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石泉

简介: 韦石泉(1922年- ),南京人,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48年夏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早年曾开展真菌病害生理研究。60年代起专攻植物病毒病害的科、教工作,对赤豆花叶病毒、大豆的环斑病毒、白菜芜菁花叶病毒及一些果树病毒及病害,进行了较系统的深入研究。在病毒提纯、血清学技术、病毒株系划分以及品种抗病性鉴定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
[展开]

韦石泉的个人经历

韦石泉 - 个人概述

韦石泉,1922年11月6日出生于南京。由于家教较严,自幼便注重礼貌诚朴,勤奋好学。抗日战争开始,全家几经辗转迁入上海“租界”,方使他读完中学。1942年,上海租界沦为日占区,他赴浙江内地任中学教师一年。以后立志学农,于1948年夏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不久,应聘去浙江余杭县农业技术推广所任技术员,推广农业技术,防治病虫害,开荒植树等。1949年5月5日,余杭解放,他积极参加军管期间区政府的农业工作,得到好评。同年8月,应复旦大学聘请,回校工作。其时在业务上得到严家显、陈恩凤、曹诚英、马世均诸师的指导。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迁沈阳成立沈阳农学院,韦石泉随迁任教,1954年晋升为讲师。1958年参加干部下放锻炼,获“沈阳市优秀下放干部”奖章。1959年参加、领导教材编写及教学大纲审定等工作。60年代曾兼任植病教研室主任及植保系副主任等职。1960-1961年,韦石泉被派往北京农业大学,在裘维蕃等的指导下,进修植物病毒学、细菌学。1970年底,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下放昌图科研基点,防治病虫害,并建立土法赤霉素工厂。1973-1977年,由辽宁省选送农业部派赴西非上沃尔特国(现称布基纳法索国),任中国农业技术组副组长,推广和试验新技术,为非洲农民科学种田、提高生产做了较多工作,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1981年,由农业部派赴法国农业科学院各地考察植物病毒学新技术。1982-1983年,派赴美国依阿华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植物病毒学研究室,在血清学新技术及分子克隆等方面进修和研究。

韦石泉除讲课、培养研究生外,还取得国家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对大白菜抗病毒品种鉴定和选育等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他还兼任沈阳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术组组长,辽宁省高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植保组委员,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六届),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届),中国微生物学会植物病毒学专业组成员(第五、六届),及《植物病理学报》、《微生物学杂志》、《辽宁农业科学》等刊物的编委。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韦石泉 - 工作简历

1948年7月 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1948-1949年 先后在南京及浙江余杭县农业技术推广所任技术员,在余杭县区政府负责农技工作。

韦石泉

1949-1952年 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植物病虫害组任助教。

1952-1970年 在沈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任助教、讲师,并先后兼植病教研室组长、植保系副主任。

1970-1972年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任技师、基点长等。

1973-1977年 农业部派赴西非布基纳法索国(当时称上沃尔特国)中国农业技术组任副组长。

1978-1980年 在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病室主持课题。

1980年至    在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任副教授、教授,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及学术组组长(第二、三届),其间,1981年农业部派赴法国农科院考察学习植物病毒学新技术,1982-1983年派赴美国依阿华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植物病毒学研究室进修及合作研究。

韦石泉 - 学术贡献

早年,韦石泉常带领高年级学生到基层和国营农场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他注重调查研究,同时采制标本,观察鉴定,并开展一些能与生产结合的专题研究,由于计划的好,又能因地制宜,所以学习效果好。如在盘锦垦区毕业实习时,当时农民最头痛的就是水稻烂秧病,他以此为课题进行调查、访问、采集、分离、培养、鉴定并进行防治试验,弄清了病原菌种类,也找出一套结合秧田管理的防治办法。老乡们很高兴,与他结成友好关系,同意以后每年去实习。

韦石泉以“虚心学习,不耻下问”为座右铭,并以此告诫同学,不知道的就要问。有一回棉区来人告急,说棉花得了“皱缩病”,很像是花叶病,发生面积较大,为此他调查了多块棉田,还向当地技术员请教。经过深入调查,弄清了是有人利用盛2-4滴丁酯的铁桶调配了杀菌剂,所以才出现了由2-4滴丁酯引起的这种“花叶”。

70年代,韦石泉在西非垦区工作时,记得有两件事因坚持了科研,才获得可靠的依据。一件事是,西非每年稻穗成熟时,会突然发生穗颈瘟,只要7~8天,全田一片枯黄,损失惨重。他和同事们经过几年设区观测,并做了品种抗病性鉴定及药剂防治试验,终于找到了几个抗、耐良种,又提出根据气象指标,在水稻乳熟前7天左右,喷施带展着剂的“春日霉素”,使防效达到90%以上。另一事是原姑河垦区曾报道发生“水稻白叶枯病”,但经韦石泉等人反复调查、分离、鉴定和试验后,确认该处仅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l.)Dye.]的发生。这完全是两回事。为慎重起见,他们将试验报告译成法文,分别送该国农业部和中国大使馆存档。

在植物病毒病研究方面,60年代初经植病室几位前辈建议,为加强学科划分,设立了植物病毒学课程和研究项目,由韦石泉负责和推动。其间,由于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停止了发展。到80年代初,时机有了好转,他才又和植病室有关同志,并在吴友三的鼓励和校领导批准下,成立了植物病毒病研究室,筹建了新温室,充实了一些仪器设备,使工作得以逐步开展起来。这些年,该研究室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特点以及生产上急需提供防治措施的要求,着重研究了一些主要病毒的诊断和鉴定技术,同时研究对病毒的防控措施。先后进行的有赤豆花叶病毒的鉴定,大白菜和萝卜的芜菁花叶病毒鉴定和株系分化研究,品种抗病性测定及株系间交互保护现象等试验,进行了葡萄扇叶病、卷叶病的调查和毒原鉴定,豇豆花叶病主要病毒的鉴定,番茄花叶病毒的株系,西瓜花叶病毒主要病毒种群及株系,大豆的烟环斑病毒塑珠ELISA 测定技术,草莓病毒病主要种群测定等。这些工作对弄清各地病毒种类及抗病毒新品种选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发表在国内外(包括省级)刊物上的科研论文达到60余篇。“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抗血清制备及血清学检测技术”,获辽宁省农学会一等优秀论文奖。此外,尚编著专业书籍9部,编译专业科研论文约50余篇。

韦石泉 - 个人影响

1957年以后,韦石泉被选为辽宁省及沈阳市两个植物保护学会的理事,并兼职主任秘书工作。由于学会没有专职干部,一切都要亲自动手。为团结会员,交流学术,他总是默默地工作,因此多次获得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协“学会工作积极分子”及“先进工作者”奖励。他一直很重视科普工作,常抽时间写文章或下乡考察。他认为:“科教工作者,应拿出些时间传播和普及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专长。这对推动科技发展是有意义的!”他听说国内外一些著名科学家倡导要“专家写科普”,十分敬佩,并努力追随。他曾写过《大白菜三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加强种子处理技术》等科普文章30余篇,获得过“辽宁省优秀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0)及“辽宁省农林科普工作成绩显著奖状”(1985)。

韦石泉对工作和学习一直勤勤恳恳,自己在前进时也希望别人共同提高。他在东北扎根几十年,觉得已经是东北人了,应该关心东北农业科教的发展,希望在他所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老有所养,也老有所为,力所能及地再作些贡献。

韦石泉 - 个人荣誉

“辽宁省大豆、花生、蔬菜病毒病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参加全国协作的“全国十省(市)白菜芜菁花叶病毒株系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辽宁省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研究”获辽宁省政府三等奖(1983),“辽宁省番茄花叶病主要病毒和株系研究”获辽宁省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1990)。

“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抗血清制备及血清学检测技术”,获辽宁省农学会一等优秀论文奖。《大白菜三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加强种子处理技术》等科普文章30余篇,获得过“辽宁省优秀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0)及“辽宁省农林科普工作成绩显著奖状”(1985)。

任沈阳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术组组长,辽宁省高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植保组委员,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六届),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届),中国微生物学会植物病毒学专业组成员(第五、六届),及《植物病理学报》、《微生物学杂志》、《辽宁农业科学》等刊物的编委。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韦石泉 - 主要论著

1、韦石泉,张际中:《棉黄萎病病原菌生理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56 (1):55-62

2、韦石泉,张际中:《东北稻瘟病菌生理分化的初步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63(3):59-67

3、韦石泉,裘维蕃:《赤豆花叶病毒初步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64,7(1):67-78

4、韦石泉,郑怀民,李桂珍:《水稻白叶枯细菌致病力差异鉴别及其生理生化反应研究》,《微生物学杂志》,1982,2(1):6-15

5、韦石泉:《辽宁省水稻病害调查研究》,《微生物学杂志》,1982,2(2):6-17

6、韦石泉,希尔·约翰:《大豆烟环斑病毒生物学性状鉴定》,《沈阳农学院学报》,1985,16(2):38-44

7、韦石泉,希尔·约翰:《大豆烟环斑病毒提纯、抗血清和蛋白A-琼脂糖CL-4B柱层析纯化抗血清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85,16(1):8-16

8、韦石泉,徐慧民:《应用负染技术电镜观察快速检测植物病毒粒子研究》,《微生物学杂志》,1985,5(4):7-10

韦石泉 - 人物评价

韦石泉学习勤奋。在中学时,由于成绩较优常获老师表扬。在上海市中学生中、英文演讲比赛中,曾获第一名。在大学时,暑期不回家,协助导师搞科研,学到不少基本功。

韦石泉认真工作。在复旦大学当助教时,他起早贪黑采集标本,分离、培养、压制、浸渍,尽量使材料新鲜标准,质量好又少花钱。有时主讲教授缺席,他代理上课,因平日准备有素,同学们很满意。50年代初,他协助举办“华东区农业展览会”时,带领高年级学生们选制标本、设计图说和模型,使当时华东区农业局的展台特别充实。他认为做些额外的工作也能学到不少新东西,常说:“要在干中学,也要学了再干,与己与事都会有益”。

在沈阳农学院植保系里,韦石泉常主动请教吴友三、张际中等。在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实验中,他总是认真准备教材,摄幻灯片,设计挂图,争取把较“死”的课搞“活”起来,以后主讲这些课的每次讲稿都要重写和补充。学生们认为他的教学效果和直观教材是一流的。后来他把这些标本带到农垦部检疫讲习班去应用,也得到很高评价。

60年代,分配去基层的学生多起来,要求能发给一些参考文献备用,为此韦石泉特意搜集资料编印了“农业植物病害参考资料”及“文献目录”两大本,及时发给毕业同学。40年后校庆时(1992年),一些“老”校友还特别提到此事,说:“您的‘参考资料’和‘文献’,我们下乡时也不卖掉,至今还保留参考,也是对老师的留念”!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韦石泉常去田间调查或帮助农民进行防治工作,争取多干实事。在西非的4年里,纵然天气热得人头昏脑胀,他仍坚持去田间和开展试验工作。当时初学法语,说得不多,就配合图解标本讲授农作物病害知识,收到很好效果。有一次联合国几位专家到垦区考察,他们认为田间发黄的水稻可能是东格鲁病毒(Tungro virus)引起的。韦石泉观看了试验情况并对他们说:“经我们多次试验得知,这是因缺钙和磷引起的,并非东格鲁病”。这些外国专家觉得言之有理,探讨之后也很尊重这一意见。

为指导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开展科研,韦石泉总和学生一起动手。对指导他们写作论文和查阅文献,他总是自己先作充分准备。由他审阅的论文,除了在内容上把关外,甚至连一个错字和标点也不放过,一些同学很有感慨地回忆说:“经韦老师审改后的论文,虽然又得重新腾写一回,但确实正确许多,既学会写文章,也学到认真的精神”。他也常和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对待人和事的正确态度,更勉励年轻学子发奋图强,勇于攀登。这些年,他尽力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授、研讨,以便逐步提高教研室的学科建设水平。他还热心地推荐一些优秀青年出国深造。

更新日期:2024-05-03