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华

简介: 王渊华,迄今为止世所公认的中外唯一的竹片书法艺术家。
[展开]

王渊华的个人经历

王渊华 - 基本信息

1950年生,福建省福清人。1990年,王渊华先生试削竹以代笔,经潜心研习成功地把墨韵淋漓的毛笔书法移植到能入木锥沙的竹片书中,形成了或氣势雄遒或铁画银钩,枯润兼具,刚柔相济的独门艺术--王氏竹片书法。其作品在国际、全国大展大赛中屡获高奖,並广为海内外人士收藏。因此成为迄今为止世所公认的中外唯一的竹片书法艺术家。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书法艺术,以王氏竹片书法为主的《五味斋艺苑》於2000年春在福州特艺城正式掛牌开业经营。


 

王渊华 - 简介

他创立了独具风格、自成一家的独门艺术——王氏竹片书法;他提笔与蒋纬国先生通信,表示自己对其坚持一个中国,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的支持;他筹备《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展》;他为“缅怀牺牲英烈”“悼念死难同胞”设立的网上公祭活动更是牵动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他就是被称为“竹片书法第一人”的竹片书法家王渊华。

王渊华 - 入古出新 运竹如神

王渊华家境贫寒,读到初中一年级就不得不辍学。但他自幼以练字习书自娱,文史典籍也多有涉猎。1985年5月,他因病休养在家,便潜心研习书法。没有名师指点,他就以传统为本,古碑名帖为师,长期足不出户,闭门谢客,临帖习书,几于痴醉。次年,他偶用竹筷蘸墨书写,意外发现了别具墨韵的线条。他试以竹筷字应征“全国首届硬笔书法艺术展”,居然跻身获奖者行列。意想不到的成功进一步激发了王渊华“入古出新”的灵思妙想。他针对竹筷不能蓄墨的缺憾,几经摸索之后改用竹片,刻上螺纹,加大其受墨面和蓄墨量。 “竹笔”长不盈尺,貌不惊人,在王渊华的驾驭下,却能纵敛自如,随意赋形,写出大如碗、小如豆、酣畅淋漓、细腻传神的各种书体。著名书法家赵玉林认为,王渊华的竹片书法“若软若硬,介乎二者之间;非软非硬,却又二者兼具,独成一格”。筷子代笔一段时间后,王渊华发现了其中的缺陷,竹筷不能蓄墨。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王渊华又削竹代笔,在竹片上刻上螺纹凹槽用以蓄墨。经过不断的改进,掌握了使线条粗细、枯润以及运笔的技巧。这个简单的改进,让王渊华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书法世界,也同时迎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十五年时间的不断改进与耕耘,十五寒暑的艺术积累,王渊华的竹片书法艺术已经日益完善成熟,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创立了独具风格、自成一家的王氏竹片书法艺术。竹片书法成为中国文坛的又一新笔种,在竹片书法艺术家的头衔之下,王渊华同时也成为文化部《ISC2000艺术品价值标准评定》非毛笔类书法第一人,王渊华的竹片书作先后在“全国硬笔书法家巡回大展”和“海内外书法高手展赛”等硬笔、毛笔类书法大赛中获金奖、一等奖,并且作为硬笔、毛笔类代表书作收入各类大型书法作品集中。 他还出版了国内首部竹片书法字帖——《王渊华竹片书法艺术》。他认为,“竹笔”与毛笔在写行书、草书时各有千秋,写隶、篆时则“竹笔”更具金石味。去年他领衔创办了民间文艺社团——福建渊华书法艺术院,探索把竹片书作和其他艺术品推向市场的途径。

王渊华 - 两岸 竹“书”浓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王渊华以钻研竹片书法那种特有的韧性与执着,架设两岸民间交流之桥,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翰墨飘香、缘跨海峡的佳话。1992年10月,王渊华函请陈立夫为“国际首届王渊华竹片书法艺术展”题写展标,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往,直至陈立夫逝世。1998年3月,王渊华在写给陈立夫的长信中提到:“晚辈自知人微言轻,但也自以为‘卑贱不夺忧国志,但怀无愧民族心’聊尽匹夫之责。”陈立夫不久寄来了苍劲有力的“卑贱不夺爱国志,坦怀无愧民族心”的条幅,将王渊华信中的“忧国”改为“爱国”、“但怀”改为“坦怀”,爱国之情,民族大义,跃然纸上。8年中,王渊华每次去信都谈统一、反分裂,而陈立夫基本以题字作复,所赠墨宝达10件之多。1995年春节,江泽民发表了著名的对台八项主张,王渊华备受鼓舞,春节过后,他试着向蒋纬国写了第一封信并寄上包括《唐宋咏梅名诗八首》在内的竹片书作。不久,王渊华收到蒋纬国的回信和4件题字,其后又收到蒋纬国赠送的3本近著和近照。1996年8月,就在蒋纬国辞世的前一年,王渊华致信蒋纬国询问其回大陆的传闻是否属实并希望早日成行。这封信拨动了蒋纬国的乡愁与乡情,他9月回信说:“在台寓所,供有祖宗堂,供桌上有两个小瓶,一为祖母坟边之土,另一为长江之水,可以想见念乡之情。”“身为中国人,不管因何种缘由,游走他乡,总得随局势之转变,面对中国,心向中国,身归中国。”然而,同陈立夫一样,蒋纬国终未能完成大陆之行,王渊华与两位老人的交往,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王渊华 - 海外共鸣 祈祷和平

“此次的书画展也吸引了海外书法爱好者的目光,组委会收到新加坡、韩国、菲律宾、日本等国书画名家的作品。”,王渊华说:“这是对世界和平的祈祷与期盼。”在紧锣密鼓地筹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名人名家书画邀请展》的同时,2005年3月份,福建渊华书法艺术院又倡议发起“为纪念抗战而牺牲的爱国英烈”和“为惨遭日寇杀害的死难同胞”举行网上公祭活动。在3月20日起,王渊华在福建渊华书法艺术网设立了两个公祭灵堂。王渊华说:“日本极右翼势力变本加厉地美化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拒不认罪、拒不反省,令我国人忍无可忍。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发起这样的为南京大屠杀暨惨遭日本侵略者杀害的两千万死难同胞举行网上公祭活动,就是为了不忘历史,警示未来。”记者登陆了该网站,将网上公祭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民族忠魂光昭日月,中华正气名耀春秋”的挽联竖立左右,灵堂正中“为抗战牺牲的英烈永垂不朽”的横批显得格外醒目,许多访问者在留言栏里留下了感言。

王渊华 - 以竹为志 自立规矩

2001年,经福建省文化厅批准,福建省民政厅登记注册,在福建渊华书法艺术院在福州挂牌成立。成为清理整顿后的民间社团、文化组织从“喝天水、吃皇粮”靠财政拨款的官办,向自谋生路找市场,把作品转化为商品,实现以艺养艺的“民办”转制的首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企业文化单位。这对于王渊华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随着王渊华独创的竹片书法逐渐闻名遐迩,前来上门求字之人络绎不绝,其中自然有带着丰厚润笔的求字者。但是,王渊华一生简朴随意。多年来,王渊华为人写字分文不取,甚至为商家写招牌也拒收笔润。许多人劝他卖字,但王渊华总是婉言相拒。然而,他在一段时期内竟然陷入纸、墨不继的尴尬境地。为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停薪留职悉心练字的王渊华,不得不“下海”,走以艺养艺的道路。即使这样,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对于内容庸俗的文稿一律不写,对于用于公益事业的笔润一分不要。对于那些热心竹片书法艺术的年轻书法爱好者,他是来者不拒,经常与他们通信并亲自操笔书写作品给他们。“艺术无价。虽眼下不得已以市价易之,但我可以保证取之于斯,用之于斯,以艺养艺”——王渊华如是说。而今艺惊海内外的王渊华依旧信奉“不以名自矜,不以利易志”的信条,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竹片书法艺术的探索。依旧坦然、澹然:“书学之路,五味始终,为艺投入,以艺自养,已得其乐,止此足矣。

王渊华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