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偕春

简介: 林偕春(1537~1604年) 字孚元,号警庸,晚年自号云山居士。福建云霄佳州村郭墩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嘉靖四十四年,登进士,隆庆二年(1568年)“分校礼闱”获“五经魁”,独得翰林学士。其间,授史职编修,以侍读学士为太子太傅。万历元年(1573)拜太师。官至湖广参政。祖居福建云霄佳州郭墩,后迁居前涂村。偕春聪颖好学、磊落旷达,自幼随父(名文贡,庠生,后封翰林院检讨)课读。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晋翰林院检讨、编修,亚中大夫,湖广布政司右参政。
[展开]

林偕春的个人经历

人物生平

林偕春生长于内忧外患时期,对社会风情民间疾苦了如指掌,怀走仕途展抱负之志,救民于水火。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至四十四年(1565年)间,广东饶平一带“盗贼”进入诏安、云霄等地,吏部欲添设臬宪,委以练兵诏邑,控制云霄,林偕春以“官多民扰”向家宰陈述理由,后罢设;时云霄有少数不法之徒常于乡间抢劫,参戍与巡海宪臣议请朝廷夷以兵革,林偕春即向朝廷反映情况,倡导乡民联防,使不法之徒销声匿迹(后著《条上弭盗方略》),避免了一场兵祸。 林偕春博学多才,工于古文、辞、诗歌,文章气节兼之。“戊辰(隆庆二年,即1568年)分校礼闱、所得南宫之士独盛”。

万历元年(1573年)奉诏纂修武宗、世宗两朝实录,经筵展书、管理诰敕。万历二年(1574年),《实录成》,首辅张居正派典籍要偕春为其撰述增褒饰语,以“王言有体”给予拒绝,宁挫一官、不假一字,为此被张居正记恨。翌年(1575年),按例时京官考察,居正找不到林偕春的把柄,便以例转为由,摈其出翰林院,调任湖广按察司副使。偕春知是居正报复,行至淮安“疏乞致仕归”。家居期间,于万历七年(1579年)应漳浦县令朱廷益邀请,参与续修《漳浦县志》。

万历十年(1582年),居正死,复偕春为两浙提学,将赴任时,应乡民请求,向县令和巡抚提出蠲免云霄公溪舶饷事,虽得罪了地方官员,也不为悔。督两浙学政期间,为朝廷选拔的人才“不胜编录”,曾破例准许未参加岁考的陶望龄补试,并据其才学拔居榜首,为此而被直指使弹劾挂职(后望龄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三名)。万历十三年(1585年),补南赣兵备道副使,时岑冈一带有义民“作乱”,众议主张用兵征剿,独偕春以“胜小不武,滥杀非仁”力争,巡抚接受他的意见,经抚慰使骚乱平息,受到朝廷钦赏。万历十四年(1586年)升任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分守荆西。时荆西大旱,他全力组织抗灾赈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不料次年(1587年)京中传来消息,又有人抓住浙江考试一事对他造谣中伤,他感叹说:“这么大的宇宙竟容不得一个林偕春,那我就只好逃往醉乡去了!”遂在署壁上题下“赤魃为灾气蕴隆,宵衣露祷意匆匆。谁知六事空惆怅,尽在狂夫萋菲中”、“深居慈母织含辛,谁信曾参解杀人。投抒不为三至动,还教世事假成真”等诗句后,携带家眷弃官归里,从此不再出山。弃官家居后,筑小斋悬匾“读书谈道”,云霄读书人上门请教求学者络绎不绝。前涂是浦、云、诏交通必经之道,往来官员慕名,经常上门拜望请教,他只谈民间利弊得失绝不涉及个人私事。明制官员致仕家居,照例每月由地方发给车马费,他一概辞谢,说:“我安步当车很是舒适,怎能增加地方的负担!”因而更加受人敬重。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偕春逝世,云霄人为之罢市奔丧,葬于云霄马径山,入祀漳浦乡贤祠。清光绪九年(1883年),云霄厅绅商各界募款在竹仔街(今南强路)漳江之畔建云山书院,雕像崇祀,其少年时在南山寺右侧的读书处也由乡民建为南屏书院。

云山书院林太师公庙

云山书院。又称太师公庙,座落于云霄县云陵镇溪美街南强路东段的漳江西畔。始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祀漳州乡贤、明代太史林偕春。1985年元月15日,被公布为云霄县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偕春

云山书院由门厅、庭院、大殿、厢房、照壁等组成。前后共二进,重檐歇山顶。前为门厅,后为大殿,两侧厢房。大殿厅堂宽敞明亮,为二层方形楼阁式木石结构建筑。主殿龛殿祀林楷春塑像。正脊中央竖立1.5米蓝色釉陶葫芦,上书:“天开文运”。门厅和厢房为砖木结构,门厅歇山顶,厢房硬山顶。大殿两侧门檐下辟台阶,直通二层主楼“奎星阁”。二楼祀奎星。庙前有广场,广场正中塑林偕春石雕像。广场前由四根巨大石雕柱构成山门,正中大门门楣上为著名书画家刘海粟书写的“云山书院”四个大字。

云山书院保存了大量楹联和题匾。大殿前檐柱对悬金字木联“早有直声留胜国,分其余事活群生”,该联系辛亥革命烈士秋瑾的祖父秋嘉禾任云霄同知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秋瑾烈士方髫龄,在衙读书)为云山书院撰书,因原联废佚,书院延请著名书法家沈觐寿重书。殿墙外梯道左侧立《旌表节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明大学士黄道周撰书。

云山书院在台湾基隆、南投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分庙。1995年3月19日,台湾南投县林太师庙洪先生等五名监事到云山书院寻源,终于在此获得明确的史证。2004年至今,云山书院共接待台湾信众4000多人次。2007年10月29日,云山书院林太史公及夫人神像和香火首次从云霄起程入台。2008年5月7日,云山书院的林太史公及夫人金身再次入台奉祀。两次入台,在台湾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力促进了两岸的宗教文化交流,如今两岸神缘文化交往不断,联系密切。

林偕春墓林太师公墓

林偕春墓 俗称林太师公墓,在今云霄县莆美镇马山村西北一公里。林偕春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逝世,万历皇帝御赐葬于马山附近七星山,坐西北向东南。墓域面积5000平方米,墓道宽4米,共砌石踏步61级,墓为“风”字型结构,墓两侧的扶手墙为三级龙头装饰,墓前筑有石结构墓亭,刻浮雕翁仲一对,前立石羊、石虎、石狮和望柱各一对。1955年列为省文管会分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被毁部分。1983年起先后5次整修,基本恢复原状。

林太师公祖宅云霄县东厦镇佳洲郭墩村

林太师公故居原为林氏宗祠。林偕春中进士后,祖母王太孺人甚感欣慰,认为居址是祥兴之地,临终时遗嘱,命其孙儿偕春、弘春日后改建此居宅为宗祠。偕春遵祖母遗训,改宅为祠,建成二进一院,悬山顶木石结构祠堂,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至今整体建筑物保存完好,内祀奉林偕春神像,配祀其祖母王太孺人、偕春父林文贡、偕春母谢氏神位,199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偕春故居云霄县莆美镇前涂村

明代嘉靖年间佳洲近海多倭寇,时常骚扰百姓。林偕春祖父林琥早逝,留遗腹子林文贡(林偕春之父)生活异常艰难,因倭寇常骚扰佳洲,林偕春祖母王太孺人感慨生活艰难,佳洲不宜久居,遂携儿女迁居往前涂村,定居前途村后,王太孺人“秉志抚孤,誓无他适”,晨衣拮据,为废寝者数载,含辛茹苦教督偕春之父林文贡读书,使之成为县学生员,并娶妻谢氏生林偕春。嘉靖丁酉年四月初四,林偕春降生于前途村。

南屏书院(林偕春读书处)

南屏书院位于云霄县莆美山南山寺右侧,系林偕春及其父林文贡读书处原址,一殿二室内。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乡绅集资在书院前修建梅亭,亭内祀林偕春神像。

碧阳宫

碧阳宫位于福建南靖县山城镇,碧阳宫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历朝多有翻葺.庙中供奉林偕春神像,配祀魁星。

御史林太师庙

御史林太师庙位于台湾南投县草屯镇御史里,御史林太师庙最早于1899年由御史里乡民林红毛先生所创设的之万应堂。后当地乡绅于1964年募款扩建为大庙,始奉祀林太师(林偕春)为主神像,配祀林太师夫人及万应公、万应婆、福德正神与地藏王菩萨神像,并成立管理委员会,正式命名该庙为林太师庙,后再度扩建,并组团至大陆往福建省云霄县云山书院(林太师公庙)进香,奉请林太师公神尊回庙安奉。

大里永隆宫

大里永隆宫位于台湾台中市大里区,乾隆年间由大里林开公第十六世祖从福建云霄县奉请林太师公(林偕春)神像渡台祀奉,建庙于台中永隆里大明路旁,并命名该庙为永隆宫,永隆宫主要供奉林太师公(林偕春)神像,配祀魁星。

云山宫林太师庙

云山宫位于新加坡武吉知马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旅居武吉知马的福建云霄籍华侨林崇德募资建庙,祀奉林太师公(林偕春)神位,并请新加坡著名诗人邱菽园撰写建庙经过,立碑为纪。民国九年(1920年),因庙经十多年风吹雨打,庙宇建筑结构逐渐倾颓损坏,当地乡绅募资重修云山宫。

林偕春家族世系

林偕春曾祖父:林崇器—— 处士。

林偕春祖父:林琥——处士,早逝。

林偕春祖母:王氏,以孙偕春贵,诰封太孺人。

林偕春父:林文贡,邑庠生,以子偕春贵,赠翰林检讨、征仕郎。

林偕春母:谢氏,赠孺人。

林偕春妻:方氏,诰封孺人。

林偕春侧室:沈氏。

林偕春原有一子,幼年得天花早逝,林偕春弟弘春将子毓榛过继于偕春为子,毓榛为邑生员,娶廪生方志宝长女。

林偕春妻方氏生一女,嫁邑庠生王尔拔,王尔拔生平不详。

林偕春侧室沈氏生一女,嫁刑部主事胡宾墀之子胡铤,胡铤为邑庠生。

林偕春外孙王端时,邑庠生。

林偕春祖母王氏:林琥妻,年二十七夫亡,恸不欲生,姑止之曰:高堂垂白,遗孤未育,死可置此,岂曰慈孝?乃惟命坚守,妇姑食贫,艰苦万状,以葭洲近海多盗,左剑伯氏,右树旸谷,避寇转徙数十里,胥宇卜筑,为百世基,子文贡博士,孙偕春翰林编修,上其事于朝,诏建坊,年八十三卒。

作品一览

林偕春除参与校勘《永乐大典》外,著作有《武宗世宗实录》、《承天大志》、《漳浦县志》、《三国志摘》、《晋书北史钞略》、《云山居士集》(载入《明史艺文志》著录)等。其文章气节,深受同僚及世人崇敬,民间尊称其为“林太师公”,云山书院也称太师公庙。今漳浦、南靖、诏安、平和、龙海、东山以及台湾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其庙宇,每年都有海内外香客前来谒拜。云山书院、林偕春墓和南屏书院等,均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居士集

太师公林偕春一生著述甚富。他在翰林院任史职时,常神疲案牍,词章撰述颇多。两次家居,“夙怀素志,郁不得伸,则每篇章焉发之”。有人劝他著书立说,以成一家之言。林偕春感慨说:“三苏文章,至今人犹厌读,何有于我?”林偕春逝世后,其弟林弘春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搜诸荒管所遗”,“参与传儿所抄,副平日所诵记,前后凑集,详加检阅,文以汇而集,集以时而次,编辑成书,厘为八卷”,编印了《云山居士集》流传于世,《明史·艺文志》有述及此事。

万历版《云山居士集》传至清代末年,岁月久远,已散佚无存。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霄进士张纲组织当时云霄的一批文士在莆美秀才张履庵家藏抄本的基础上,搜罗补辑,编印成光绪版《云山居士集》。该集重刻之后,流传颇广,但经百年兵火,十年“动乱”,该集已荡然无存。

1985年,云霄民间重修云山书院,并访得私藏的光绪年间刊印的《云山居士集》孤本,于是借出,交由县方志办誊影复印,林偕春手泽终于重呈异彩。1999年,云山书院重刊《云山居士集》,据光绪版刊印本,增编入林太史像一帧、照片一组、改直行为横行,一律使用简体字并加标点,以便广大群众阅读。编校工作虽未能尽善尽美,也算是表达了后人对前贤的崇敬。

光绪版《云山居士集》共五卷,卷首有明万历年间序文三篇,一为林偕春胞弟林弘春的《家伯子云山居士集序》(万历三十四年);一为中宪大夫、天津兵备副使、云霄进士张佐治的《林太史警庸先生文集序》(万历三十五年);一为中宪大夫、南京太仆寺少卿、钱塘进士姚文蔚的《林太史先生云山居士集序》(万历四十一年),应该是原万历版的原序。另有光绪版序文三篇,一为内阁中书。漳州杨浚的《重刊云山居士集序》(光绪十四年);一为云霄进士张纲的《重编云山居士集序》(光绪十四年);一为翰林院庶吉士、四川资阳县令、龙溪施调赓的《重订云山居士集序》。另收入明崇祯七年翰林院编修、学者黄道周撰写的《旌表节即妇林母王太孺人墓碣》全文(该碣石现存于云山书院),是光绪年间重编时录入的。

卷首标有《云山居士集》总目,分为文集、诗集、集例三款。文集下注:遵依旧本体裁,遗失俟查续刻。可见万历版《云山居士集》的编排体例与光绪版大抵相同。文集收集表、疏、议、赋、颂、论、考、记、引、传共33篇,另有书信76篇、启9篇、行状1篇、志铭6篇、祭文24篇、文疏7篇、编为1-4卷。而文集中的序、说、赠言等部分注“缺”字,可见这些文章早已遗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恐怕很难再“俟查续刻”了。诗集编为第五卷,依诗歌体裁分类,计有各体诗歌401首。后附“两浙学约”,但下注“缺”字,想来当年林偕春任浙江学政时,曾用诗歌的形式为学生制定学习条例,可惜现在已无法读到了。集例分为4项:一是馆集,收的是林偕春在翰林院庶场馆读书时所写的诗文;二是京集,收的是他任职翰林院时所写的诗文;三是家集,分前后两部分,前家集收任职浙江之前乡居九年的诗文,后家集收湖广辞官之后的诗文;四是宦集,收外出为官阶段的诗文,又分为宦浙集、宦虔集和宦楚集。

《云山居士集》的卷一、卷二中的文章多是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所写。内容多数涉及到明末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状况,这些文章最能体现林偕春的政治抱负和学识才华。如他在《安攘要论》中针对当时安内攘外的国家大计,提出“安内在息民,息民在择吏;攘外在练兵,练兵在选将”的主张。他强调实事求是的作风,明确指出“天下之事,实则立,不实则废”的道理。《边防议》一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边防事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对待边防事务中要“来即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并从五个方面来议论边防事务。一曰“任将”。林偕春提出“无专一之权,则勘乱乏责成之实”,因此对“勇智兼资、威望夙著、仁义自守、诚慎不欺”的人要“悬之以大将之印,授之以总制之权”。一曰“保众”。他认为“当闲暇之时,相度民居之便,或百十余家,则筑一大城;或五六十家,则筑一小堡”。这样就可以“令百里之内,虽不同镇,遇有警报,互相求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一曰“实屯”。要使群众自食其力,“尽驱在边之民,耕于沿边之空地,牛具种子,官为贷之,岁之所入,十一取之”,来鼓励群众发展生产,这样就可以做到“游手之人无所容,久废之地无不垦”。一曰“敕法”。“申饬治边之将,体赏罚之公,旌赏有功,必以其实;拿戮有罪,勿循乎情。”提出要严肃军纪,赏罚分明。一曰“恤士”。“视士如婴儿,可使赴深溪,视卒如爱子,可与同生死”,这样爱护士兵,鼓舞军心,就可以赴汤蹈火听指挥。

早期的林偕春有着十分强烈的改革愿望和揭露腐败的勇气。《宗藩禄粮议》一文甚至把改革的矛头直指皇族,直指朝廷,要求朝廷取消宗藩禄粮,对于宗藩后裔,“但登其名,不锡其爵,但存其籍,不授之禄”,让他们“农工商贾,各开其自生之路”。并指出朝廷“带俸之徒太多,土木之功太烦,赏赐之恩太滥”,“百冗并出”,才导致国家财政亏缺。我们从文中读到他的刚直,读到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拟条陈铨衡事宜疏》一文,则笔锋指向吏治的腐败:“贤者未必用,用者未必贤。”原因是“以虚名取人”,导致“循资擢用者,未必有震世才”,“破格提升者,未必能卓然自立”。《邑志兵防论》则揭露地方驻军存在的大量问题。所谓海防则“苟且虚名,全无实用”,官兵则“虚蹈名色,权袭爵级”。而且军纪涣散,给百姓带来莫大的祸害,军队“所过之处,鸡犬为虚;所止之处,门户为碎”,甚至连“贼所弃置不取者,兵尽收拾而贱鬻之矣”,令人毛骨耸然!

卷三的书信除了《回习豫南书》和《与唐麓阳太守书》外,一般篇幅不长。收信人多是林偕春的亲友,不乏推心置腹的文字交谈。(当然也有一些客套)由于是私人来往的信函,作者也勇于打开心扉,让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倾泻。因此,这部分文章最能体现林偕春的个性。《回习豫南书》中陈述了他因在翰林院得罪当途者而辞官的实情,表现了他不愿抛弃自身的尊严而随便附和、曲意顺从别人的坚强意志。林偕春坚守信念,不向邪恶低头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由于山寇作乱,福建总兵计议要用“屠戮迁徙之计”来对付闽南群众,并计划置福建南路参将驻扎于云霄镇,以控扼汀潮盗贼出没。林偕春以举人身份上书漳州太守唐麓阳,提出民众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屡经残扰之后,或出万死一生之计,苟存旦夕耳,非其性欲如是”,对民众充满了同情之心。并进一步指出,“顽民习盗”现象虽然存在,但为数极少,即使是号称“盗薮”的“月港、梅岭”,其“为盗者也仅二三而其为善者尚有七八”,因此把广大百姓都当成盗贼对待,加以“屠戮迁徙”是不合情理的。言词恳切,理直气壮,最后当局收回成命,一方百姓也因此得到保全。

卷四中有启、行状、墓志铭和祭文,其中许多是珍贵的明代史料,可供我们研究。祭文中的人物大多涉及到林偕春的亲朋好友,如岳父方谷泉、堂伯父后林公,母舅谢公、姑母汤孺人等,我们可以从这些祭文中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林偕春的生平。文疏中有两篇《上梁文》是林偕春建造葭州祖祠堂和前涂家祖祠堂所作的。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宗的崇敬之心,这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林偕春的家族历史渊源。

卷五为诗集,律绝古风,各体兼备,讽咏比兴,意味深长。林偕春志存高远,显志通篇,表现了他直道行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一局棋声消永日,千章树色足闲居。”林偕春借《荆西归家漫题画幅》抒发了他愤世归隐的心声。他在《拟此日不可再得》和《勖王婿》两首诗中写到,“春秋倏代序,寒暑互变迁”,“悔予学无及,望尔意匪轻”,告诫后人要爱惜光阴,勤奋苦学才能有所作为。语重心长,催人奋进。

在《咏菊》、《咏秋》、《桂花十咏》和《月下饮对茉莉花》等诗篇中,林偕春借诗文抒发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无限愤闷和忧思,在逆境中寻找生活乐趣,使生活充满了欢愉和活力,表达了其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意趣。林偕春生于农家,以民为本,在《种槐》、《种柳》、《种荔枝》、《庭瓜双实喜作》、《题芥菜画图》等诗篇中抒发了浓厚的乡土情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同农家共悲喜忧欢。在《望夫石》诗中,讴歌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并同情其悲惨命运,感人至深。

林偕春一生刚直立朝,为政清廉,爱民如子,是本地区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为后世尊崇敬仰。他的遗著《云山居士集》,内容丰富,或议论朝政得失,或评价历史人物,或针砭社会弊端,或描述自然景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自然等各个方面,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我们研究明代历史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

更新日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