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莲·海尔曼

简介: 美国女剧作家。就读于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剧本左翼政治倾向明显,手法严谨。作品有剧作《小狐狸》(1939)、《搜索之风》(1944)、《秋天的花园》(1951),回忆录《一个不完善的女人》(1969)、《旧画翻新》(1973)以及《邪恶的日子》(1976)等。
[展开]

丽莲·海尔曼的个人经历

简介

丽莲·海尔曼Lillian Hellman美国著名左翼作家,剧作家,电影剧作家。于1905年出生于美国南方新奥尔良市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家中,父亲经商失败,随父母迁居纽约。曾就读于纽约大学,后在出版公司、百老汇和米高梅电影公司担任过剧本审读工作。读稿之余,从事剧本写作。1934年剧本《儿童节目》在百老汇上演,获得极大成功,首次演出即连演691场,一时载誉剧坛。1939年推出《小狐狸》连演410场,被剧评界视为海尔曼压卷之作。1941年写《守望莱茵河》;1944年写《搜索的风》;1946年写《树林那边》,此剧为《小狐狸》的前篇;1951年写《秋园》;1960年写《阁楼上的玩具》。 晚年,海尔曼致力于回忆录的写作,有《一个未成熟的女人:回忆录》(1969)等著作出版。

海尔曼一生获得多次荣誉奖赏。剧本《守望莱茵河》得1941年纽约戏剧评论界奖;《阁楼上的玩具》于1960年得纽约戏剧评论界奖;1962年还曾任全国文学艺术院副主席;1969年《一个未成熟的女人》得全国文艺书籍奖;同年全国文学艺术院为酬答她在戏剧、电影、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授予她金牌奖。此外她还接受了若干著名大学的荣誉学位及嘉奖。

海尔曼还是个社会活动家,1938年曾访问苏联、法国及西班牙。1937年西班牙内战开始,她即参加联合反法西斯难民委员会。1940年成为美国和平运动领导人之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海尔曼被邀去苏联视察前线。50年代时曾被美国国会非美活动委员会传讯,因拒绝出席作证,被列名于好莱坞10人案的黑名单内,失掉了剧本写作和上演的权利,又被罚巨款,不得不出售家产。1960年《阁楼上的玩具》上演成功后,海尔曼才稍解困境。1984年6月30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

生平

家庭

她是个独生女,自幼即对富有的家庭背景起了叛意。她的回忆录中就充满了她对亲戚的描写。她不满家庭与私立学校生活,就是喜爱看书。十五岁时她将舅父所赠的生日礼物宝石戒指典当化钱购书。事后她向舅父忏悔,不料舅父毫不在意,笑对她说:“你到底有骨气。其他那些都是糖水做的。”丽琳后来把这两句话用在电影剧本《小狐狸》(The Little Foxes)的对白中。

成长

成长后,海尔曼在纽约大学就读,后转哥伦比亚大学读新闻学。在纽约期间她有机会去格林威治村体验波希米亚式的生活。1924年她初次就职,在一个书局里看稿子。那时她不过十七岁,文学天才已经崭露。1925年她与一个名叫阿瑟·柯柏(Arthur Kober)的作家结了婚,七年后离婚。在这期间,她开始发表书评与短篇小说,并在好莱坞米高梅电影制片厂编审电影剧本。

丽莲·海尔曼

她染上酗酒习惯。后来她遇见侦探小说作家达希尔·哈米特,堕入爱河。她与哈米特的同居关系时合时离地持续了三十一年。其间她开始编写舞台剧本。第一部成名的是1934年的《童时》(Childrenu2019s Hour)。故事乃述一个私立学校中的两位女教师的密切友谊被一位女学生诬指为者后,毁损一生。此剧在百老汇上演,立时轰动。可是当时社会风气尚很保守,由于它的主题的不平常,在波士顿、芝加哥及其他城市遭禁演。

海尔曼后来谈论《童时》说,她并不认为剧本的几位主角是“可怕的”。她写剧本原意不过是在表明,闲言可以杀人。她似乎已在预测不久即将发生的美国政府政治调查与迫害无辜人士的行为。

剧本创作

整个30年代,好莱坞沉浸在左倾的政治氛围中,海尔曼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当时的电影剧本创作中去。从1935年开始,她替电影公司写剧本,成为全国电影剧本作者中的最高薪者。可是财富并没有影响她的叛逆思想,她愈来愈左倾。1936年她前往西班牙,替杰出的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写了《西班牙土地》的电影剧本,回国后便积极参与协助西班牙内战中反佛朗哥的民主势力活动。

她又写了一出描写美国南方富有家庭的剧本,是她幼时对外祖父家怨愤情绪的发泄,剧名《小狐狸》。《小狐狸》在百老汇上演后一鸣惊人。由她自己改编的、由威廉·惠勒(演的同名电影也非常卖座。赚了钱后,她在纽约郊外购地置产。

西班牙内战加强她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恶。德国纳粹主义的成长更促进她的左倾思想。保守人士不时给她戴“红帽子”。可是当她的反纳粹舞台剧本《守望莱茵河》(Watch on the Rhine,1941)于1941年上演时,美共报纸却也攻击她,指责她支持欧洲盟国对纳粹的抗战(那时苏联与德国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尚未参战)。但《守望莱茵河》还是被纽约剧评家协会评为一九四一年度的最佳剧本。故事是说美国一个思想开明的家庭中,一个反纳粹的德国人与一个玩世不恭的罗马尼亚人之间的对质。女主角是以海尔曼童年时代的好友做模型。这位好友就是茱莉亚,后来在德国参加反纳粹地下活动被害。 后来茱莉亚又以原型出现在她的中篇自传小说《Julia》中,并于1977年由她自己改编成同名自传电影。电影由弗雷德·金尼曼导演,也由两位左翼女演员主演,简·方达和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大战时期,海尔曼写了电影剧本《北极星》(The North Star),剧中叙述苏联人民抵抗纳粹侵略的英勇事迹。电影在当时很受美国观众欢迎,可是后来却被批评为捧苏亲共。此外,她又写了舞台剧本《搜索的风》(The Searching Wind),曾改编为电影。一九四六年的舞台剧本《松林深处》(Another Part of the Forest)以及一九五一年的舞台剧本《秋园》(The Autumn Garden)都回到美国南方财势争执的主题,演出都很成功,受到很大欢迎。

大战以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左翼作家对苏联的强横霸道的姿态纷纷表示不满,海尔曼没有公开攻击斯大林,受到左翼文坛的批评。

人生危机

海尔曼的左倾思想曾给她带来不少麻烦。1952年,美国社会正处于反共疯狂时代,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进行调查工作,将美国的左翼人士与国内外的共产党联系在一起。海尔曼也被传讯。她在致该委员会一函中表明她的耿直忠贞的性格,已成为众所乐道的名句:“我不能也不愿割破良心来适应本年的风尚。” (I will not cut my conscience to fit this year’s fashion)海尔曼在信中说,她愿意出席应询,谈论自己的意见与行为,但她不愿意讨论别人,因为“为了保全自己而伤害我认识多年的无辜人士,对我来说,是件非人道的丢脸行为”。采取了这个立场后,她几乎因“蔑视国会”的罪名而坐牢。她的名字此后上了黑名单,而她的写作收入也自每年十五万降为零。

不过到了1960年,新舞台剧本《搁楼上的玩具》(Toys in the Attic)问世,又是一举成功,解决了她的经济问题。纽约剧评界虽认此剧为该年最佳作,普莱策奖金委员会则未予以重视,可见她处境虽有改善,还没有到彻底翻身的程度。

海尔曼在1976年的回忆录《卑鄙的年代》(Scoundrel Time )中,愤慨地记录了这段磨难的经验。她的怨诉对象倒不是那些追捕共党分子的人物,而是那些不敢发言或是参加反共检举的左翼人士。她认为这类怯懦风气终而造成后期如越战及水门事件那类祸患的发生。

婚姻

海尔曼与哈默特同居三十年。后者自于50年代由于左翼身份而入狱,监狱释出后,健康从未恢复,终于1960年病逝。海尔曼承认,由于二人嗜酒、脾气暴躁,以及对于婚姻的随意态度,他俩间关系并不十分美满。在约十年的黑名单时期,海尔曼在创作方面只做他人剧本的改编工作,不获什么好评。1960年的《搁楼上的玩具》重新恢复了她的声誉。同时,好莱坞电影公司又在开始高价索求她的著作,可是她对电影剧本已无兴趣,主要原因是她不愿让导演任意改变剧作者的原作。以南方没落家庭为主题的《搁楼上的玩具》是她最后一部剧作,被一些人认为是她的最佳作。1984年,海尔曼去世。

作品

海尔曼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以情节见长。她的作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写美国上层中产阶级的霸道行径,剧中人往往图谋私利而使他人归于毁灭,如《儿童节目》中制造谣言诬陷女教师致死的学生及其家长,《树林那边》中靠告密、走私、重利盘剥、巧取豪夺而致富的马库斯·哈巴德及其长子本杰明,《小狐狸》中为了争夺财产,骨肉相残的雷吉娜,《守望莱茵河》中以告发反纳粹分子为要挟、企图敲诈巨款的布朗柯维斯伯爵等。

美国人民对当时希特勒纳粹德国与墨索里尼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的暴行,采取不闻不问、置身事外的态度。海尔曼的《守望莱茵河》上演后,唤起了美国人民的良知,为后来美国参战作了动员。这一类反对霸道者的戏剧海尔曼一共写了4部。

另一类是写旁观者或称无所作为的人的戏,共4部,剧中人多数临危动摇和徘徊不前,终于成为过于天真或无自知之明的牺牲者。如《未来的日子》写一些工会工作者对掠夺者袖手旁观,使工会工作失败;《搜索的风》写美国外交界自由主义分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支持英国张伯伦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沦于政治失节和家庭破裂;《秋园》讽刺一批群居在老小姐康斯顿丝塔克曼开设的寄宿舍里、无所作为的可怜虫;《阁楼上的玩具》写主人翁裘里安·勃尼埃把爱和对金钱的需要视为一切,认为金钱可以买到幸福,便用不义之财为两位老姐姐购买奢侈礼物,而他的妻子又恐失却爱情,无意中泄露了秘密,以致全家遭殃。

海尔曼的剧作,情节是多层次的,惯于用辛辣讽刺的笔触来描绘世态人情,对反面角色的描写尤其入木三分。她写霸道者的戏比写旁观者的戏更为动人。她在剧中予霸道者以控诉,予旁观者以鞭笞。正面人物往往是自由主义的美国知识阶层与孤苦无告的小人物。她的本色不在于写英雄崇拜,而在于在恶势力的弥漫中,敢于写出叛逆者的行径,着墨不多,但引起读者与观众的深切同情。 

更新日期:202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