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林(北京理工大学)

简介:邓玉林,男,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市药监局医疗器械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863重大专项“深空探测与空间XXX技术”总体专家组成员、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会(ICME)理事、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生命科学仪器》和《世界复合医学》执行主编、《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和《科学导报》等杂志编委等。
[展开]

邓玉林(北京理工大学)的个人经历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1979. 9—1983. 6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本科。

1983. 9—1986. 7 北京理工大学化工系,应用化学专业,硕士。

1994. 4—1997. 3 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生物科学系,神经生物学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86,5至1993,10,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

1993,10至1994,4,日本国立名古屋工业大学生命科学系,Research Fellow。

邓玉林

1997,5至2000,4,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1998,7至2002,7,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教授。

2000,4至2001,12,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医学院,Research Associate,Senior Scientist (说明:1998年至2001年以两个基地模式分别在国内和国外任职。2001年12月辞去国外大学工作回国)。

2002,7至今,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博导、院长。

社会兼职

国家863重大专项“深空探测与空间实验技术”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空间生命起源与进化学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生物学学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兼学术交流部主任、国际复合医学工程学会(ICME)理事、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中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药监局医疗器械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生物计量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色谱分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仪器学会理事、北京色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临床检验装备技术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生命科学仪器》和《世界复合医学》主编、《Neuroscience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副主编、《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科技导报》、《色谱》、《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分析实验室》、《世界医疗器械》、《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属于神经生物学、空间生物学和生物分析技术的交叉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帕金森病的分子生物学病因学研究。重点研究内源性神经毒素及其致病机理以及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标志物。

(2)蛋白质组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重点研究蛋白质在线酶解、蛋白质组学定量新方法。

(3)植物药物活性成分(部位)分离制备与新药研发。以傣药特色药物研究为重点,开展以发现一类新药先导化合物为目的的活性成分分离制备技术、五类新药活性部位工艺、质量控制标准、以及药理药效研究等。

(4)航天生物与医学工程。围绕载人航天和空间科学的需求,重点研究空间生物实验平台关键技术、航天员生理生化指标POCT技术、空间生命信息探测技术、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等。

主要贡献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国家97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防预研和基础研究项目、民用航天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招收硕士生专业:生物化工,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生物学,应用化学

招收博士生专业:生物化工,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化学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属于神经生物学、空间生物学和生物分析技术的交叉领域。

生命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与分析检测技术水平提高密不可分的。一直致力于将生命科学与分析检测技术相结合,发展新的生物技术,并以此为手段解决了生命科学和空间生物实验技术的难题,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①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研制成功“空间微流控芯片基因扩增实验仪器”(SZ-8/231-450)并于2011年11月在神舟八号成功实现搭载,微流控芯片技术被美国NASA誉为空间生物学实验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次神八任务是我国首次将微流控芯片技术用于空间科学研究,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航天领域的国家。

②完成863重大项目空间生物舱的原理样机研制,目前正在论证应用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载人空间站,初步确定在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第一艘货运飞船上有我们的搭载任务。

③在帕金森病病因学研究上取得一些重要突破,提出了一个关于内源性神经毒素形成的新假说,并在人脑内发现了新化合物ADTIQ。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Hornykiewicz博士 (诺贝尔奖提名人)对于这一新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成果在美国126届ANA年会上被选为最有新闻价值的发现。

④建立了一系列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并用于疾病蛋白质组学以及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

⑤在植物药物和傣药开发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完成或正在完成多个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包括龙血竭总酚滴丸、杉糖平、龙抗一号等(已经申请或授权多项专利)。

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973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防预研和基础研究项目、民用航天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其中SCI论文280多篇,论文他引次数16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四十余项。

荣誉记录

2013年获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2012年获得北京市劳动奖章、北京理工大学2011年度工会之友,201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先锋教书育人标兵、北京理工大学育人标兵,2010年获得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两校交流突出贡献奖,2007年获得首都侨界先进个人的称号,2006年获得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入选国防科技511人才,2004年获得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002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1993年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

更新日期: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