陈旧的行李箱,替代家具用来储存物品,“这些都是我们从学校捡回来的,现在的学生不知道怎么了,好好的行李箱就扔了。”现在,滕振国的工资涨到了1850元,但生活还是很拮据,妻子和儿子的衣服也大都是学生淘汰的。

即便如此,滕振国也并不后悔读研。他说,毕竟圆了自己的求学梦,“我喜欢现在的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对我也很好,如果没有研究生学历,工资可能只给我一千多一些,读研还是改变了我的生活的,我现在心态很平和。”

儿子沉迷网络学习成绩下降

现在最让滕振国头疼的是儿子的学习每况愈下,还迷上了网络游戏,滕振国回家前,儿子曾失踪了3天,“报了110,把整个汝州都找遍了,最后还是在网吧找到的。” 滕振国不打骂孩子,他与儿子促膝长谈后,被儿子要辍学外出打工的想法震惊了。“他虽然没有直说,但是从他的话语中我感觉出自己的经历影响了他,他现在觉得读书没什么用。”

明年,滕振国的儿子面临中考,以目前的成绩,肯定考不上高中。滕振国说:“我从来没想过他考不上高中怎么办,一定要考上!”

民办学校发聘书从辅导员做起

上周,厦门一所民办学校的负责人特意来到汝州面试滕振国,学校已经为滕振国发了聘书。“我对这个工作还是满意的,计划21日去厦门,到厦门再签合同。”能够找到工作,滕振国感觉要轻松了许多,“学校负责人说我没有工作经验,让我从辅导员做起,我要努力工作和学习,争取早日当上老师。”

对于能找到工作,滕振国感到很高兴,他计划自己先站稳了脚,再让老婆也到厦门工作。他说:“不过老母亲和儿子只能先在家乡了,我还是很担心他们的。”

在这所学校网站上看到,该学校是“依靠社会力量投资并引进德国职业办学模式和教育资源,实施全日制职业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高职院校。”此次找到工作离不开老同学樊建伟的努力,除这所学校外,也有其他单位曾表达对滕振国的兴趣。

滕振国承认,此次找到工作有媒体报道的作用,他表示自己感谢关注自己的媒体和网友。但同时,他也坦言自已有一丝遗憾,他说:“其实,我更希望自己不是因为通过媒体的报道后找到了工作,我希望完全是凭自己的学历和本事找到满意的工作。”

决定命运的不仅是知识

记者:心中有没有理想的职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滕振国:按照我的性格和喜好,我适合稳定的工作,其实我一直希望能够进入机关,可以写一些东西,做做联络的工作。研究方面的工作也比较适合我。

记者:有网友说你选择的专业不好,哲学和伦理学本来就不好就业,当初选这个专业是否因为好考?

滕振国:有考虑到相对比较好考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我一直就喜欢哲学,而伦理学也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我也经常思考这方面的问题。目前看来,这个专业是不好就业,不过我念之前的想法是,既然国家招生了就是有需求,如果没需求直接不招生不就可以了吗?

记者:投简历没有效果,有没有想过其他的方法,比如毛遂自荐,至少能有面试的机会。

滕振国:找不到工作确实也有我自身的原因,我的思想比较保守,没有拿着简历去毛遂自荐过。而且我现在毕竟年纪大了,人家的要求本身能力达不到,跟现在的年轻人沟通有障碍,用人单位也有道理,不过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给我一个机会,李嘉诚曾说愿意用与工作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的员工,因为这样员工会更付出、更用心提高自己,我愿意努力。

记者:你后悔这些年来一直不断的考学吗?后悔考了研究生吗?

滕振国:不后悔,读书是我的梦想,大学校园的生活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是求真务实派,我依然认定读书提高了我的层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欣然,我圆了我的求学梦,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我没有失去什么,我学会了坚强地面对一切。至少我的精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我经常与高尚的人谈话。如果说有遗憾的话,就是我没有一个人生的职业规划,走了很多很多弯路。

记者:现在如何看待“读书无用论”和“知识并不一定会改变命运”的说法?

滕振国:我现在觉得说这个话的人有一定依据和道理,但也分不同情况,读书还是有用的,可以增长见识,提高个人的素质,“读书无用”情况的出现,也许是我们读书的方式和内容错误了。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自己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知识分很多类,如果是为了考学的知识我有可能不再学了,为了生活和工作,为了增长社会经验,很多知识还是要学习的。

记者:有网友说,经过媒体报道,你应该可以找到好工作了。

滕振国:这让我很不自在,我愿意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现在许多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找不到工作,肯定不全是个人的原因。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我们没有能力、不愿意吃苦耐劳,其实不少能力不如我们、学历不如我们的人也做着体面的工作。除了知识,还有其他因素决定命运。

如果单纯为了解决我个人的问题而作这些报道,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兼职推销保险经历被老同学向媒体报料

“我一直有走出家门远行的梦想,但父亲病重和邻居打工被骗的经历让我到2002年才走了出去。” 滕振国看来,如果自己早几年到南方打工,也许境况会不同。

滕振国曾经想做一名销售人员,虽然他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这一工作,但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为了让家人改善生活,他还是兼职做了2年保险业务员,虽然业绩不好,但他一直坚持着。10年前,他联系上了当年一起参加高考的老同学樊建伟,想推销出一份保险。

1989年,滕振国与樊建伟同年参加高考,那一年,樊建伟考上了郑州大学,滕振国名落孙山,只能选择复读。两个起点相同的年轻人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樊建伟如今供职于平顶山日报,早已有房有车。樊建伟说:“我也出身于农村,家里条件也很苦,我理解滕振国。”

滕振国向这位老同学推销保险时,樊建伟刚买完房子,手头也不宽裕,这份保险一直也没有推销成功,但两个人联系越来越紧密。

滕振国38岁时以农民工身份考上研究生,第一个报道的正是老同学樊建伟,毕业后重回原点提供线索的也是这位老同学。2009年9月,滕振国曾在自己博客上以“梦想依然是个梦”为题写下了自己找工作的种种不顺,不过没有人看到,滕振国坦言自己很少写博客,因为没有观众。一年后,樊建伟再次将滕振国受挫的信息提供给河南当地媒体,樊建伟说:“滕振国有理想,他内心一直没有安于现命,看到这位老同学受挫,我很着急。”

两次报考研究生38岁时被录取

2002年底,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钱,他工作用心连续3年评为后勤先进工作标兵。随后,他把妻子也接了过来,做了一名清洁工,学校的饭菜不贵,但两口子经常自己做饭,因为这样更省钱。

学校的生活,让滕振国学习梦重新被点燃,2003年,他又开始了自考本科,学院内一位老师曾给滕振国介绍更高工资的工作,但滕振国推辞了,他说自己要学习,在学校工作工资低一点无所谓,这位老师被滕振国的求学精神打动,便建议他直接考取研究生,“那位老师说本科学历依然不好就业,而且我年龄大了,有研究生学历更有竞争力,有的学校规定本科过七门就可以报考研究生,所以本科毕业证我没拿到就上了研究生。”

2005年,他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这一次因为专业课分数差一点,未能如愿以偿,第二年,他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6月16日,38岁的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伦理学专业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我当时从来没想过考上研究生还会找不到工作,我觉得我的命运改变了。” 滕振国说,自己非常感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考研成功后曾想把常州当作第二故乡,但是没想到自己会再次回来做一名农民工。

从“范进中举”到“无人问津”

以农民工身份考上硕士研究生,滕振国认为自己的命运将彻底改变,他觉得人生的转折点到了,一切荣誉都来得很快,江苏技术师院开了座谈会,请他做报告,开了欢送会,领导亲自开车送他到火车站。

在家乡,他入选了“平顶山十大新闻人物”和“感动汝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并受邀到汝州市多所学校做报告,与市里领导见面通电话。他说:“现在走在大街上,还有人认出我,和我打招呼,当时电视里经常演我。”

妻子也不再埋怨他,还花700元为他买了第一部手机。甚至汝州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炒药工自学15年考上研究生,也被称为“滕振国第二”,鲜花、荣誉、掌声瞬间就包围了滕振国,他说:“我有点范进中举的感觉,感觉自己成为了榜样性的人物,当时想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安排一份理想的工作肯定没有问题了。”

不过“风光”的日子很快过去,他并未等到理想的工作。如今在滕振国家中,他用蓝色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夹起了自己的各种证书,包括高中毕业证、在常州获得的模范员工证书、在重庆师范大学获得的二等奖学金证书等等,也包括结婚证,还有那份一直没有签订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读研二时,滕振国给汝州市里领导打电话,询问自己毕业后能否到机关或学校工作,领导态度很好地告诉他,要“再研究研究,最近没有招人的名额”。“我投过几十份简历,但回复的很少,没有人给我面试机会,回复都是年龄太大,专业不对口。” 滕振国没有去过招聘会,因为去过的同学告诉他,对那里“感觉不好”,“成功率很低”。一所他曾为学生做过报告的当地学校也婉拒了他的求职要求。

“公务员考试的条件,基本上都是35岁或30岁以下,我也没法报,托人找过几个企业和学校,也都因为年龄等问题没有成功。”

研究生毕业后,滕振国就业问题遇到了尴尬,至今他还从来没有参加过真正的面试,只在上海作节目时候与专家模拟面试、互动。

2009年9月,失望的滕振国在博客中写下博文《梦想依然是个梦》,“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结束了,研三就已经开始找工作了,但投出去的简历如石沉大海。40岁的中年男子,又是研究生,正是年富力强,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期,怎奈用人单位只要年轻人……知识没有改变我的命运,看来,读书无用论是有根据的。”

此后,他再次回到了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做了一名图书管理员,依旧是临时工。

农民工拿到硕士学位求职屡遭碰壁

在高考落榜后,重新做起农民的他,刻苦自学18年拿到硕士学位。有人说他是“自考英雄”。

他拿到硕士学位时,已经42岁,没能如想象般找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继续做农民工。有人说这是“社会有问题”。

18年里,他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到了自学上,事业无成、孩子面临辍学、妻子满腹牢骚。有人说他是个“人生的失败者”。

他叫滕振国,河南汝州人。在迎战了3次高考、两次自考和两次研究生考试后,这位“硕士农民工”目前正面临人生中最大的尴尬处境,无所适从。

更新日期:202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