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尔滕

简介:包尔滕是一个英国人,1853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华。1861年被英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推荐为北京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师。 1907年病逝于上海。
[展开]

包尔滕的个人经历

基本内容

  英国人。1826年生。1853年以传教士身份来华。1861年被英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推荐为北京同文馆第一任英文教师。1865年至1872年为驻华使馆牧师。1874年12月到香港,出任圣公会维多利亚教区第三任会督。1877年应港督轩尼诗邀请出任香港政府考试委员会主考,并主持当年6月巡理署书吏铨选的考试。1896年辞任。1898年6月,其妻死,遂回国。后又到中国。1907年病逝于上海。

所作成绩

        《中西闻见录》(The Peking Magazine)是在华传教士于1872~1875年在北京主办的一份科技期刊.该刊主办者为“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包尔滕等人于北京成立,

书中的包尔滕

         在《改变亚洲格局的甲午海战:首败》一书有提到包尔滕,在福泽谕吉拼命自学英文、传授英文的同时,隔在大洋另一岸的中国,创立了一个规模远大于福泽谕吉的英文学校,这就是同文馆。当时的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请圣公会英籍传教士包尔滕担任首任总教习,其师资力量显然要远胜于福泽谕吉的小私塾,所开科目也远多于福泽的小学校,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俨然是一个有着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学校。

  时间定格在186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的首个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与日本的私人的外语人才学校同时起步。

  同年,福泽谕吉作为一名微不足道的翻译,得到了第二次出洋的机会。他自己后来写道:"文久元年冬天,幕府决定向欧洲各国派遣使节,我也受命随行。第二年春天,先到法国,然后又周游英、荷、普、俄、葡等国,文明的文物无不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如医院、贫民院、盲哑院、精神病院、博物馆、博览会等,眼之所见,没有不新奇的,一听到它的作用,没有不为之心醉的,我们这一行日本人不只停留在吃惊上,而是一面感到吃惊,同时又加以羡慕,想在日本国也把这些实行起来。这种雄心当然禁也禁不住。这就是我逗留欧洲一年的到处笔录的情况,回国后加以整理,并参考了一些西方著作写成了书,这就是《西洋事情》"。

包尔滕

更新日期: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