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洛奇

国 籍:英国职 业:导演生 日:1936-6-17星 座:双子座毕业院校: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
简介:
[展开]

肯·洛奇的个人经历

肯·洛奇的电影语境,对于中国观众仿佛是自身历史
和现实的一面镜子。上个世纪60年代,肯·洛奇即被
联邦德国电影史学家格雷戈尔在《世界电影史》中称
为“新的现实主义中间最重要的导演”。进入90年代
以来,肯·洛奇以反映北爱尔兰秘密警察制造美国律
师车祸身亡的影片《秘密的档案》(1990年)和反映
底层失业工人生存处境的影片《雨石》(1993年),
先后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肯·洛奇 - 基本资料

姓名:肯·洛奇

别名:肯·罗奇

肯·洛奇

英文名:KenLoach

出生日期:1936年6月17日

出生地点:英国

肯·洛奇 - 个人概述

出生于1936年,从小因为战争而常常搬家。25岁由空军退役后,进牛津攻读法律,却因为认识了一帮喜欢戏剧的朋友而当上了演员。肯的事业开始于戏剧制作,并创作了一系列“周三剧场”,包括最著名的“Cathycomehome”无情的抨击了英国的福利系统。1960及1970年代,肯·洛奇成为著名的电视导演,替BBC拍摄电视剧集,逐渐发展出他充满社会意识的写实主义风格。1967年,他导演了第一部电影作品《可怜的母牛》,随后1969年的作品《小孩与鹰》被认为是英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几十年后的作品诸如《神秘的备忘录》(1990),《底层生活》(1991),《瓢虫,瓢虫》(1994)中他仍旧保持着高度的社会学意识,最近几年他因为其两部作品《我的名字是乔》(1998)和《甜蜜十六岁》(2002)而受到影评界的褒奖。2006年的作品《风吹稻浪》更勇夺第59届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肯·洛奇 - 代表作品

 肯·洛奇KenLoach电影作品列表:(一共43个电影作品)
 作为导演肯·洛奇KenLoach的电影作品(数量:29)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每人一部电影/给戛纳的情书
 ChacunsoncinémaouCepetitcoupaucoeurquandlalumières’éteintetqu》-------(2007)
《自由世界It’saFreeWorld..》-------(2007)
《风吹稻浪/吹动大麦的风TheWindThatShakestheBarley》-------(2006)
《McLibel》-------(2005)
《航向幸福的旅程Tickets》-------(2005)
《爱之吻/亲密的吻/情深一吻FondKiss...,Ae》-------(2004)
《甜蜜十六岁/双失16岁SweetSixteen》-------(2002)
《九一一事件簿/他们的九一一11’09’’01-September11》-------(2002)
《铁路之歌TheNavigators》-------(2001)
《面包与玫瑰BreadandRoses》-------(2000)
《我的名字是乔MyNameIsJoe》-------(1998)
《McLibel》-------(1998)
《TheFlickeringFlame》-------(1997)
《卡拉之歌Carla’sSong》-------(1996)
《以祖国之名LandandFreedom》-------(1995)
《折翼母亲LadybirdLadybird》-------(1994)
《石雨RainingStones》-------(1993)
《底层生活Riff-Raff》-------(1990)
《致命档案HiddenAgenda》-------(1990)
《再见祖国Fatherland》-------(1986)
《WhichSideAreYouOn?》-------(1984)
《外貌与微笑LooksandSmiles》-------(1981)
《TheGamekeeper》-------(1980)
《BlackJack》-------(1979)
《TheSavetheChildrenFundFilm》-------(1971)
《家庭生活FamilyLife》-------(1971)
《凯斯Kes》-------(1969)
《TheGoldenVision》-------(1968)
《苦命母牛PoorCow》-------(1967)
 作为演员肯·洛奇KenLoach的电影作品(数量:5)
《Cannes,60ansd’histoires》-------(2007)
《Cannes2006:CrónicadeCarlosBoyero》-------(2006)
《Jet’aimemoinonplus》-------(2004)
《Breakfast》-------(2000)
《Cinématon》-------(1984)
 作为编剧肯·洛奇KenLoach的电影作品(数量:5)
《九一一事件簿/他们的九一一11’09’’01-September11》-------(2002)
《TheGamekeeper》-------(1980)
《BlackJack》-------(1979)
《凯斯Kes》-------(1969)
《苦命母牛PoorCow》-------(1967)
 作为制片人肯·洛奇KenLoach的电影作品(数量:2)
《自由世界It’saFreeWorld...》-------(2007)
《WhichSideAreYouOn?》-------(1984)
 作为其他职员肯·洛奇KenLoach的电影作品(数量:2)
《英国水手TheLimey》-------(1999)
《McLibel》-------(1998)

肯·洛奇 - 精彩作品

 

 

 

 

肯·洛奇 - 评价

肯·洛奇拿了金棕榈。据说《风吹稻浪》是拿英国政府与爱尔兰之间的冲突说事,过去涉及英爱冲突题材,以爱尔兰导演的作品居多(比如《以父亲之名》、《迈克尔·柯林斯》和《哭泣游戏》等),老英国的导演怎么处理这个题材,这是一个看点。不过电影讲述的是90年前青年的不同际遇,在片中“哥哥”为“大不列颠大一统”,不惜舍弃医生的职业;“弟弟”则投身独立运动,与英帝国对抗到底……跟肯以往电影的路子不太一样,肯一向是拍“时装片”居多,比较爱在当代背景下展示人物命运。所以很好奇以后影碟出来,看了会是怎样的感受。当然内在的激情,肯的电影历来不缺,这一部从梗概上也能看出来。

不过管它呢,反正是肯·洛奇拿了金棕榈,而不是其他什么欧美或亚洲人。我甚至为这个都有些原谅了王家卫的平庸。这些年欧洲几大影展的雕琢味和中产阶级油彩越来越浓,多亏了有肯·洛奇和小他几岁的麦克·雷这两大英国老猛人出来镇邪。尤其是历来爱拍底层人生的肯·洛奇,近年的《面包与玫瑰》、《雨石》、《甜蜜的十六岁》,一如既往地保有了一种愤怒的力道。而这种愤怒,在今天中青年导演口味的映衬下,实在宛如一剂人道主义的伟哥。

在戛纳刚开幕那几天,满世界看到国内娱记在报道里胡写,说来的导演量级不够,除了阿莫多瓦没什么“大师”。其实这帮连爱森斯坦和巴赞都分不清楚、见了黄秋生就以为瞧见了演技的傻宝宝哪清楚什么是“大师”。在我看来,那个哗众取宠的阿莫多瓦在肯·洛奇面前的差距,犹如曾志伟与姚明在高度的差距。

像肯·洛奇这样的导演,其实很容易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中期的布努艾尔和伊利亚·卡赞——那位既拍了马龙·白兰度的《欲望号街车》、《码头风云》,又拍了格利高里·派克《君子协定》的左翼导演。如今,已经很少有那种本着自己的良心、不说教、却又愤怒地为我们呈现着生活粗暴一面的艺术家了。肯应该算是少数仅存几个的代表,而且难得的是,他像小伙子一样,为新时代已经不再看重的良心拍呀拍,把金棕榈给他,是戛纳在给自己增添荣耀。作为肯的影迷,我坐在电脑前为他鼓掌。

肯·洛奇 - 推荐作品

《风吹麦浪》赢喝彩:导演肯.洛奇表示,这部反映爱尔兰独立、讲述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爱尔兰农村故事的影片是当今伊拉克战争最好的教训。

肯.洛奇过去几部政治题材的影片曾经引发不少争议,不过昨天他的这部历史题材影片《风吹麦浪》放映后,引得了更多的掌声与喝彩。在影片中,爱尔兰演员斯里安.墨菲饰演一位弃医入伍的士兵,和他的兄弟一起为自由而战。洛奇表示,《风吹麦浪》反映的冲突虽然如今甚少有人谈及,但他相信自己的电影有助于解释当今北爱尔兰乃至更多发生流血冲突的国家和地区的政治问题。发布会上,肯.洛奇暗指自己的电影是对美国领导的伊拉克战争的影射:“为独立而战的故事不会终结,只要世界上存在被军队占领的地方,人们就会奋起反抗。我不需要告诉所有人,英国人在哪里动用武力制造不幸,因为他们的野蛮行径已经造成大量破坏、流血和伤亡。我认为这就是非法的战争,是英国政府难以洗脱的污点,当然更是美国政府的伤疤。”不过,肯.洛奇表示自己无意反对英国,影片只是让人们不仅仅只关注自己,而是对其他地方处于同样社会处境的人们有设身处地的感受。

肯洛奇上世纪凭借一部电视剧《凯西回家》成名,这部反映无家可归流浪者的电视剧引发了一场社会争论,并最终促使英国修改了人民住宅法案。

肯·洛奇 - 精彩写真

 

 

 

 

 

肯·洛奇 - 扛走了的棕榈树

全球翘首瞩目的第59届戛纳电影节将金棕榈大奖,授予了英国左翼导演肯·洛奇反映上个世纪20年代爱尔兰争取独立的影片《风吹稻浪》。在这次金棕榈大奖的角逐中,不乏强有力的竞争者,《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没有过去的人》、《29棵棕榈》、《儿子的房间》、《爱情是狗娘》、《迷失东京》———只要听说过这些近年来耳熟能详的世界电影佳片,你就知道在这些影片背后支持它们的名字是谁———蜚声影坛的西班牙大师阿西莫多瓦,芬兰天才导演考利斯马基,法国电影独行侠杜蒙,戛纳的宠儿、意大利温情派导演莫雷蒂,堪与当年鬼才塔伦蒂诺比肩的墨西哥新锐冈萨雷斯,新崛起的美女兼才女、美国《教父》导演福特·科波拉的女儿索菲娅·科波拉。

今年69岁的导演肯·洛奇领受了世界电影最高荣誉,靠的决不是倚老卖老的面子,而恰恰是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遗世独立、锐气不减的左翼政治立场和紧紧抓住不放的底层人道主义的锋芒。戛纳电影在过去不被政治主义权势左右,在今天同样不被商业主义权势所左右,再次显示了它不被任何喧嚣尘上的社会潮流牵制的知性立场。戛纳电影在肯·洛奇身上,找到了始终不变的契合。

上个世纪60年代,肯·洛奇即被联邦德国电影史学家格雷戈尔在《世界电影史》中称为“新的现实主义中间最重要的导演”。进入90年代以来,肯·洛奇以反映北爱尔兰秘密警察制造美国律师车祸身亡的影片《秘密的档案》(1990年)和反映底层失业工人生存处境的影片《雨石》(1993年),先后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同样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我的名字叫乔》(1998年)再次延续了《雨石》的主题,而获得最佳剧本奖的《甜蜜十六岁》(2002年)则是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四百下》关于问题少年的现代翻版。肯·洛奇的电影语境,对于中国观众仿佛是自身历史和现实的一面镜子。

别林斯基说过:“只要一个人的信念不再被他认为是真实的,他就已经不应该把信念称为是他自己的了”。他指出,这些把“真理”牺牲给“谎言”的人,“强迫自己相信一些以前曾经不受约束地相信过而现在不再相信的东西”。肯·洛奇不是这样的人,他相信信念的东西是人们心灵当中最高级的收藏,所以他在1995年入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提名《土地与自由》的影片里,以一名当代女青年整理祖父的遗物的视角,展开一个人一生中珍贵的回忆。这些珍藏不是珍珠、美元或东方古老的瓷器,而是一份旧报纸、几封书信、数张照片、一捧发干的泥土。

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向共产党联合各左派组成的共和政府发起进攻,来自54个国家同情民主的4.2万名进步青年,包括美国作家海明威,奔赴西班牙,这场由民主主义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内战争,逐步演化成二战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预演。影片主人公祖父即大卫就是其中一分子,作为一名英国共产党员,像白求恩医生一样怀着国际主义的目的,不远万里,来到西班牙,参加了工党民主自卫队。

肯·洛奇没有单纯地、诗意浪漫地表现队伍中男女平等、官兵平等的前所未有的民主理念,而是力求客观、真实地反省通过这场战争所显露出来的共产运动的得与失。为反法西斯的理想而战,大家同仇敌忾,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意识形态的分歧。影片用一个较长的镜头段落,表现解放的村庄在是否实行集体农耕问题上,产生了土地共产、还是土地私有的争论,最后以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硬性方式,把一个困惑的体制回避了过去。随着革命的进展,一个个困惑接踵而至,大卫在负伤养病期间,脱离工党自卫队,参加了共产国际军旅。在一次与无政府主义的巷战中,大卫发现对方有一个自己的同乡,大家抱着同一个革命的目的,却为何发展成同室操戈?大卫重新回到工党民主自卫队和并肩战斗的女友布兰加身边,不久他们的组织被同一阵营的正规军缴了械。布兰加在劝说一名不肯放下枪支的战友时,被正规军的子弹击中,她如花绽放的身体暂时栖身在西班牙解放的土地和人民中间,给大卫的思考涂抹上永远难愈的创伤。革命者上了革命的通缉名单,大卫被迫流亡。尽管屡遭挫伤,但信念和理想却始终是这些青年无悔的选择。

影片在倒叙的过程中,没有表现孙女对祖父青春时期革命生涯的评判,但影片最后一笔却鲜明地表达了当代人对先辈青春和生命付出的崇高敬意———孙女把祖父珍藏的布兰加坟前的土,撒在祖父的棺木上,站在她身后的白发苍苍的送葬老人们不约而同举起右手,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典型的宣誓动作,在今天看来却有一种异样的新鲜与震动。

肯·洛奇电影用久违的怀旧信仰,提纯了我们今天胸中分不清层次的芜杂情感。

肯·洛奇 - 参考资料

1:http://ent.tom.com 
2:http://blog.mdbchina.com/news/post_715305/
3:http://www.artsbird.com/newweb/artsnews.php?db=96&thisid=14955

 

更新日期:2024-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