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晨光

简介:白晨光,男,汉族,出生于 1957年12月,籍贯甘肃兰州,博士。1982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系并参加工作,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展开]

白晨光的个人经历

简介

  白晨光,男,汉族, 1957年12月生,籍贯甘肃兰州,博士,1982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系并参加工作,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冶金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首批冶金物理化学学术带头人。

兼任

  白晨光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理事;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名誉理事;

重庆市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研究会理事长;

白晨光

重庆市金属学会常务理事;

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中国金属学会理事。

学习工作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系,毕业留校参加工作;

  1988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

  1995~199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冶金及材料科学系作访问学者;

  1993年8月至1997年6月担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副主任;

  1997年7月至2003年7月分别担任冶金及材料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材料学院党委书记;

  2003年任重庆大学人事处处长;

  1995~1997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冶金及材料科学系作访问学者。与日本东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等国的同行有紧密的学术交流。

  现任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及新材料制备;

  计算机在冶金中的应用;

  微波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现代冶金技术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

  多金属矿物冶金及现代冶金技术开发。

讲授课程

    本科学生:Ferrous Metallurgy

  硕士研究生:冶金熔体与熔渣, 铁冶金学

  博士研究生:冶金新技术

主要科研项目

     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973课题“钒钛磁铁矿高效分离提取的过程强化原理、微观调控机制与新方法”、863项目“钒钛磁铁矿高值新材料制备”等国家级项目7项;部省级项目5项。

论文、专著发表

  钛合金及应用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检索11篇、被EI检索18篇,参编专著一部。

最新论文

  铁矿粉制粒特性模糊聚类分析,《烧结球团》2009年 第3期;

粒径可控球形TiO2的制备,《物理化学学报》2008年 第12期;

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 第6期;

FFC工艺中阴极TiO2的导电性及影响因素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11期;

烧结配料优化模型求解方法研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8年 第5期;

烧结料层中的蓄热模型,《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9期;

烧结矿矿相灰度直方图中矿物信息的提取与分析,《冶金分析》2008年 第8期;

高炉风口回旋区影响因素的冷态实验分析,《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 第7期;

基于彩色数字图像技术的矿物反射率计算模型研究,《冶金分析》2008年 第5期;

微波辐射多钒酸铵制备V2O5的研究,《压电与声光》2008年 第3期;

预设升温速度对电场作用下Fe-Ti-C体系燃烧合成的影响,《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 第3期;

高炉回旋区大小的物理模拟,《材料与冶金学报》2008年 第1期;

微波烧结磁铁精矿试验研究,《材料与冶金学报》2008年 第1期;

无料钟炉顶布料模型的技术路线,《冶金丛刊》2008年 第2期;

试论博士后高层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 第4期;

高校教师队伍实现良性流动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 第4期;

电场作用下电流大小对Fe-V-C体系燃烧合成的影响,《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年 第3期;

球磨反应合成镁基复相储氢合金的研究,《功能材料》2007年 第A04期;

水钢高炉最佳炉料结构的试验,《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第11期;

烧结配料智能优化方法探讨,《材料与冶金学报》2007年 第2期

高速摄像技术在煤粉燃烧工作状态监控中的应用研究,《仪器仪表学报》2007年 第9期;

电化学直接还原TiO2制取金属钛的研究,《材料与冶金学报》2007年 第3期;

LF精炼炉盖内惰性气氛的流动模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 第8期;

电场诱导Fe-Ti-C体系低温燃烧合成显微组织演变,《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 第6期;

基层层次分析法的物流绩效评价,《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 第06Z期;

电场诱导下压坯密度对Fe-V-C体系燃烧合成的影响,《热加工工艺》2007年 第10期;

原料特征对电场诱导燃烧合成VC/Fe复合材料的影响,《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 第2期;

基于遗传算法的烧结配料综合优化研究,《钢铁》2007年 第4期;

基于机器视觉的风口回旋区温度检测算法,《钢铁研究学报》2007年 第2期;

电场作用下预设升温速度对Fe-V-C系燃烧合成的影响,《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 第1期

获奖情况

  曾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

专利

  已申请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

学术专长及成果

    1.多金属矿物的冶金基本理论研究和过程设计及控制。长期致力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金科学和综合利用研究,开发了激光表面粘度测定装置,对深入研究含钛高炉渣的表面性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钒钛新材料制备方法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特别是微波等高能波束应用于冶金过程或材料制备过程中。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