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祖泉

简介:蔡祖泉,男,1924年11月生,浙江余杭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上海药厂工作。自学成才,1952年到 复旦大学工作,历任复旦大学 电光源研究所 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等职。1992年退休。蔡祖泉同志是我国电光源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 “我听党的话,灯听我的话”是蔡祖泉教授的名言,他被人称“中国的爱迪生”、“中国的照明之父”。
[展开]

蔡祖泉的个人经历

简介

  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9月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轻工业学会首届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协副理事长几上海照明学会理事长 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蔡祖泉于上世纪60年代被树为上海的革新标兵和劳摸标兵,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蔡祖泉最初是从一个 学徒工走上光源研究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年仅16岁、只有小学3年级水平的蔡祖泉就到中法药厂(延安制药厂)玻璃制造车间学徒,生产玻璃药水瓶,在那里从事了十年的玻璃制造工作,并参加了 中共地下党。他曾协助几位大学教授从事药剂实验工作,后来,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建设X光管实验室, 周同庆和 方俊鑫教授希望将他调去协助进行X光管研发工作。
  1951年,在上海市的一次 座谈会上,一位教授向 陈毅市长递了张条子,认为蔡祖泉对玻璃真空有研究,应该调入大学工作。在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的陈毅市长过问下,很快,工人出身的蔡祖泉调到交大,担任技术员。1952年院系大调整,他调到复旦,继续从事X光管的研发工作,并负责玻璃和 金属铜圈的 焊接技术攻关、X光管的玻璃封接和对玻璃 真空系统的维护。
  1955年,在周同庆教授的领导下,我国独立研发成功了第一支X光管,填补国内市场技术的空白,年仅30岁的蔡祖泉受到莫大的鼓舞和启发。他看到研发X光管的真空系统主要设备都是依赖进口的,便立志要为国家多做些贡献,在这一技术领域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经过他的钻研,1956年,我国第一只立式三级玻璃 油扩散泵试制成功,随即又研制麦克劳水银真空斗,这些技术和设备研制成功,为后来对新型电光源开发研究和生产打下了技术和物质的基础。
  蔡祖泉曾希望读大学,并考上了南京工学院,但因为玻璃真空研究工作需要,他并没有读成。他一生的科研知识,全靠坚持不懈的自学和实践。
  上世纪60年代,自学成才的蔡祖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光源实验室,开始了该领域的系统研究。1961年,蔡祖泉与同伴们初探我国科学家的“空白领域”———电光源,着手研制国内的第一盏光源—— 高压汞灯。同年,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成立。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 氪灯、第一个长弧 氙灯等一系列成果陆续从他手上诞生。
  80年代后,蔡祖泉的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他一方面积极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国际 光源与照明的学术交流,多次出席国际性科技研讨会议,了解电光源发展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及时将国际上的专业信息转至国内企业,指导我国光源照明的研究和开发。同时,针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成功研制新光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进行 二次开发——工程化开发的研究,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国家科委推广二等奖。1984年,蔡祖泉提议在复旦开设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系,如今,作为经教育部批准的惟一在高校设立的光源与 照明工程专业,已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1988年,本着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他克服种种困难,成立了中国自己的照明学会。
  1992年退休,退休以后,蔡祖泉依然心系创新,在市科协副主席、上海照明协会理事长岗位上兢兢业业,谋划建言。卸任后,蔡教授仍坚持每年做出一两个专利。他说,“爱迪生到晚年仍坚持发明研究,这一点我得向他学习,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2007年,在蔡祖泉直接推动下,被誉为光源界“奥林匹克会议”的国际电光源学术讨论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国内外企业家、研究人员深入交流,中国电光源力量精彩亮相。他对身边亲人同事说,“我最大的心愿,已了。”
  2009年7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2时36分在 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所作发明

  196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首盏1000瓦卤钨灯,此后又相继研制出 脉冲氙灯、氢 弧灯、氪 光谱灯、超高压强氙灯、充碘 石英 钨丝灯、超高压强汞灯等10余类 照明光源和仪器光源,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光源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其中 , 长弧氙灯在 上海人民广场点亮后,这盏100KW的“ 人造小太阳”,被称为 中国人的“争气灯”;25千瓦水冷电极 短弧氙灯被用作航天工业部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 太阳模拟器”的光源。1985年起,开发了中国人自己的系列节能荧光灯。

碘钨灯

  “长弧岛灯”分别获1965年国家科学发明二、三等奖,他主持研究的大功率短弧氙灯水冷钨一铜阳极制造获得198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H型节能荧光灯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双U型节能荧光灯获得199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63年后曾与电影有关单位合作,研究成功 1000瓦——3000瓦 新闻摄影用管形卤钨(属国内首创),500瓦——2000瓦 放映短弧氙灯,1000瓦——3000瓦拍摄 外景用的直流镝钬灯,该灯1980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

贡献成就

  蔡祖泉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还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国际交流、指导 研究生的教学,从1983年开始连续6届(三年一届)担任国际 电光源学术会议的 组织委员。曾发表了三级玻璃油扩散原,玻璃与金属封接,玻璃和石英封接, 无极荧光灯,微型卤钨灯,长弧 氙灯,高 显色性 高压钠灯,紧揍型荧光灯工程开发探讨等论文。以及参加编审的书籍有《电光源原理》、《电光源电器原理及应用》、《实验霓虹灯技术》。

蔡老名言

  “我听党的话,灯听我的话。”
  “爱迪生到晚年仍坚持发明研究,我也得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中国需要强大,光源更需要自主创新!有自己的新技术,我们就能 站起来。”

其他发明

1956年 发明:首只立式三级玻璃油扩、散泵、麦克劳水银真空斗
1963年 发明:首只高压 汞灯
1964年 发明:首盏1000瓦卤钨灯、 脉冲氙灯、氢 弧灯、氪 光谱灯、超高压强氙灯、充碘 石英 钨丝灯、超高压强汞灯等10余类 照明光源和仪器光源、1000瓦~3000瓦 新闻摄影用管形卤钨灯(国内首创)、500瓦——2000瓦 放映 短弧氙灯
1965年 发明:“长弧岛灯” 碘钨灯;获得奖项:国家科学发明二、三等奖
1980年 发明:大功率短弧氙灯水冷钨一铜阳极制造;获得奖项:国家发明三等奖
               发明:1000瓦——3000瓦拍摄 外景用的直流镝钬灯;获得奖项: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5年 发明:H型节能荧光灯;获得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 发明:双U型节能荧光灯;获得奖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追记蔡祖泉:每一盏灯都延续他的生命

  2009年7月17日12时36分,中国的每一盏灯都黯然神伤,它们共同的培育者、中国 电光源研究的开拓者, 复旦大学原副校长蔡祖泉教授离开了这个世界。
  50多年前,尽管爱迪生发明的电灯问世已数十年,可偌大的中国尚不能生产灯泡。正是蔡祖泉教授,以40多年心血细致而精妙地培育起这项事业,最终令它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如今,中国每年制造81亿只灯,全世界80%的 节能灯由 中国制造,就连美国同行都感叹地说:"虽然 白炽灯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现在连爱迪生的故乡用的都是中国制造的灯。"
  蔡祖泉教授生于1924年11月,祖籍浙江余杭。和爱迪生一样,蔡祖泉最初也是一个 学徒工。抗战时期,年仅16岁的他就到中法药厂(延安制药厂)玻璃制造车间当学徒,生产玻璃药水瓶。在那里,这个玻璃工一干10年,其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 上海交通大学的 周同庆教授、 方俊鑫先生承担了国家研制X光管的任务,他们急需一位懂得玻璃制作技术的助手,点名要了蔡祖泉。3个月后,药厂少了一个玻璃生产工,而中国的电光源事业多了一位开拓者。
  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蔡祖泉与X光管研制组的同志,一起来到了复旦大学。1961年,他开始着手研制国内第一盏光源-- 高压汞灯。
  在研究高压汞灯的时候,大家遇到了一个难题--玻璃与金属如何接口。国内根本没有技术能生产出所需的特薄 钼片,蔡祖泉就带着学生们把厚厚的钼片放在 铁砧上敲,像打铁一样,一层一层地敲薄。他的学生洪永清说:"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可蔡老师就是认定了。"最终,在蔡祖泉的坚持下,师生们终于敲出了符合标准的钼片,把金属和玻璃的接口给封接好了。1961年12月,第一盏高压汞灯点亮了。3年后,高压汞灯由上海 亚明灯泡厂生产,安装到最繁华的南京路上,取代了以前昏黄的老式路灯,把整条 路照得通亮。
  那一天,蔡祖泉带着研究小组特地逛了一趟南京路,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今天,当万家灯火亮起的时候,谁都不该忘却蔡祖泉。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中国制造的每一盏灯都在延续他的生命。

蔡祖泉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