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图

简介: 宋鸿图,字瑶轩,侯官县(今闽侯县南屿镇江口村)人。
[展开]

宋鸿图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同治八年(1869年),堂兄宋泰生崇尚武术,用厚礼聘来一位永泰县的武师传授武艺,鸿图在堂兄帮助下也得以从师习武。他勤学苦练,武功大进,挥动180斤重的大刀有如雪飘梨花。同治十二年乡试,主考官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王凯泰录取他为亚元(武举第二名)。光绪二年(1876年)鸿图赴京应试,得中武进士,钦赐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御前侍卫。光绪四年,选任广东参将,正准备赴任,突闻母亲病逝,遂回闽奔丧。在家守制期间,乡里痢疾流行,鸿图亦染病不治身亡。

人物生平

        光绪二年(1876年)宋鸿图赴京应考,殿试时冠盖云集,观者如云。宋鸿图最拿手的是刀法表演。虽然他刀法娴熟,武艺精湛,但观看者都是高官显贵、后宫嫔妃,心里不免紧张,在偃月刀舞上肩部时突然手掌滑出刀柄,眼看大刀就要坠地,宋鸿图急中生智,他右脚向上一勾,大刀从地面跃上头顶,双手向上一抓,又接着飞舞起来。只见刀光闪闪,不见人影。观者无不看得目瞪口呆,一时掌声雷动,连在垂帘后观看的女官、女眷也都大声叫好。考试毕,主考官问宋鸿图用脚勾起大刀的这一招是什么套路,宋鸿图顺口答"魁星踢斗"。殿试的结果,宋鸿图高中武进士,钦赐一甲第一名(武状元),授御前侍卫。

        光绪四年(1878年),宋鸿图被选任广东参将,正准备赴任时,突闻其母病逝噩耗,忙请假回乡奔丧,在为母亲丁忧守制期间,新科武状元不幸在家染疾身亡,时年31岁。

        宋鸿图,字瑶轩,侯官县镜江(今闽候县南屿镇江口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鸿图在私塾念过一些书文,但他从小喜欢耍枪弄棒。清同治八年(1869年)宋鸿图的堂兄宋泰生因喜欢习武,重金到永泰聘来武师,使宋鸿图有拜师学艺的机会。有了良师的指导,又有悟性和吃苦精神,宋鸿图的武功进展突飞猛进。他将一把180多斤重的大刀,耍弄起来犹如雪花飞舞,呼呼生风。同治十二年(1873年),宋鸿图在乡试中取得了第二名(亚元)。亚元的匾额,至今还悬挂在镜江宋氏宗祠的大殿上。

        宋鸿图不仅武艺出众,书法和诗文也很有造诣,从他手书的四幅条幅上,显示出他非凡的才气,笔锋刚健有力,刚中带柔,糅合了颜体和魏书的风格。王仁堪与宋鸿图同龄,光绪三年(1877年)高中一甲一名进士(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宋鸿图在家守孝期间,赴南屿西来庵烧香,恰逢王仁堪在庵里为妻子求子诵经、拜佛,文武两状元不期而遇,便海阔天空地攀谈起来,越淡越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王状元送了许多经书给宋鸿图,并挥笔写了"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对联相赠。遗憾的是,当王仁堪把写好的对联裱褙好让妻子到江口找宋鸿图时,宋状元却染疾而逝。两位状元传奇式的交往却得到如此的结果,令人唏嘘不已。

宋鸿图

        宋鸿图的故居在江口青州自然村54号,是座典型的旧式穿斗式木构架老屋,因宋状元尚未赴任先已身故,朝廷还未来得及为他修建状元府第,所以江口的"状元府"只是一幢破败不堪的农家宅第。人们想去凭吊、瞻仰宋状元的遗风,只能在破屋前看旗杆和大门上方的“状元”匾额以及大刀、练武石等遗物。

故居怀念

        家乡逢年过节,都要把“状元”的牌匾、状元公穿戴的盔甲、战袍,以及他使用的大刀等在祠堂展览,供人们瞻仰。那时我还是个顽童,但还记得很清楚,大刀足有二百斤,四个大汉还搬得喘气,战袍是用大红毛毡制成,前胸后背缀满一小块一小块宽约二厘米、长四五厘米的铁皮,提起来叮当作响。那顶帽子也是铁打的,有好几斤重,像倒扣的小锅。练武石形状像一把大锁,中间有一个把手,状元公可以抓住把手往头上举。

        长辈们经常如教家珍地讲着状元公的故事,说状元公小时候是如何聪明,如何用功念书,如何不怕吃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武。说他家的院子里石头堆得跟山一样,信手拿来举重、抛掷,用头顶、用脚踢,再不然就把一大堆石头一块一块地从院子里这一头搬到另一头。状元公的故事不断在乡间传诵着、演绎着,大家都喜欢讲、喜欢听,人们都以自己能成为状元的乡亲,感到自豪。

魁星踢斗金刚姆

  宋鸿图,字瑶轩,人送外号“金刚姆”,南屿江口村人氏。光绪二年赴京参加武举,殿试上以一式“魁星踢斗”获一甲第一名——武状元,授御前侍卫。光绪四年,选任为广东参将。可惜尚未赴任,突闻母亲病逝,丁忧故里。在家守孝时不幸染痢疾暴卒,年仅30岁。

  宋鸿图出生在南屿江口村。由于宋鸿图的父亲早亡,他自小便在家务农过活。也许是从小就开始锻炼,宋鸿图长得腰粗膀阔、身材魁梧,而且臂力过人,人送外号“金刚姆”。

  据说在宋鸿图16岁那年,隔壁乡有一名渔夫臂力惊人,单手就能拖动四五百斤的重物,自称臂力天下无敌。乡里人知道后不服气,便怂恿村里公认力气最大的宋鸿图跟他“掰腕子”比赛。于是他们二人便在浦口村设下擂台,这场比赛引来了众多人围观,更有人当场立下盘口,就地开庄。

  所谓棋逢对手,刚开始,擂台上两名大力王僵持在那,谁也压不倒谁。盏茶功夫,两人都有力竭的迹象,这时候,两人比拼的已不仅是力气,更是耐力和信念。只见宋鸿图一声怒吼:“你手拗断了!”随即一声“嘭”,宋鸿图已经把对手压倒在桌上。原来那渔夫听得宋鸿图一声怒吼后,心有所惧,露出破绽,而宋鸿图则是借着一声怒吼,鼓起了全身的力气,此消彼长,自然赢了擂台。宋鸿图之名也名噪里闾。

  话说宋鸿图有一位堂兄,名宋泰生,自小便是喜爱功夫得紧,且家境殷实,用重金从永泰请来一位武功深厚的师傅,在家建起练武堂,修习武艺。这时宋鸿图已经20岁,正值青壮。他和堂兄一般,皆是生性好动,得知堂兄习武后,他常常跑到练武场观摩,这样的武刀弄棒,宋鸿图越看越是喜欢,私下常到堂兄那偷艺。

  堂兄见他这般好学,自己也想有一个伴,便领他去拜见师傅,请求师傅让他跟班学艺。老师傅见宋鸿图长得身材魁梧,神力过人,乃是习武的好苗子,而且宋鸿图言语之间,对习武的热情溢于言表,便遂了宋鸿图的心愿。

  从此以后,宋鸿图便跟着师傅和堂兄修炼武艺。师傅悉心教导,宋鸿图更是勤学苦练,习武不到四年,便有小成。传闻宋鸿图在练武场练功时,用的是一把特制的铁铸大刀,重逾180斤。一般人举都举不起来,而宋鸿图用此大刀练武,却丝毫不见费力。耍弄起来,有如雪飘梨花、锦簇一团,令人眼花缭乱。

  同治十二年,宋鸿图参加武举乡试(这“乡试”其实是全省范围的选拔考试),便得了一个亚元(第二名)。但宋鸿图对此并不满意,中了武举亚元后,反而练得勤快。除此之外,在练武闲暇之余,更是读起了《孙子兵法》这类书籍。

  三年后,宋鸿图再次参加武举。这次的宋鸿图一路过关斩将,中了武进士后,又参加殿试。殿试时,“冠盖云集,两宫垂帘”。27岁的宋鸿图虽然刀法娴熟精湛,步伐娇健自如,但心里难免有些紧张。在殿上舞刀,舞到酣处之时,突然间大刀飞过肩部时不慎失手,眼看就要坠落到地。好个宋鸿图,不见怯懦,瞬间右脚向上一勾,大刀从脚上一跃飞起,宋鸿图身手敏捷地接住大刀,并顺势挥舞向前。此次意外,反而激起宋鸿图好强的性子。一时间,只听得见风声和刀幕,却不见人影。在场文武官员,无不惊得目瞪口呆,个个拍手叫绝,两宫垂帘后也不断喝彩。殿试后,皇上钦赐宋鸿图光绪二年第一甲第一名武进士及第。主考官试后请教宋鸿图:“此招从未见过,这是什么招?”宋鸿图一笑,答曰:“魁星踢斗!”

  事后,这式“魁星踢斗”名满京城,宋鸿图也被授于御前侍卫。

  后记

  光绪四年,宋鸿图被选任为广东参将,眼看锦绣前途在前,却突闻家中母亲病逝。亲友、随从皆劝他先到任,后奔丧。但宋鸿图以“孝”为重,上报朝廷请假回籍守孝。

  宋鸿图守孝期间,赴南屿西来庵烧香,恰逢光绪三年状元王仁堪。这文、武两状元一见如故,均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时天高海阔,无所不谈。王仁堪在与宋鸿图交谈中,得知宋鸿图平时只读武战之类书籍,而文史、地理、科技等知识相对贫乏。便劝宋鸿图多读一些其他书籍,充实见闻。王仁堪回府后,夜晚挑灯铺纸研墨,挥笔写了“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经方家裱禙后交亲戚送予宋鸿图。遗憾的是,当王仁堪的墨宝带到南屿时,宋鸿图因乡间流行瘟疫染疾而逝。

更新日期:2024-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