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一帆

简介: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8年生,安徽安庆市人。 1994.9-1997.7 华东理工大学 工业催化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1997.9-1999.4 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邓景发院士 1999.4-2003.2 德国ULM 大学表面与催化系博士...
[展开]

韩一帆的个人经历

人物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8年生,安徽安庆市人。

1994.9-1997.7 华东理工大学 工业催化研究所 博士研究生
1997.9-1999.4 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导师:邓景发院士
1999.4-2003.2 德国ULM 大学表面与催化系博士后,导师:R. J. Behm教授;取得德国南方催化学院催化课程合格证书
2003.3-2004.11 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College Station)博士后,导师:D. W .Goodman和J. H. Lunsford教授
2004.11-2009.9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化学与工程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能源与环境催化剂开发研究室主任,领导8-10人团队
2009.9-至今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校特聘教授(海归团队引进)、化学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业绩

   围绕洁净能源利用、化学污染控制、绿色化工以及环境净化,设计高效氧化催化剂(低温反应),研究成果包括:

    (1)低温纳米氧化催化剂成功设计与合成及拓展在化石能源的洁净转化、绿色化工和环境净化领域中的应用;

    (2)现场原位(Operando)表征低温纳米氧化催化剂与结构解析;

韩一帆

    (3)构建低温氧化催化反应机理和模型与催化剂的设计理论。

       主持或参与美国能源部、德国巴登州青年金项目、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上海市科委、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共10多项,参与学校985平台、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低温纳米自组装氧化催化剂设计和催化剂性能探索(洁净能源利用、化学污染物控制、绿色化工和环境净化)及固体催化剂的现场原位(insitu和Operando)表征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声誉,所发明的Au/CeO2纳米催化剂曾获第一届欧洲燃料电池大会银质奖(2001,第一获奖人);在国内组建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压Operando Rman催化反应表征系统。1996年至今,共发表和录用论文86篇,其中SCI国际期刊论文56篇,论文被国内外他引约700次(论著目录)。在影响因子大于4.0的SCI源刊物发表论文2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17篇)或通讯联系人(15篇)的有22篇,单篇最高被引58次包括:J. Am. Chem. Soc.、J. Catal.、Appl. Catal. B、 J. Phys. Chem. B/C、Environ. Sci.Technol.等;申报国际专利1项、国内专利3项、获洲际大奖1项。其他学术兼职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开放基金化学与材料委员会委员、催化专业期刊Catalysis Today (2010 引用因子 3.8 ) 特刊主编、Nanoscience & Nanotechnology-Asia和 Current Catalysis编辑和委员会成员、英国皇家化学学会Specialist Periodical Report编辑等。 2011入选以刘洪来教授为首的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在第二届国际溶剂热水热联合会会议(2010)、亚太催化会议(2007)、北美催化会议(2006)、新加坡化学年会(2005)、德国催化会议(2002)作主题报告。

 

研究领域

  ● 纳米催化剂制备及原位表征技术

  ●绿色氧化剂的合成及其应用技术开发

  ●工业VOC的有效燃烧

  ●洁净能源的转化工艺及C1-2化学

  ●催化反应动力学、DFT计算及催化反应机理

 

近期研究项目

1. 纳米催化剂制备及原位表征技术
        研究尺寸和形貌可控的纳米催化剂制备技术。 探讨纳米催化剂宏量制备工艺,探讨具有新颖结构纳米催化剂在低温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 如一氧化碳氧化、甲烷和VOC低温燃烧、过氧化氢的合成等。 同时,通过反应动力学、DFT计算和各种原位表征技术,重点是通过现场原位技术(Operando Spectroscopy), 研究催化剂结构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构建催化剂构-效关系, 为催化剂理性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2. 煤洁净转化生产化学品催化剂关键问题研究
        研究由合成气直接生产C2化学品(乙醇、乙醛、乙酸)催化反应过程,内容包括:催化剂制备、催化剂结构表征、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模型、DFT计算、模型催化与真实催化反应的关联、催化剂再设计等。

3. 水中微量污染物的清除方法
        研究书微量污染物如微量剧毒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的清除方法。 这些污染物难以通过传统方法完全解除,对于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我们主要通过发展固体Fenton催化系统,以过氧化氢为原料, 催化分解产生氢氧自由基深度氧化污染物种, 达到完全解除目的, 且无二次污染。本方法也可大幅减低污水排放的COD, 使工业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代表性论文

1.Jing Xu, Tim White, Ping Li, Chongheng He, Yi-Fan Han*,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3172u201313173. 2.Jing Xu, Tim White, Ping Li, Chongheng He, Jianguo Yu, Weikang Yuan,and Yi-Fan Han*,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0398-10406. 3.Jing Xu, Ping Li, Xingfu Song, Chongheng He, Jianguo Yu and Yi-Fan Han*, J. Phys. Chem. Lett., 2010, 1, 1648u20131654. 4.Ping Li, Chongheng He, Sandro Campestrini, Benedetto Corain, Weikang Yuan and Yi-Fan Han*. Phys.Chem.Chem.Phys., 2010, 12, 2170-2176. 5.Yi-Fan Han*, Nopphawan Phonthammachai, Kanaparthi Ramesh, Ziyi Zhong, Tim White, Environ. Sci.Tech., 2008, 42, 908-912. 6.Yi-Fan Han*, Luwei Chen, Kanaparthi Ramesh, Effendi Widjaja, Srilakshmi Chilukoti, Ingrid Kesumawinata Surjami, Junsong Chen, J. Catal., 2008, 253, 261-268. 7.Yi-Fan Han,* Ziyi Zhong, Kanaparthi Ramesh, Fengxi Chen, Luwei Chen, Tim White, Qiuling Tay, Siti Nurbaya Yaakub, and Zhan Wang, J. Phys. Chem. C, 2007, 111, 8410-8413. 8.Yi-Fan Han*, Ziyi Zhong, Kanaparthi Ramesh, Fengxi Chen, and Luwei Chen, J. Phys. Chem. C, 2007, 111, 3163-3170. 9.Yi-Fan Han*, Fengxi Chen, Kanaparthi Ramesh, Ziyi Zhong, Effendi Widjaja, Liuwei Chen,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 2007, 76, 227-234. 10.Yi-Fan Han*, Fengxi Chen, Ziyi Zhong, Kanaparthi Ramesh, Luwei Chen and Effendi Widjaja, J. Phys. Chem. B, 2006, 110, 24450-24456.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