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熊

简介: 张锡熊,高级工程师。浙江嵊县人。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历任南京雷达研究所技术员、电信修配厂工程师、设计科科长,西安黄河机器制造厂设计所所长、副总工程师,长征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副厂长,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雷达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理事。参加了我国雷达事业的创建工作,主持了我国第一部微波雷达的设计,领导研制多种炮瞄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撰有《雷达发展的几个问题》、《雷达抗干扰概论》、《现代军事电子学的发展》等论文,著有《雷达抗干扰原理》。
[展开]

张锡熊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历

  雷达1925年11月25日 出生于浙江嵊 县。   1945年——1949年 浙江大学电机系电信组学生。   1949年—1958年 浙江大学电机系电信组学生。华东军区航空处雷达研究所,军委通信部南京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南京雷达研究所,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设计科科长。   1958—1965年 国营黄河机器厂(西安),先后任设计所所长,副总工程师兼设计所所长。   1965年—1968年 国营长征机器厂(西安)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研究所(西安)副所长,副所长兼总   1968—1988年 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西安)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88年 电子工业部第20研究所技术顾问。

生平介绍

  雷达张锡熊,雷达技术专家,中国微波雷达的主要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火控雷达的研究开发和抗干扰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对发展中国雷达事业,研制新一代舰用火控雷达,包括新体制、新技术的引入作出了重要贡 80年代后期致力于军事电子发展战略的软科学研究。提出了“加速发展,重点跃升,良性循环”的战略思想。   1925年出生张锡熊,于浙江嵊县,1939年进入嵊县中学,1942年考入宁波中学,在此求学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进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1 949年5月杭州解年放,正值大学毕业的张锡熊满怀对共产党和祖国的热爱参加了浙江第一干部学校,三个月结业后随当时的华东军区航空处派出的军代表参与接管南京国民政府的国防部第六厅雷达研究所的工作。这个所谓的雷达研究所,是该第六厅将其年分别始建于1946年11月与1947年4月的“台区”与“京区”这两个“特种电讯器材修理所”仓促合并而成的机构,实际上仍只能承担一些雷达修理业务。当时正值全面改造旧社会的开创时期,斗争形势很复杂,雷达又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张锡熊除了积极参加雷达研究所的接管与改造工作和参与修复遗留下来的一些雷达设备以外,还自觉地努力钻研这门新兴技术,以期能为发展新中国的雷达事业贡献毕生力量。1950年6月,华东军区航空处雷达研究所改隶中央军委通信部,并改名为直属该部的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南京),张锡熊继续从事工作。1953年10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处原先的工作。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1952年,张锡熊携带自己主持修复的美式对空警戒雷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参战部队及时提供空情作出了贡献。1953年张锡熊返回到在该电信技术研究所基础上组建的南京电信修理厂(此后改名为国营720西厂),接受了海岸警戒雷达的设计任务,仅用两年多时间就主持完成了月,国营该雷达的研制。1956年(西厂)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南京雷达研究所,又名第14研究所。   1958年,为了支援内地军事工业的建设,张锡熊奉调到西安新建的国营黄河机器厂工作,先任设计所所长,后任副总工程师兼设计所所长,参加了苏式炮瞄雷达仿制工作。当时在如何对待仿制和自行设计的关系上存在着争论,张锡熊主张走仿制、改进和自行设计的道路。在仿制成功的基础上,在他精心组织和亲自参与下,研制成功了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双波段炮瞄雷达。60年代初期,为适应当时反侦察需要,对黄河机器厂仿制的地一空导弹制导站,主持了两次重大改进。   1963年,黄河机器厂开始研制两种岸炮控制雷达和一种岸舰导弹攻击雷达时,张锡熊提出了系列设计的方针,并努力贯彻实。1965年年底,该项产品的研制任务及其研制人员转到长征机施器厂),使工厂在四年多的时间内为部队成功地提供了三种型号雷达的装备,开启了中国火控雷达自行设计的道路。   1965年,张锡熊奉调到国营长征机器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年,该厂并入电子工业部第十研究院第20研究所,他也随之改任该所的副所长,此后又兼任了总工程师职务。   张锡熊在新产品研制中,一贯主张高起点、严要求。1956年开始主持 研制的小高炮炮瞄雷达,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70年代初期,中国第一部晶体管化、速度再生反馈快速跟踪雷达问世,从而使中国雷达的快速跟踪性能达到当时的国际水平。张锡熊同志重视开展预研工作,他一贯强调开发新技术必须。90年代开展了相控阵技术、动目标检测要有坚韧不拨的精神。率捷变等研究课题年代初终于研制成功了具有特色的小角度,相控火控雷达。张锡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相信中国自己的科技力量,认为中国雷达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建立们自己的科研队伍和研制基地,反对从国外购买大量装备;在国内多次重大争论中,他始终坚持这一立场,年代初期在艇载综合火控雷而且身体力行。达系统的研制中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   80年代,张锡熊与有关同志一起,提出了“低角跟踪雷达在以及武器系统”和舰载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基本思想,并在各种会议上广为宣传,认为应该为日后能够自主开发创造条件。1994年年底,由所完成的低角跟踪雷达样机和系统合成试验,显系张锡熊等的这一献策的一个成果。张锡熊十分注意雷达发展技术的研究。他在年代初期发表的《雷达发展的几个问题》以及以后陆续发表的文章,都不失时机地提出过发展中国雷达技术的途径和方向。   80年代后期,张锡熊任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电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致力于军事电子发展战略的软科学研究,并担任国防科工委主持的《2000年中国军事电子》发展战略研究总体组组长。在此项研究工作中,他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拓宽专业面,在综合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概念。90年代开始从事“中长期军事电子规划纲要”的研究。   张锡熊热心于学会工作和社会工作,先后担任陕西省电子学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雷达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雷达和电子对抗顾问委员会顾问;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委员,电子工业部成果评审组成员,军事电子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85年被中国电子学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学会会士称号。   张锡熊在国营长征机器厂、第所任职期间,领导和主持了多种新型火控雷达的研制,包括小口径高炮炮瞄雷达,岸舰导弹攻击雷达,舰载综合火控雷达系统等整机和课题先后获奖的项目计有:全国科学大会奖二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电子工业部优秀成果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七项;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六机部七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项。在张锡熊的支持与指导下,获得陕西省工业科技成果一等奖的课题有“低角跟踪技术研究”,该课题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亦处于先进水平。

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前方急需雷达。在条件非常艰苦、器材 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南京第一电信技术研究所努力抢修了一部分二次大战留下的美、英、日各式雷达。对空警戒雷达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过的雷达,贮库多年,损坏得比较严重。在当时,张锡熊等从未接触过任何一种雷达,但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查找有关器材,修复仪表,核查电路,尽心尽力,终于于1951年完成了第一部修复工作。1952年,张锡熊带着修复的这部美制270对空警戒雷达参加第二批志愿军援朝部队,在联合空军司令部领导下,任主管雷达技术的技术组组长,驻扎安东。当时争夺制空权的战斗十分激烈,苏式雷达受到了美军的严重干扰,无法正常工作,而美式雷达因与美军使用的雷达相同,故未受到干扰。技术组日夜值班,在备份器材十分困难、敌军经常空袭的条件下,张锡熊带领全组顽强战斗,坚持工作,及时抢修,保证了向联司及时提供空情情报。   1953年,张锡熊从抗美援朝前线调回了南京电信修配厂。当时台湾海峡的形势也十分紧张,为了获取美国和台湾国民党军队舰艇活动的情报和护航的需要,海军急需一种对海警戒雷达,1954年决定由军委通信部南京电信修配厂即后来的国营厂承担任务。在厂长申仲义的带领下,迅速组成了设计班子,由张锡熊任主管设计师。当时,中国对雷达设计毫无经验,电子工业基础也十分薄弱,又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国内只有二次大战留下的一些美、英、日雷达备份器材。张锡熊带领设计人员凭着对党和祖国的忠诚,满怀信心边学边干,干中创造条件,为解决试验用器件,不顾酷署的侵扰而不懈地到剩余物资仓库中搜寻。   由于设计人员、工艺人员和工人的团结合作,经过两年多的日夜奋战,终于在1956年研制出第一部样机,并利用长江水域进行首次试验。这是中国雷达第一次外场试验,在岸边架设了样机,当雷达萤光屏上出现飞机和试验舰的回波时,很多同志为两年多来辛勤结出的硕果激动不已,因为它标志着中国科技人员已有能力把中国的雷达系统扩展到微波波段。   1956年下半年,由当时总参通信兵部王铮主任任主任委员的雷达鉴定委员会,对中国第一部微波雷达的研制成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召开了规模很大的表彰大会。获得鉴定通过的此种雷达,通过批量生产,迅速装备部队。60年代初期在歼灭台湾国民党的“海狼”号舰艇编队和崇武以东海战中,海岸警戒雷达及时提供了信息,对海战的胜利起到了保证作用。

研究雷达干扰

  雷达抗干扰经过抗美援朝的实践,张锡熊体会到雷达抗干扰技术的重 要性,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产品改进和设计之中。   60年代初期,侦察机经常窜入中国领空,导弹部美国队多次准备拦击,均未成功。当时任国营黄河机器厂(生产地空制导站)副总工程师兼设计所所长的张锡熊,依四机部下达的要对制导雷达站采取改进措施的紧急任务,立即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侦察机装有认为拦击不成功的原因是侦察制导站信号调制特征的装置,得以在侦知后迅速飞离。他据此提出了改变制导雷达信号特征的方案,将原来的天线用作隐蔽接收,另加装一个无调制特征的发射天线。方案制定后昼夜突击,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完成试验改装,终于使导弹飞机。此后,美国改部队击落了装了机上侦察设备,张锡熊又组织研究了新的对策。在这场技术与意志的较量中,证明了中国科技人员有能力使其 证明了中国科技人员有能力使其军用电子设备与最先进的美国技术进行抗争。   在雷达抗干扰方面,张锡熊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于1981年出版了《雷达抗干扰原理》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抗干扰方面的专著。书中系统地论述了雷达对抗的基本模型,干扰与抗干扰的焦点,空域和时频域抗干扰原理,抗模拟干扰和反侦察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从抗干扰观点设计雷达的基本概念。   1958年,张锡熊组织中国雷达学会召开了“抗隐身和抗反辐射导弹”(简称两抗)的学术讨论会,并向有关领导机关提出了国开展两抗的建议书,对促进中国两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巨大贡献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50年代后期,中国仿制成功了第一部炮瞄雷达COH—9A。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张锡熊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制定了自具特色的双波段的方案,并于6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这时正值抗美援越时期,中国支援的雷达受到美国“百舌鸟”反雷达导弹的攻击,造成人员伤亡,设备受损。赶运去的这种双波段雷达在越南抗美战斗前线取得了成功。   6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一箭三雕”研制海防火控雷达的大胆设想:使机动式、固定式两种岸炮控制雷达和一种对海导弹攻击雷达,形成一个系列。当时们还缺乏自行设计这类雷达的经验,提出这种系列化的设计思想是很有远见的,由于在设计中严格要求,把住质量关,循序渐进,先集中力量攻下机动式,接着派生出固定式,最后是制导雷达。这三种雷达的装备对巩固中国海防发挥了重要作   60年代中期,张锡熊在担任国营长征机器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期间,领导研制了小高炮炮瞄雷达。当时,中国陆军拥有的高炮绝大多数是小高炮,它适合对付低空快速目标,且机动性好,但没有雷达可配,不易发挥威力。1965年国家决定由长征机器厂自行研制小高炮雷达。在方案制定时,争论的热点是是否采用晶体管,是否采用单脉冲体制。张锡熊认为研制一个新产品在技术上必须有大的提高,一定要放在高的起点上,尽管要掌这些技有很大困难,但一定要上。因此他提出的基本思想是:采 用单脉冲体制以提高抗干扰能力,使电路晶体管化和采用铝合金铸件,以保证设备具有良好的机动性;采用指挥仪反馈技术突破快速跟踪性能。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在7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并投入了大批量生产,直到90年代初期该型雷达仍为军主要装备。   70年代,张锡熊在担任第20研究所副所长期间,领导开展了相控技术的研究。他不畏艰险,坚持这个课题的研究,并提出了小角度相控火控雷达的基本设想。经过大家的努力和中国海军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终于有了成果。年完成的小角度相控实验雷达,取得了试飞的成功,开辟了这一新体制的应用,从而把中国的火控雷达技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电子工业部第研究所在此基础上,仅用七年时间就为中国新型导弹驱逐舰装备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角度相控火控雷达。   80年代初,张锡熊提出了按系统设计的思想,领导并主持研制的艇用综合火控雷达系统,是一个搜索、跟踪和情报处理、综合显示的火力控制系统。同样贯彻了高起点的指导思想,包括采用边扫描边跟踪,数字自适应动目标显示,基于电荷耦合器件的动目标检测,动目标跟踪,频率捷变,主振式发射机,综合显示器,钛网赋形天线,高速稳定平台和二轴稳定等当时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新体制与新技术。经过第 研究所广大职工近十年的不懈努力,其首批产品已装备于中国海军舰艇。由于该型火控雷达系统综合处理能力高超,跟踪目标批数多,反应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操作使用方便,大大地缩短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发展研究

  雷达相关书籍张锡熊一直非常关注雷达技术的发展,重视新课题的预研,探讨加速研制中国雷达设备的方向和途径。 1963年,他发表的“雷达技术发展的几个问题”,论述了雷达在作用距离、精度、和抗干扰三个主要方面的潜力和方向。1983年,他在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的一次年会上作的“雷达发展的远景”专题报告,指出了军用雷达面临的三大威胁电子对抗、反辐射导弹和隐身及其对策;提出了赖以实现的频域扩展与空域展开技术,雷达集群、无源探测与有源探测相结合的新体制与新概念;预示未来的军用雷达将由平板式固态有源相控阵、基于超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信号处理机和数据处理机、平板式综合显示器等四大基本模块集成。他所说的频域扩展技术,包括对毫米波、亚毫米波、红外波乃至光波等高端波段的开辟与利用,以及多频谱雷达、冲激雷达等新型体系结构的研制;而空域展开技术则包括星载、机载雷达和多基地雷达的开发。他的这些基于高科技的发展必然要在军事对抗中发挥作用而提出的见解,被认为对于发展中国雷达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1986年,中国国防科工委组织开展“2000年的中国国防科学技术”的软科学研究,张锡熊被委任为“军事电子发展战略研究总体组”组长。参与研究这项软科学研究的多位专家,于1989 年完成了由原电子工业部王士光副部长任主编,张锡熊任副主编的《2000年中国军事电子技术》。该书包括一个总报告,三个分系统报告,八个专题报告,六个参考报告,获国防科工委优秀研究报告奖。报告中预测,到2000年前后,电子科研费占整个军事装备科研费的比例和军事电子采购费占整个军事装备采购费的比例将超过50%,指出军事装备正在进入电子化时代的概念;并提出“加速发展、重点跃升、良性循环”的发展战略。1990年初,时任 机械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的童志鹏和他一起主持军事电子技术发展预测的研究,他负责编写“总论篇”。提出“二大变革”和“四个基本趋势”。二大变革,一指未来战争是以电子为主导的高技术战争,二指高技术兵器时代的来临,四个趋势是:军事装备电子化,军事装备微电子化,军事电子系统综合化,武器装备智能化年出版的《未来军事电子》一书,集中反映了这些研究成。1991年,他开始负责“中国防空火控雷达反隐身综合研究”的预研课题(反隐身是当代雷达的前沿课题),在已完成的阶段性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反隐身的战略,建立具有反隐身、抗干扰能力的防空体系的原则,以及若干种反隐身雷达体制方案等。上述这些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寻求中国军事电子发展的方向和途径、采取最佳对策具有指导意义。

主要论著

  1 张锡熊,中国电子学报(试刊), 雷达发展的几个问题 无线电技术   2 张锡熊,雷达的侦察与干扰,国外电子技术,   3 张锡熊,雷达抗干扰概论 雷达抗干扰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4 张锡熊,未来雷达的变革, 陕西省电子振兴战略研究会论文   5 张锡熊,现代军事电子学的发展   6 张锡熊,军事电子战略发展的几个问题   7 张锡熊,西部电子的发展战略

张锡熊

更新日期: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