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宝岩

简介: 段宝岩(1955.3.4- )电子机械工程专家。河北省冀州市人。1977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先后获工学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校长,中国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交叉学科―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开辟了我国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大型天线电磁场与位移场场耦合理论模型,提出了反射面保型的系统优化设计方法;针对机械结构因素对雷达天线波束指向等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结构与控制集成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典型电子装备电磁场、位移场与温度场的场耦合理论模型。成果应用于探月、神舟飞船、主力战舰及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中。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5月23日,在大连召开的2018亚洲结构与多学科优化(ACSMO 2018)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教授被授予亚洲结构与多学科优化终身成就奖。
[展开]

段宝岩的个人经历

个人简历

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党委常委。现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总装备部卫星有效载荷专家组成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先进制造技术专家组成员。

兼任国际计算力学学会(ISCM)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IEEE Fellow)及电子机械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全国机械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机械工程》杂志主编等。

个人经历

  1975年至1978年河北冀县漳淮中学教师。

  1978年至1982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机械系电子机械专业学习。

  1982年至1984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机械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段宝岩

  1984年至1991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电子机械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年至198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系博士研究生学习)。

  1991年10月至1994年10月受国家教委公派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做客座研究员。

  1993年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5年至1996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学院副院长。

  1996年至199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学院院长。

  1998年至200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2002年4月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称呼段教授

  教授和校长的两个称谓,段宝岩更乐意于大家称他为段教授。他说,很喜欢呆在实验室,在外人看来可能非常枯燥的科研工作,对他来说却很有意思。

  段宝岩不仅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长,同时也是学校电子机械学科的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从事电子机械、机电控制与自动化、工程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天线、雷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尤其是在天线结构的机电综合优化、面向反射面保型设计的系统优化以及精密控制等三方面,为雷达、通信、射电天文以及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段宝岩参与的大射电望远镜国际合作项目中,提出了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方案,可使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美国Arecibo望远镜的重量由1000吨降至20-30吨,造价降低1-2个量级,而且精确度也可同时得到提高。针对这一革新方案,段宝岩在大柔性高精度时变结构的振动控制、馈源柔性无平台支撑结构的动力学耦合与复合控制、馈源舱位姿测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此他先后四次应邀在法国、英国、美国及澳大利亚召开的相应国际会议上特邀报告,引起了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个人成就

  在天线结构的机电综合优化设计方面,段宝岩提出的新的电磁场与结构位移的场耦合数学关系式,弥补了著名的Ruze公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天线结构机电综合优化设计的三种典型的数学模式,为将机电综合优化设计应用于工程实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段宝岩系统进行了面向反射面保型设计的系统优化,研究了集尺寸、形状、拓扑与类型变量于一体的系统优化设计问题,并研制了天线结构优化设计软件。他的理论、方法和软件成果被应用于多家研究所的陆、海、天基的多个天线、雷达型号和预研项目中,不仅使结构变轻、刚度增强,而且使性能也得到了提高。

  作为校长的段宝岩要做好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作为教授的他还要做好科研工作。一天下来非常劳累。但他几乎每天都要和妻子一起在校园里散步以缓解疲劳。他利用白天的时间做好校长的工作,晚上又一头扎在实验室里继续他快乐的科研生活。

  正是段宝岩乐天派的态度和踏实严谨的治学作风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他曾入选陕西省“三五跨世纪人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与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今年获得了全国劳模的称号。

所获荣誉

  他说,荣誉和成功是过去的,对于将来还是一如既往,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

  段宝岩教授曾被授予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电子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200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

  曾入选2009年度科技中国人:

  他在天线、雷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方面、尤其是在天线结构的机电综合优化、面向反射面保型设计的系统优化以及精密控制等三方面,为雷达、通信、射电天文以及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8年5月23日,在大连召开的2018亚洲结构与多学科优化(ACSMO 2018)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教授被授予亚洲结构与多学科优化终身成就奖。

个人访谈

青年教师培养要形成火炉效应

  记者:在你心中,为什么把师资队伍建设看得如此重要? 段宝岩: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拥有一批公认的学术权威和知名学者,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也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大学要造就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基础,是决定性因素。

  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使者,是大学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更是学校区别于他校的核心资源、无形资产和独特优势。我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树立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强化人才兴校的意识,才能真正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从而真正确立教师在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

  记者:这样一支以青年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是怎样形成的?

  段宝岩: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学科发展规划,我们在IT技术学科、电子科学技术学科、管理学科、应用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人才的学科等领域加快增长教师的数量,逐步形成我校独特的人力资源体系,构建区别其他高校的特色鲜明的人才队伍。

  在吸引优秀青年教师方面,我们确实动脑筋想了很多办法。譬如举办基础学科师资班,充分利用每年本科、研究生招生的有利时机,吸引优秀学生作为师资进行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攻读学位,补充到基础学科的教师队伍中;抓住IT产业大调整时期,将名校的博士研究生作为新生力量补充进来;根据生物、环保、能源、新材料以及经济管理类学科与IT技术结合的趋势,有计划地吸纳新兴学科或新技术方向的人才群体,吸引在这些学科方向上有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加盟;实行“双聘教师”计划,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办学实体和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在著名企业、研究所、公司中供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经过努力,我校的教师队伍终于由1999年以前的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也趋向合理,为学校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记者:数量显然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质量。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你们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段宝岩: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与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要形成“火炉效应”。

  所谓“火炉效应”,指的就是把一个煤球投入原本烧得很旺的火炉中,它能够很快被点燃;但如果要从头生火,就不那么容易了。严格严谨的教学风气,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良好的学术氛围,前沿的科研课题,就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旺火炉”。

  我想,首先要让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刚刚毕业来的年轻人都非常优秀,但他们还缺乏教学经验。我们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用两周时间让他们了解西电历史,进行素质拓展,然后是试讲。我们还十分重视发挥老教授、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学校很早就成立了教学督导团,让离退休教授随机去听青年教师的课,直接和青年教师探讨、研究教学方法。我们还注意激发青年教师从事教学的荣誉感,通过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设立精品课程带头人岗位等方式,促使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记者:听说你有一句形象的话,青年教师不能成为游离的电子,怎么理解?

  段宝岩: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仅仅搞好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一开始就从事科研工作。青年教师不能成为游离的电子,意思是指要给青年教师一定的项目和支持,他们很快就能成长起来,否则仅上几门课,没有经费,也不知道发展方向,自生自灭,几年就荒废掉了。

  纵向层面,我们根据青年教师的个人研究方向,让他们进入相关学科的科研团队,在一些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学科带头人和老教授的带动下出高水平的成果。横向层面,我们成立了4个跨院系的研究中心,让不同学院、不同学科方向的青年教师一起工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一个浓郁的合作研究氛围中拓展研究视野,启迪思维,凝练研究方向,促使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为此,我们除了给每个青年教师常规的科研启动费外,还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站,每年拿出一笔资金,支持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申报校内课题,进入工作站开展研究,帮助他们在科研工作中起好步。并以此作为一个孵化基地,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研究课题。

  可以说,我们已经建起了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旺火炉”。

  记者:和许多综合型大学比起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显得“专业”了一些。在激烈的竞争中,你怎么来把握发展重点?

  段宝岩: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不都是综合型大学,关键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一流的学科。譬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原来以钢铁为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形势发展选择了IT技术方向作为重点,经过30年建设,IT学科达到美国大学前几名的水平。这个学校规模并不大,但在学科方向上有自己的特色,在全世界数得着。再比如巴黎高师,每年从4000名考生中只录取200多人,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高精尖水平,它培养了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所以,我认为:第一,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科;第二,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学科;第三,就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区分这两个问题?那就是要凝练学科方向,体现学科优势。西电的特色和优势在于电子与信息技术学科。为此,学校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立志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给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如果把人才比做珍珠,大学就应该是汇聚珍珠的玉盘。学校要千方百计提供最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环境、氛围、条件和服务。”谈到人才强校战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段宝岩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西电发展历程中,一大批杰出人才打造了学校通讯、电子、计算机、密码学、信号处理等优势学科。比如当年从美国回来的一级教授毕德显就奠定并新创了西电的雷达和信息论学科;再像叶尚辉,从清华毕业以后来到西电,奠定了学校在天线结构等领域的权威地位;还有肖国镇,在密码学领域、保密和网络安全方面在全国都叫得很响,目前在军队以外全国只有西电有这个学科……没有这些杰出人才,就没有西电的今天!”段宝岩动情地说。

  “建功必先兴校、兴校必先聚才。”段宝岩说,“一流的教师和高层次的学术骨干队伍是大学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的原始推动力。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大师,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尽管西电科大地处西部,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没有区位优势,但学校近几年下大力气汇聚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推出人才工程总体建设的u2018两个工程、四个计划u2019,即u2018院士工程u2019和u20183512工程u2019以及u2018优秀留学人员回归计划u2019、u2018礼聘教授计划u2019和u2018兼职教师计划u2019,面向国内外积极吸引杰出人才加入到学校的人才队伍行列中,积极聘请离退休知名老教授对青年教师发挥u2018传、帮、带u2019的良好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发展”。

  段宝岩认为,团队建设也好,学科建设也好,如果只想着挖人,人才来了以后没有适合他的事业可干,还是难以留住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引来了人才又留住人才。段宝岩说,首先要坚持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事业中培养人,在建设中造就人。同时,学校下大力气搞学科建设,相继推出校院系三级学科建设体系,即14个校级学科,10个院级学科,18个系级学科,还有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主的4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去年学校引进了21个国内的博士,23个留学回国人员,他们当中不少人现在已经成为西电科大的名牌教授、领军人物、突击队长。

  其次,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和大的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通过一些大的项目,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西电科大现在有一批像电子阵、雷达系统成像、半导体等方面的大项目,周六和周日实验室里工作的人都是满满的,晚上12点以后工作的人还依然很多。

  第三就是要注重培养学术土壤。近几年,学校把学术报告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各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学术活动计划。再就是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棵树再好,单独栽在沙漠里不仅难以发挥作用,也难以生存。人才也一样。西电科大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十分注重搞群体团队建设,提出了“两层两线”的战略。所谓“两层”,是指既要有学校层面的人才群体,又要有学院层面的人才群体。“两线”则是指纵向的学科群体建设和横向的交叉学科群体建设。

参加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年度工作会议

2012年3月6日下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2年度工作会在南校区G栋教学楼421室召开。段宝岩校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梁继民主持,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会议。

  生命科学技术院长田捷首先传达了学校2012年工作会议精神,介绍了学校2012年工作要点,并从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对学院2011年度工作进行了总结,找出问题并分析了原因。他从增强学科、高层次人才、科研、横向合作、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实验室申请等几个方面,对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2年工作提出了要求并进行部署。会上,学院教师还就个人在教学及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想法,与段宝岩校长进行了广泛交流。

 段宝岩校长发表讲话,他首先从师资队伍建设、本科教学、重大评估和良好氛围建设等方面,对学校2012年工作进行了概括。他对生命科学技术学院2011年的工作表示了充分认可,认为学院较好地完成了与学校签订的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他强调,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发展定位是研究型学院,他希望今后学院继续努力,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保障学院持续发展。最后,他勉励在座青年教师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促进学院发展。

参加通信工程学院2012年工作会议

2012年3月10日,通信工程学院2012年工作会议在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校长段宝岩、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于全出席会议。段宝岩强调,通信工程学院要在2011年各项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努力,争取开创新的局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段宝岩对通信工程学院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思想作风、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做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对通信工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谋战略、谋大计、谋策略;二是要有强执行力,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三是青年教师要自强不息,要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脚踏实地,认真工作。

  会上,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跃利传达了学校2012年工作会议的内容和精神,对陈治亚书记、段宝岩校长在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目前学校正处于新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通信工程学院更应当抓住机遇,希望学院全体教职工坚定信心、再接再厉。

  院长张海林做了《齐心协力、迎接挑战,全力开创通院“十二五”工作新局面》的报告,从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校庆工作、党群工作、学生工作等八个方面回顾总结了学院2011年工作情况,指出学院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有高水平成果和领军人才偏少,国家级创新团队有待突破、国际合作交流亟待加强、团队考核机制有待完善等。随后,他对学院2012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指出学院各项工作计划重点在于落实,号召全院老师团结一心,真抓实干,认真工作,努力开拓通信工程学院美好明天。

  组织部部长蒋舜浩、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建东以及通信工程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

学术任职

《电子机械工程》刊物;《电子学报》英文版(2006.1-至今) 编委会主任;副主编

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委 委员

总装备部卫星有效载荷技术专业组 成员

陕西省信息化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 主任

中国电子学会 电子机械工程分会 主任委员

教育部科技委工程技术学部 委员

更新日期: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